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的家族来说,永远是个陌生的词汇。 夏利里拉家族,既能吃苦,又会享受,如哈利向母亲承诺的那样,有 福共享,有难同当。家族同居一屋,又相对独立。家族也没立下什么清规 戒律,而是按照印度人的习俗,享受充分的自由。 香港的色情场所主要集中在旺角。香港廉政公署的消息指出,警察受 贿包庇旺角色情场所的情况,已回复到二三十年前的黑暗时代。
… 页面 174…
第二十五章 山寨工厂李嘉诚造花起家 李嘉诚,叱咤香港商界的风云人物。幼时的李嘉诚,立志求学、教书 育人。国与家的巨变,使李嘉诚升学的希望破灭,他14岁就挑起全家的生 活重担。他做塑胶厂推销员,18岁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人称他少年得志, 但李嘉诚的志向不是做高级打工仔。他辞职独立创业,开办自己的山寨工 厂,遂成塑胶花大王。 香港工业化 (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香港是典型的转口贸易港,依赖外贸、银行、 航运、地产来维持转口港的繁荣。与进出口贸易总值相比,工业产值微乎 其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出兵抗美援朝。1951年,美国通过联合 国对中国实行禁运,港英当局迫于美国的压力,宣布断绝与内地的贸易往 来。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1951年,香港进出口贸易总值过93亿 港元,1952年为66。8亿港元,年减少幅度为1/3。1953年又跌至58。5亿港元。 以1952年为转折,香港的对外贸易由涨势转为跌势,一直到1960年才恢复 到禁运前的最高水平。 香港经济界一片恐慌,转口港地位摇摇欲坠,香港经济的出路在何方? 这是港府与所有港民无法回避,并积极探索的问题唯一的出路是推行工业 化,把工业化放在与转口贸易并重的地位。 香港土地狭窄,自然资源贫乏,本地市场有限。这就决定香港的工业 化是“加工贸易型制造业”。这种制适业,是典型的原料和销售市场“两头 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业。 香港的制造业,起步于50年代,崛起于60年代,成熟于70年代,成为 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 1948年,20岁的李嘉诚辞去塑胶厂的职务,告别打工仔生涯,独立创 业,自做老板,终于在两年后拥有自己的山寨工厂。 这是李嘉诚人生旅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当年成千上万的山寨厂老板, 有的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有的崭露头角,叱咤于今日的香港商界——李 嘉诚自然属于后者。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家族拥有的资产到1991年已逾200亿港元,家族所 控公司的市值逾1000多亿港元。香港权威杂志列出的超级富豪排行榜,李 嘉诚已获五连冠。美国著名杂志《幸福》称:“在世界98位亿万 (美元)富 豪中,地产界巨子李嘉诚在华裔富豪中,排名首位。” 李嘉诚所获的头衔、勋衔及荣誉无数。香港传媒,对“1993年商界风 云人物”进行民意测验,李嘉诚得票率最高,为总票数的61。3%。另数十 位商界风云人物得票总和占总票数的38。7%排第二位的是前香格里拉集团 主席郭鹤年,得票率为5。2%。李嘉诚远远领先于第二位,风头之劲,众富 列豪望尘莫及。 50年代以前,风头最劲的人物当属何东爵士。何东稳坐华商领袖的头 把交椅,直到他离世。今日的华商领袖人物,非李嘉诚莫属。李嘉诚有许 多绰号:风云李、李百亿、李超人——港人早已家喻户晓。
… 页面 175…
