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泰昌元年,亦是大清国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前期的后金天命五年。这年的干支为庚申,即公元1620年。
这年春三月,时任鄂东都司都指挥同知、上等都指挥佥事寻阳中军、谥号安国将军掌都司印、万历四十年武举人崔圭,跨马来到鄂东都司都指挥、谥号靖鄂将军帅光阳帐下。
这个崔圭,乃是世代簪缨,将门之后,名门之子。其祖原籍河南南阳,后始祖崔源随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征战,来到寻阳任事,直到今时。
帅光阳,原籍亦是河南南阳。先祖于明初移居扬州府江都县。到了帅光阳这辈,开始升官发迹。帅光阳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取中武进士,遂被派分发到寻阳,出任鄂东都司都指挥。至今已越20年。
那么,这日崔圭为什么要来到帅光阳帐下呢?
原来,崔圭与帅光阳交情甚厚,又为同僚。崔圭在帅光阳手下供职,为下属官员;且二人先祖同为河南南阳。常言,人不亲土还亲。因此,二人相处得非常默契,竟成了莫逆之交。在一次闲聊中,崔圭得知帅光阳有将眷属迁居寻阳之意,并探问崔圭,看可否行。崔圭经过多次的思索,已为帅光阳打定主意,决意让他举家迁来,莫要犹豫和踌躇不定。这日崔圭前来,就是为着进一步说服帅光阳的。
二人相见,也没有多说,崔圭带领着帅光阳,便一同骑马向城外走来。
他们要奔哪儿去?
寻阳城南,千山脚下,马鞍山东郊,倪家台村东山坡崔氏茔地。
为什么要他到这里来?
崔圭要帅光阳看看他家的祖茔,以此作说,说服帅光阳。
三月,天气晴好,地面上干,道路得走。寻阳距马鞍山也就在数十里地。二人边谈边唠,边策马扬鞭,不多一时,便来到了崔氏茔地。
崔圭带领帅光阳踏上茔地的一处高岗,然后停下。他用手指点着,让帅光阳观瞻其家祖茔。
望去,但见崔氏祖茔位于一个东西走向的山岗西端之坡地,前有照山:大象山、象鼻山、象牙山;后有靠山:龙凤山;左有屏山:龙尾山;右有障山:凤尾山。这些相环互抱的山岭,竟形成了古代“四灵”中所说的:前朱崔,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更兼有沙河水从照山前边流过,形同御带缠腰;加之松柏森森,草木幽幽,岩石磊磊,原野阔阔;更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配之以环绕的陵园围墙;蜿蜒于其间的陵区小道让人看了,实在是感到钟灵毓秀,御侮环藤,大有地灵人杰之势,遂令人马上想到“风水”二字。
果然。帅光阳看罢,用右手拂了一下颏下海样胡须,便连连赞道:“真乃好风水,好风水,宝地也。”
崔圭也就此讲述起其家安葬在这里的以前的九世先祖的荣耀业绩来。
帅光阳听得简直是有些入迷了。
崔圭讲述过家世和祖业后,便向帅光阳问道:“将军兄,可有此意?”
帅光阳道:“人寄天地,身存世事,谁个不想子孙绵长,世代祥和!可是,话再说回来,若再找这样吉地,唯恐是难了。”崔圭道:“将军兄,先不要论此。我却要问你:愿不愿携带家眷来居鄂东?”
帅光阳道:“愿得怎样?”
崔圭道:“若愿得,弟愿指点一地,可做祖茔,保你家代代富贵,不会落于我崔氏之后。不过,所出之富贵人才,却不是武将,而是文臣。岂知,自太祖洪武皇帝建立大明安定天下之后,乾坤进入平和盛世阶段,已是文官居正武官从之了。看来,文官乃真正之富贵人才也。”
帅光阳道:“崔同知崔贤弟,何不快点讲来,我意已决。”
“迁鄂东?”
“迁鄂东。”
“事已定?”
