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任不到半个月就想着辞职,真让人失望。现在你有发挥才能的机遇、有做事的权位,却说没法按自己的心意为国效力,说出去谁信呢?
是的,你的心里有疑惑,那么我们做点实事,让你产生被重视的感觉。张俊与你不和,那么把他调出临安,到镇江府去上班。中央枢纽之地,完全由你和韩世忠把持,这样你看如何?
岳飞沉默。
韩世忠沉默。
再一次被公开戏耍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啊,你为什么要玩这样的把戏呢?枢密院在宋朝只是军方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在首都有层层枷锁封禁着它的职能。而镇江府是哪儿?它是南宋长江防线的中间位置,本身聚集着张俊的全部军队,又刚刚吞掉了韩家军,岳飞在临安被管制,岳家军被分割成两个部分,这些加在一起,实际上已经让张俊控制了南宋的全部军队!
赵构得了便宜还卖乖,说什么远调张俊,让韩、岳坐镇中枢这让人除了沉默以外,还有什么办法。难道冷冷地一笑,说皇帝你真小人?
于是赵构所想、秦桧所思,都变成了现实。韩、岳军权被夺,军队肢解,在临安城被软禁。而国防全面交给了张俊。这时是七月末,两个多月之后,事情突然有了变化。
不在内部,而是江北。
金国的都元帅,威名赫赫、神勇无敌、征战无数、很少获胜的四太子殿下金兀术再一次领军出征,侵略南宋。这一次他选的位置仍然是淮南路,正是张俊的防区。
张俊手握近三十万精兵,与淮南一路的金军抗衡,这是前所未有的优势。他不必做出怎样周密的战术安排,只需要陈兵列阵与敌正面争锋即可。
实力决定一切。
可实际的战局走向却让每一个汉人惊愕。张俊居然坐在镇江府不动,全部精兵都固守江南不动,只是派出去一些侦察兵过江刺探军情,随时向他汇报。
淮南全境拱手送给金人,任凭其掳掠蹂躏。
这是怎样的怪异、荒诞、疯狂!哪怕是当年北宋亡国,懦弱屈辱层出不穷,也从来没有过不去抵抗!不说太原、真定等抗战名城,连开封陷落时也不是拱手让人的。而这个张俊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历史之先河,隔江坐视江北大片国土沦丧,坐视无数同胞惨遭凌虐。
这样的人居然是当时南宋军方的最高首脑!
张俊还振振有词,他说纵观国际大势,南北就要达成和平了。这次金军侵略不过是因为上次柘皋之战丢了面子,回来出出气罢了。没必要过江交锋,很快他们就会撤退的。
言外之意,退一步海阔天空。与其冤冤相报,为何不高姿态些先让一步?为了和平,有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千年之后,这种奇谈怪论都让人气得头晕,何况是当时。一时间南宋朝野大哗,无数人弹劾指责张俊,连打定主意沉默到底的韩世忠、岳飞两人都没忍住。不为别的,哪怕从纯军事角度来看,张俊浪费了一次比从前更理想的机遇。
金兀术这次是来找死的,他不仅兵少,连辎重都严重不足。女真人的短板在这时出现,这个种族在宋、辽两国的腐朽中迅速崛起,既没有底蕴也没有规划,除了最初打仗勇猛之外,他们不懂管理,不懂经济,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十几年间,很多事只如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一点,他们比契丹人差远了。
在金兀术的管理下,开封城、燕云十六州等曾经举世繁华的地区一片荒芜,满目所见除了死人死狗之外全是野草,搞得他亲自出征,都没了粮草。
在淮南地区一个多月的侵略时间里,这些女真人饿得吃牛、吃马、吃俘虏,混得人不人鬼不鬼。当时,如果宋军调重兵过江,女真人将不战自溃。
天赐的良机被白白浪费,韩、岳两人忍无可忍,各自写了一份奏章,一方面弹劾张俊,一方面反对议和。这在稍有良知的人看来,都是在尽一个国人的最基本义务,可对赵构等人来说,是挑衅。
计划提前执行。
之前对岳飞的各种控制都可以收网了。秦桧组织了最高规格的弹劾队伍,由御史台、知谏院互动配合,御史中丞何铸、右谏议大夫万俟卨、殿中侍御史罗汝辑出面,搜集证据弹劾岳飞。
这是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三个人动用了一切手段研究岳飞的平生事迹,事无巨细,一一考证,最后只罗列出了三条“罪过”:
一、岳飞工作态度恶劣。“日谋引去,以就安闲”。
二、淮西之战,也就是第四次北伐结束后一年,张俊搞出柘皋大捷那次,岳飞“坚拒明诏,不肯出师”。
三、倡言楚州“不可守”。
以上三条,先不说对错,直接透露出一个真相:岳飞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第四次北伐之前的一切行为均无可挑剔,是品行完美没有瑕疵的人。
而这三条本身也都站不住脚。第一点,岳飞是写了很多封辞职信,甚至有一次自动解职罢工。这在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理念里是大不敬,但是一来事出有因,每一回赵构都严重挫伤岳飞的报国之必:二来宋朝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官员辞职从来都不是罪恶,很多时候都是不恋权贵的清高行为。
至于第二、三点,前面事发时早已叙述清楚,淮西之战时,岳飞被各方面的命令左右,被隔离在战区之外。楚州——相信直到这时,岳飞才知道当时张俊为什么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表态。那是个坑,早就挖好了等着他往下跳。
意识到这一点,又目睹了韩世忠的经历,他明白了七月初刚从楚州回来就辞职,赵构为什么没有同意——那时同意了的话,他们还怎么去迫害一个官场之外的人?
岳飞的心变得冰冷,一瞬间他仿佛置身于梦魇之中,这一切会是一个整体的计划流程吗?
他在回忆,弹劾已经进入到另一个层次。
赵构亲自出面发表评论,他认为,岳飞在楚州时于万军之前说楚州不可守,城防没必要修,完全是收买军人,达到加强个人势力的目的。这样的人,让国家和他怎么去信赖?
秦首相第一时间跟进,表态说,岳飞隐藏得很深,他对人说这些话,一般的人未必能洞察真意,多亏陛下揭露。
这两句话在南宋官场引起爆炸性的动荡。皇帝、首相公开怀疑帝国最强的将军、副枢密使大人的忠诚,这是之前十几年里所不敢想象的。
一时间下边说什么做什么的人都有。这就是机遇,顶级大佬们的摩擦,是重新排队的大好时机。
岳飞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事到如今,他必须作出决断了。
岳飞再一次辞职,他在奏章里写到自己多年的服务很不到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请陛下“保全于始终”,让他“远引于山林”。
有宋一代,优礼臣僚,再大的罪臣也不过是贬黜流放了事。岳飞提到保全于始终,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把后果往恶劣里预计了。
这一次赵构同意了,罢免岳飞公职,改任万寿观使,有一份优厚的年薪,不再插手官场军队的事。这似乎很不错,岳飞被高高举起,又被轻轻放下,从此无官一身轻,没是非了。
但是,有两件事也在同时发生,全面联系起来,才能弄清楚岳飞此时的处境,以及赵构的真实目的。
岳飞罢官时是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月。这时金兀术收兵回了开封,给赵构写了一封信。信里以上位宗主国的身份一通训斥、责骂、警告,把之前的战争全归罪于南宋的忘恩负义。而他是仁慈的,仍然不想毁灭一个曾经驯服的仆人,所以写了封信主动骂人。
这封信由被扣押在金国的原南宋使者带回来。赵构、秦桧接到之后表面上诚惶诚恐,暗地里心花怒放。他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这个意向。
该死的金兀术,这个倒霉孩子,当年好不容易达成了和平共识,他非要打不可。结果怎样,被岳飞打残了吧?现在没人拦着都没法过江了吧?这才知道议和的好处!
赵构立即写了回信,在信里承认自己从属国的身份,承认一切错误。推卸一切错误,那都是几个前线将军自作主张搞的!而他本人是极其向往和平的,请“太保、左丞相、侍中、都元帅、领省国公宗弼阁下向金国皇帝陛下转达”。
既然议和再次摆到了日程上,那么还需要放任岳飞吗?于是岳飞下课。
这就是岳飞被罢免的外部因素,这之外就是关于岳飞的罢免诏书。中国的文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