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鹅, 鹅嘴即是渣甸仓 (今轩尼诗道与坚拿道交界处);鹅颈即昔日大三元酒店及 桥;鹅尾伸到了今日庄士敦道;鹅头高仰,就是鹅头山。鹅头山因地势高, 始终未开发,仅有怡和洋行的两间屋子。 利希慎深知香港今后的地价尺土寸金,就在1923年斥巨资380万港元, 从怡和手中买下这座鹅头山。这笔巨资相当今日的数亿元,在当时是笔天 文数字。在当今看来,廉价得等于白送。它不是一幢物业的地皮,而可建 一整片街区。 这座荒山,使战后利氏家族成为地产巨子。捞偏门的利希慎极富远见 卓识。 利希慎在当年设立一间地产公司——希慎置业。他几度想把荒山夷为
… 页面 110…
平地,无奈工程浩大,不得不暂时放弃。他在山上建利园山游乐场,他便 得利园山主人之称号。 战后填海,利园山的土石卖给填海公司。利园山开发出波斯富街、利 园山道、恩平道、新会道(新会为利氏祖籍)、新宁道等。地产商竞相向希 慎置业购地皮建物业。其中不少物业,为希慎置业自建。 利希慎还做了一件极富远见的事是:在子女的教育上不惜资本。子女 呀呀学语,他就聘请家庭教师教他们英语、国语;稍大点送至贵族书院念 小学、中学,直至留洋。 利氏几兄弟均十分重视后代的培养。他们的后代大都学有成就,在商 界政界叱咤风云。其中影响较大的几位是: 利希慎长子利铭泽。他12岁赴英读中学,其后考入牛津大学工程系。 回港后做则师(工程师),并打理家族生意。利铭泽是个爱国人士,抗战时 投身中国的抗战活动,认识不少中共人士,这些人后来成了共和国的高级 官员。 利铭泽在港府下的委员会任好些会长头衔,他是两局议员,曾获英皇 颁发的勋章。他是家族公司希慎置业的总裁,并兼众多公司的董事。 利铭泽是香港风云人物,知名度极高。内地人对他恐怕比较陌生。不 过,熟悉广州的人,一定知道五星级的花园酒店,那就是利铭泽的投资杰 作。1980年,花园酒店奠基,杨尚昆等中国领导人出席奠基仪式。 利铭泽病逝于1983年,中国领导人李先念、杨尚昆、习仲勋、余秋里、 谷牧、姬鹏飞等从北京发来唁电及送来花圈。理署港督夏鼎基爵士指出, 利铭泽之逝世,对香港是一种损失。 昔日,其父利希慎葬礼虽奢侈,但受到的待遇,绝没有这么崇高。 利孝和是利铭泽的同父异母弟,7岁随利铭泽留英,获得牛津大学文学 及法学双学士。毕业后从事律师业。 1946年,利孝和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外交部顾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 表。 利孝和在香港商界政界亦很活跃。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应数他与弟 弟利荣达在60年代投资香港电视业,是香港电视的创办人,1967年,利孝 和出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利国伟属利氏家族,但不属利希慎这一支。他任过两局议员、中文大 学董事会主席、恒生银行董事局主席等要职。他在香港名气显赫,本书将 在相关章节,对他另作介绍。
… 页面 111…
第十六章风驰电掣颜黄邓胡瞻启德 中华巴士公司,其创始人却是靠轿子、木船起家的颜成坤、黄旺财。 九龙巴士公司创立人是赫赫有名的邓肇坚爵士。中央的士公司老板胡忠, 拥有香港最庞大的出租车队,而10多年前,他却是一贫如洗的猪农。启德 机场是全世界最大的航空港,它的创建人是华商何启、区德,他们填海建 机场,气派不凡! 沦陷时期的香港经济 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军占领。1942年2月20日,日本陆军中将矶 谷廉介任港督,总督部设在汇丰银行大厦,香港改名为香岛。街名、官方 语言、机构设置等,一律推行日本化。 日本将所有大公司、仓库贴上封条,将大批物资运往本国。物资奇缺, 市面供应紧张,日军配给的粮食,每人每天6两4钱,后跌至3两。黑市米涨 到每斤200港元,居民大批饿死。 