人们纵览李嘉诚的人生旅程,当何东爵士财富及声望处于巅峰时,李 嘉诚还是一名两袖清风、默默无闻的布衣——这正是李嘉诚发迹的意义。 颠沛流离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城一户书香门第。李嘉诚祖父 李晓帆是清末秀才。李嘉诚伯父李云章、李云梯留学日本,一个读商科, 一个念师范。学成回国,在潮州和汕头从事教育。 李嘉诚父亲李云经15岁考入省立金山中学,刻苦攻读,成绩优良。毕 业后,家道中落,无资供养他升读大学。李云经即去莲阳懋德学校任教, 其后,做过爪哇国华商公司店员,任过潮安城银号出纳。银号倒闭后,重 执教鞭,渐升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李嘉诚回忆道:“父亲一生饱经磨难, 颠沛流离,他为人正直,执著乡村教育事业。” 李氏家族文化气氛浓郁,祖父闲居家中,教李嘉诚读古诗。李嘉诚从 小聪颖好学,3岁能诵千家诗,5岁时,开始涉猎诗经、离骚、唐诗,宋词。 祖父离世后,父亲接手对儿子进行家庭教育。父亲未能升读大学,深感遗 憾,故寄厚望于李嘉诚,希望他日后能升读大学,学有成就,出人头地。 李嘉诚在父亲任校长的小学读书,他勤奋读书,也把他的未来定在求 学成业上。 1939年6月,日军长驱潮汕地区,飞机在城区狂轰滥炸。居民纷纷逃高 城区,李氏一家逃往松坑乡下避难。不日,李嘉诚的祖母病逝,父亲李云 经奔丧赶往后沟,丧葬后,李云经对胞弟李奕说:“我逃荒失业,生活无着。 一家人打疟,没药可医。祸不单行,苦不堪言。” 可见李嘉诚家中的境况有多么糟糕,父亲的心情多么灰暗。 1940年冬季,李云经携带一家大小,步行10多天,走到大鹏湾海滨。 然后搭一艘小船,颠簸了大半天来到香港,开始了离乡背井的流亡生活。 一路的艰辛磨难,数十年后李嘉诚仍历历在目,心情沉重。 然而,一个人的幸与不幸,很难以当时的境况作结论。如果国事家事 不发生那么大的变故,李嘉诚或许能一帆风顺读至大学毕业,成为内地一 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工作者,那么,就不可能会有今日的香港首富超人李。 李氏一家流落香港,幸得亲戚庄静庵的帮助,暂时有小小的栖身处。 李云经不愿给姐夫庄静庵添大多麻烦,战时流落香港的亲友及家乡人实在 太多,都希望得到庄静庵的资助。 李云经正是在这种一家人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坚持送李嘉诚上香港 的中学。父心之诚之切,年仅12岁的李嘉诚心领意会,只有通过发奋勤学, 来报答父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市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在这个非常时刻,李云经重病卧床。他长久劳累,患上肺病,为了一家 的生计,一拖再拖延误了治疗。他病倒之时,肺病已到晚期,不得不住进 医院。 为了让李嘉诚继续学业,李云经偷偷将药钱省下来,作为儿子的学费, 病情愈拖愈重。李嘉诚每天给父亲送饭,父亲总是埋怨太多太好,并以内 疚的语气责备自己不该在这个时候病倒,拖累了一家。李嘉诚每次离开医 院,总是泪湿眼帘。
… 页面 176…
病榻中的李云经,常向李嘉诚灌输处世立命之道:“人穷志不穷”;“贫 而无怨,富而无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诚待人, 诚实是金;以善修身,善莫大焉”。李嘉诚对此刻骨铭心。 1943年,李云经不治谢世。临终前,李云经把儿子叫到床前,颤抖着 抚着儿子瘦弱的双肩,说道:“阿诚,这个家就全靠你担当了,你要为李家 争口气啊!” 李嘉诚捏着父亲的手,泪水潸然,哽咽着答应父亲。 这一年,李嘉诚才14岁。 打工生涯 父亲死后,李嘉诚不得不辍学,担负起供养母亲和弟妹的重担。 日治时期,香港经济空前不景气,工厂停工,店铺关门,大批的人失 业流落街头,不得不做日本人的劳工,修机场、开矿山。李嘉诚年幼个小, 做劳工都不合格。 母亲带着李嘉诚沿街求职,一家一家问,诉说家庭的不幸。那年头, 许多人自顾不暇,纵是同情,也帮不上忙。受白眼、遭冷遇,更不消说。 李嘉诚回忆这段往事,却毫无埋怨之意,他说:“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若一个人一生太顺,或许不是什么太好的事。” 母亲终于为儿子在茶楼找到一份工作,做煲茶的跑堂。工作来之不易, 李嘉诚分外珍惜。再苦再累,他都会忍着,不让母亲担惊受怕。李嘉诚虽 是苦出身,但很少干体力活。拎着大茶壶一天跑到晚,骨头就像散架似的。 晚上,母亲见儿子强打笑颜又疲惫不堪的样子,忍不住就掉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