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风流才子[完本]作者:午后方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坚解释道:“无妨,一旦国家繁荣起来,同样税务增加,这是变向地发放贷款。只是还有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就是第三个问题。因为现在的税务还有人头税在里面,进城的工人本来收入就低,加上这些人头税,生活还是很沉重。说到这里,石坚掏出一个奏折来。

    但他慎重地说道:“现在只是看。可以想,但不能去做。”(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百四十八章 税务改革

    更新时间:2010…7…7 17:04:17 本章字数:11633



    本章节由()

    石坚拿出来历史上所有的税务改革

    孟子说过,粟米之征,布缕之征。力役之征,用其一,缓其二。

    意思是实行其中两征,百姓就耳能饿肚子。那么三征,就更不用说了。

    可是后世的统治者基本都是这三征。就是宣布废了一样,也是转移到另一项。但不管怎么变,朝廷需要开支,就得征税。只是收入好了,让百姓感觉上税务少了。如果收入不好。感觉税务就重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征收对象的轻重不同。

    其实统治者本人,也许希望轻继薄税,可是下边的官员却不一定会执行。也许朝堂之上政策是好的。但底下官员可以找出其中的漏冉。

    照旧搜刮。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最忽视的地方。

    石坚没有敢动,他只是将历史上各种税务改革放在这张奏折上,让大家看。

    首先是春秋时鲁国的“作丘甲”(按照耕地面积口顷为井,4井为邑。绝为丘来征集甲胄),楚国的量入修赋(照调查得到的私人财力来确立缴纳军用品的数额),还有郑国子产的作丘赋。但石坚没有作品论,太远古了,也落后了,不值得论讨。

    然后就是汉朝的三十税一,这也是一个很仁义的税率,远低于春秋时的什一税,当然还有其他的人头税之类。石坚坚在后面写了一行大字。官富勾结,少报田产,难估产。就是这种税制,虽然低,可有钱有势的人与官员勾连起来,富人少报田产,那么国家为了收入,必然将其他税务加重。就是没有这些现象,想估出每亩田的产量,也不可能。

    东汉便出现了度田。确定土地等级,分为“三品”来征税,不是以收获量为征税的基准,田税是按照土地面积来征收了。石坚写道,豪门不倒,度田勿行。事实上因为豪门的抵触,这一制度也不了了之。

    于走到了东汉曹操执政时,出现了租调制。按照田亩面积来计算税务,同时每户缴纳一定数量的绢。石坚回想起这段税务改革历史,他甚至想过以前老百姓不愿意分家。是不是因为这个按户缴税得来的。

    这是通过降低田税,通过户口税,向豪门低头。百姓还是负担沉重的一群。至于到了晋朝更奇怪“九品相通”把全县的人户按照资产排列成口等,以人户总数乘以那个理论上的标准后,再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分摊。这似乎又大大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征税成本。也许是对于豪强多征收一点人头税的权宜之计。

    最有意义的是在北朝时期,兵役正在减轻。少数民族皇朝先是采用本民族的部族兵,以后在北周开始推行“府兵制”兵役不再是所有成年男子必须负担的“血税”隋朝又把传统的成年男子每年要为朝廷服劳役一个月,缩短到了二十天。还允许在朝廷不需要劳力的时候“输庸停防”以缴纳绢帛来顶替劳役。

    然后是唐朝,出现了一种成熟的制度,租庸制。成年男子理论上都能够按照“均田制”获得同等的耕地,因此按照人身来负担“田租”:每年缴纳两石粟。“有家则有调”成年男子每人每年缴纳绢帛两匹,绵三两(木棉,不是棉花)。“有身则有庸”理论上成年男子要为朝廷服役二十天。但一般情况下都折换为“庸”以缴纳三尺绢抵服役一天,二十天就是一匹半。这三项都是“以人丁为本”从制度上讲,兵役与劳役到此都算是废除了,这个“善政”实在走了不得,很具有先进性。前提是老百姓都要乖乖的报户口,不自动迁徙;政府也总是有一定量的土地发放。如果这个前提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制度要维持就有问题了。