“事已定。”
“好。”
崔圭说着,便带帅光阳返回寻阳。
他俩来到寻阳城内没有停步,便径直地向寻阳城南转来。
寻阳城南30里处,有一地名曰凤睢沟。
这凤睢沟,前有囱山、南山、万花山相照;后有豆腐浆岭、豆腐渣岭、天石岭相依;左有琵琶岭、关岭作偎;右有琴瑟山、城山作临。在南面的照山之南,有九曲十八弯的御带般的沙河相缠;再径直往南,便有寒山、暖山、积高山;三山之南,又是九转十八弯的御带般的汤河相抱。而在东部的琵琶岭、关岭之外,又有汤河上源由北向南流过;西部的琴瑟山、城山之外,又有浑河下稍自北径南逝去,着实构成环环相印的奇绝妙土。
崔圭指点着山川对帅光阳说道:“后三山,其中即豆腐浆岭、豆腐渣岭、天石岭为椅;其面南第一重山,即囱山、南山、万花山三山,其中万花山又最高,居中间,此为状元三支笔也;第二重山,即寒山、暖山、积高山三山,积高山又最高,居中间,此为文曲三柱香也。而东西流淌南北排列的汤河、沙河,又形成了两重御带缠腰。再看东边,有琵琶岭、关岭,配以呜呜作响的汤河上源,则应了韶乐之声之兆;再看西边,有琴瑟山、城山,配以悠悠流淌的浑河下稍,则应了和曲之韵之征。况,凤唯沟的‘凤’字,乃凤阳之义耳;‘唯’字,乃睢县之名矣。凤阳,乃洪武朱元璋之家乡;睢县亦置河南,乃你我先祖之故园。如此看来,此地岂不妙哉!”
帅光阳听了后,道:“贤弟说的在理。这里,前有照,后有抱,左有依,右有靠,与弟祖茔一样,确实是风水宝地,只不知可做阴宅或阳宅否?”
崔圭从怀里掏出一纸,展开来后,对帅光阳说道:“这是在前时,我去东山五祖寺,请一高僧看过,他在这上面留有批字,你一看便知。”
帅光阳搭目一看,只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下四行八句三十二字:
阴宅阳宅,此地奇佳;
山也水也,本处隽拔。
武宜厚重,文宜宣华;
天地人合,可发大发。
帅光阳大喜,不屑数月,便将家小迁来。
帅光阳将家小迁来寻阳凤睢沟后,由于其族属相信“风水”二字,便谐“凤睢沟”之音,将这里的地名改为“风水沟”了。
这便是风水沟用名之初,也是帅氏在这里定居之始。
帅氏在寻阳风水沟定居之后,帅光阳为了使寻阳这个荒漫之地得以倡明,学业得以开发,亦为了使自家子孙后代经受礼仪之教,他在鄂东都司都指挥任上,广施银两资财,兴办学塾。位于寻阳城东门里的寻阳中心庙塾学馆,就是其中的最大最出名的一所。帅光阳还征得黄州州知州杨光甲的同意,又取得寻阳农工商学各界及士绅的支持,募集了大量捐资,于寻阳中心庙塾学馆东侧修建了魁星楼。魁星楼分三层基台,三层楼檐,高三丈六尺九寸。在顶上层正中位置,塑一文曲星像。文曲星塑像手握一笔,笔尖直点寻阳城南风水沟帅氏宅院,意在其家人才辈出,亦望生就出一名大魁天下的鼎甲状元来。帅光阳又请知州杨光甲题写二副楹联,镌刻于梨木匾上,开光那天悬于魁星楼门前。
其一楹联云:
文曲东居,如云巨毫点壮千秋祖豆;
太白西列,似橡大笔栽成万代宗花。
其二楹联云:
巨星楼耸立,自今文章可举天下甲;
寻阳城宏基,此后诗篇方擎世间魁。
然而,寻阳魁星楼建起20年后,天下便发生了变故。
那是明崇祯十七年,千支为甲申,即公元1644年。
这一年,江山变异,朝代更迭,天下易主。大明江山一脚登去,大清王朝集臂卷来,明朝朱氏天下换成了满洲族爱新觉罗氏天下了。
这场风云变幻,也波及到寻阳下新镇风水沟帅氏家族。
帅光阳于崇祯十七年正月故去,其子帅上敬袭尊翁作了鄂东都司都指挥佥事。然而,他在家丁忧守丧尚未结束,大明王朝便气数已尽,土崩瓦解。从此,他便成了大明王朝的遗老,大清王朝的子民。
寻阳风水沟一带,为岭岗、源湖夹杂地带,田里盛产黄豆。那黄豆,不仅产的多,种的广,其豆粒也是般般圆,颗颗大,珠珠滚,亮亮黄,名压鄂东,天下称奇。
帅上敬在家,无事可做。他见这里的黄豆收成好,色气正,质地优,便在自家宅院开起豆腐房来,取名曰帅氏豆腐房。
帅上敬为人厚重,豁达。他做的豆腐,块大,细嫩,不掺渣,现钱交易也行,赊欠也行,有钱无钱都能吃。不久,他便出了名,人们都以“帅善人”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