燃料缺乏,停电频繁,最长一次停电4个月。居民无法聊生,纷纷外逃。 日军开始限制人口外流,后无法解决供应,强迫驱赶居民出港。另外,抓 “抗日分子”与诱骗华工,押运到日本及日本占领区做苦役。 日军在香港设立慰安所500余间,除日本、韩国、中国内地的妇女外, 还有不少香港妇女遭日军蹂躏。 日军在香港实行军用票制,规定2港元兑换军用票1元。不到1年又宣布 4港元兑换军用票1元。到1943年6月30日,日军宣布一律停用港币,使用军 用票。居民所拥有的港币,结果变成一把废纸。日军借军用票搜刮了香港 大量财富,居民深受其害。 二战时,澳门偏安一隅,外逃的港民多去澳门。在外逃港民抗议日军 暴行的集会上,一位志士说:“英国人做海盗占领香港,但治理香港还颇有 绅士风度。而日本人,从占领到治理,彻头彻尾就是强盗!”在日治的3年 多时间,香港沦为人间地狱,人口从战前的160万人,锐减到60万人。 香港早期的陆地交通工具,首推轿子。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香港只 有婉蜒起伏的山径,除了轿子,什么交通工具都无法通行。其后港府开山 修马路,也只是沿海的一条皇后大道。 1843年,英人从马尼拉运来马匹马车,往返于中环与铜锣湾。马车的 线路有限,且价格昂贵,仍是中国的古老轿子大行其道。 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香港出现黄包车 (港人多叫其为车仔),黄包车 较马车灵活,价钱又低,很快在香港流行开来。到1896年,登记挂牌的黄 包车为585辆。 现代化公共交通工具——山顶缆车与有轨电车,分别出现在上世纪末 和本世纪初。缆车公司与电车公司均由洋人经营。这两种交通工具有个最 大的缺憾,就是必须行走于固定线路。 火车较电车稍晚几年出现,线路也是固定的,由南九龙油麻地总站过 罗湖桥通往广州。火车用于远程运输,不作为市区交通工具。 真正使市区交通发生质的变化的,是汽车的出现。不过这种变化较漫 长,最初的汽车是奢侈品。
… 页面 112…
香港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909年,车主是富裕的英国医生罗保。这种老 爷车的外形古怪,其实是当时马车的变种,只不过配有动力装置而已。车 速为10英里,比马车稍快点。罗保驶车去跑马地兜风,围观者人山人海, 仿佛争睹赛马。罗保大出风头,神气活现。 汽车大约用了3个月就坏了。罗保请马匹将汽车拉回私邸。罗保狼狈不 堪,当时香港无人会修汽车,汽车便放在私家花园供人观赏。很多人断言, 这种昂贵的时髦玩意,成不了气候。 1911年,港督卢押的座车从英国运抵香港,司机与修车师同时到达, 这是香港的第二辆汽车,这辆车比罗保的更高级,性能更好。到次年,香 港的汽车猛增到12辆。车主多为洋人,唯有一辆归华人所有——太白楼主 李宝龙。 1913年,香港开始出现货车和公共客车,车主是清一色的洋商。其后, 汽车货运业与客运业蓬勃发展,基本是洋商一统天下。那时,连众多的华 人都说这样的话:“这种洋车只能由洋人来包揽,我们华人只配经营轿子与 车仔(黄包车)。” 中华巴士 中华汽车公司又名中华巴士公司。中华已士公司的创始人是颜成坤与 黄旺财。 颜氏、黄氏都是从事交通运输业的,颜氏是从事陆地交通,开办颜氏 轿行:黄氏则跑海上运输,有一间黄记船务。 颜成坤父亲是香港最早一批轿行业主。那时的轿子分私轿与公轿两种。 私轿自然是大户人家的专轿,轿夫穿主人家的号衣,一路奔走,一路吆喝, 煞是威风。公轿是专门载客的、分简易与豪华两种,什么价钱坐什么轿。 那时的洋人,也都喜欢坐豪华轿,坐轿的感觉迥异于乘马车,下面有4个壮 汉扛着,人上人的感觉袖然而升。况且,马车去不了的地方,轿子都能畅 通无阻。 轿行传至颜成坤手中已有相当的规模。颜氏轿行又是轿行中的特殊行 业,它只做租轿生意。租轿者,一是置不起轿子的贫穷华工;二是办大事 的有钱华人,多时要祖百分顶。每日清晨,轿行外有许多穷人守在那儿, 租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