    但石坚在这里写得很祥细。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制度算是比较好的。

    然后就是杨炎的两税法。石坚写了几个大家,了不起!惜实之不宜。迟一千载或行。

    两税制,还在户与。废除原来的祖庸调制度以及所有的杂税杂役。无论原籍,一律按现居地申报户口,由官府核估资产排列九等户等,分等缴纳户税。无论社会等级,一律自行申报所占有的耕地,按照面积缴纳“地税”每年夏秋分两次缴纳实物。将朝廷及年所需要的劳动力做出预算,折合为雇工所需要的钱财,按照户等分摊到各户,作为两税的附加税一起征收。

    这次改革实质是建立以资产税、货币税为主体的赋税体系。而且“量出为入”实行预算管理。因此石坚说要一千年后才能实行。石坚在下面写了几行小字,也注明了缺点,这种资产现在根本没有办法核算。二货币量不足。三无法对这种预算监督,特别更容易方便贪官污吏混水摸鱼。

    这已经是石坚数次指出官员在中间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其实经过石坚商会后,连老好人张士逊都没有办法对官员相信。但你得要用官员。没有法子。各自凭良心吧。不要说石坚,将诸葛亮、张良、刘基加上石坚四人开一个座谈会,都解决不了。

    于是两税法的概念逐渐被偷换为地税的一年两征,成为单纯的土地税。

    然后就到了宋朝。看到这里,赵祯小脸儿有些红起来。他偷偷地看了一下,其他的大臣。

    宋太祖留下三条遗刮,就是不杀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还有一条就是永不增农田之赋。想想连石坚在大理修一条道路,几个书枢大臣都紧张万分,况且这三条祖卡。田赋是没有增加。但人头税重开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目,这都是石坚从下边搜集上来的,有凭有据,比如“农、“牛皮牛筋税头子钱”(谗输损耗费用)等慎其实赵祯对这些都知道,连这些大臣都知道,可现在百姓收入增加。国家开支增加,不得不用这些名目代替。还有两税法消灭了力役制度,但宋朝又巧立了职役与差役。也就是农村和城市居民都按照家庭资财情况编制为九等,上四等承担职役,比如为政府管理仓库和物资转运的“衙前”为政府征收赋税清查户口的“里正书手”维持治安的“弓手”;下五等负责差役,为政府提供种种勤杂服务。不过职官户、坊郭户、女户、单丁等可以免役。也就是这一部份人导致了王安石的雇役法流产,这项法律的本意是政府向人户征收一笔专门的免役钱。这样一来,那些免役的人不乐意了,特别是前一种人,可是最有权势的一个群体。司马光的品价是免役敛钱,养浮浪子弟。

    除了王安石的变法外,石坚全写了出来。所以赵祯小脸儿红红的。

    这是操的,或者叫婊子立牌坊。

    但他们看到下边还有呢。

    后面石坚还写了两条税制,第一条就是一条鞭法。原来缴纳实物的田赋一律改征银两,原来的职役中的里甲以及差役中的种种“银差”也折合为银两,摊派到本地的耕的总数上作为田赋的附加税一起征收。由于实现了货币化,没有里甲催缴、征集、运输的问题,全部由纳税人自行到县衙门“投银”直接缴纳。

    看到这个税法,所有人眼里一亮。这样省得遮遮掩掩得变项收各种税务。而且也解决了人口流动收税的难度。

    石坚也下边写了小字,农民将获得更多自由,为了获得货币交税,必然将产品投入市场,加速商业经济的发展。但他也注明了不利的地方。还是官员!

    旦施行,有可能会出现有的的方官府仍逼使农民从事各种换役;有的额外加赋,条鞭之外更立小条鞭,火耗之外复加秤头;更严重的是藉一条鞭法实行加赋。

    事实上也是如此,明朝后期不断加鞭,朝廷加一分,地方加十分,于是大家一起开城门迎闯王。

    其实这是一条很先进的税法。特别是一些征收税务的里正欺负百姓的无知,加重百姓负担。这一条税法,将这一漏洞弥补。连着名清官海瑞也对这种税法不遗余力推广,并且涉及到的利益并不是很大。

    最少不象王安石那样搞得天怨人怒。而且也可能因为货币不足的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