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太极的死,标志着大清皇朝一个朝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大清皇朝奠基工程的完结。太祖、太宗两代整整60年的奋争,为后来清军入关,定鼎燕京,统一中原,奠下了基础,准备了条件。《清史稿·太宗本纪》中对皇太极的评价是:“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这个评论,大体公平。但是,杰出英雄,也有失算。《清史稿》道出他“储嗣未定”和“大勋未集”两大遗憾,这一点留待下面讲到“顺治帝”时再详述。
  皇太极个人小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
  属相:龙卒年:崇德八年(1643年)
  享年:52岁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陵寝:昭陵(沈阳北陵)
  父亲:努尔哈赤母亲:那拉氏,后尊为孝慈高皇后
  初婚:22岁结婚,配偶博尔济吉特氏,配偶:16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为皇后
  子女:11子,14女继位人:福临(世祖)
  最得意:松锦之战夺得胜利最失意:兵败宁锦
  最不幸:生母早亡最痛心:爱妃早死
  最擅长:韬略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孙文良、李治亭:《清太宗全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3年
  (2)阎崇年:《袁崇焕研究论集》,(台)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3)阎崇年:《清朝通史·太宗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顺治帝福临(1)

 


  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号顺治:顺,意顺利;治,意治理。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的意思。
  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大清皇位,从天而降。如前文所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皇太极在白天还处理政务,夜里就离开人世。他死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位。由于事出突然,诸王贝勒也没有一点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打响。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
  努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1609~1648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皇太极长子,35岁(比多尔衮年长3岁),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拥护豪格继位,尤其是两黄旗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尔衮(1612~1650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32岁;第二,受到父亲的钟爱。史载,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而代善鉴于当时情势,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三,多尔衮兄弟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个旗支持多尔衮;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席位;第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大功。
  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的意见就至关重要。
  十四日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即护军营;为禁军中护卫皇帝的部队)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其牛录下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议商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由年纪最长(61岁)、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黄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尔衮以其资历不够,令他们退下。索尼和鄂拜虽然退出,但两黄旗巴牙喇包围了宫殿。两黄旗暂时占了上风。但两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发言,力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形势紧张,正在犹豫。多铎声言:“你如果不答应,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不独王(多铎)也!”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礼亲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于是,表示谦辞,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顺势登上皇帝宝座,这样不是显得既谦恭又众望所归吗?但是,两白旗并不相让。他内心愤懑,随即暂退。在争执激烈的气氛下,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不预朝政而离席,英郡王阿济格随后以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沉默不发一言。这就出现“定议之策,未及归一”的僵局。
  在这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权衡利弊:如果自己强行继位,势必
  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而让年幼的福临继位,则可收到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所以,多尔衮说:“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小,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豪格也不好反对。
  于是,6岁的福临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国皇帝的宝座。这有点像天助神佑,但也并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据来。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诸力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就是两个分力所产生的一个合力。福临,幸运地成了这条权力斗争中的“对角线”。
  第二,迁鼎燕京,从天而降。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军下太原、占大同,陷宣府、破居庸,掠昌平、焚皇陵。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疯狂杀死、杀伤自己的妻女之后,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灭亡。



  

 



顺治帝福临(2)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军报,传到大清的都城盛京。多尔衮急召智囊范文程等决策。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祯帝死后军事与政治的形势,建议利用忠于明朝的官吏、缙绅、儒士、百姓对农民军的不满,兴师入关,逐鹿中原。他起草宣谕官吏百姓的布告说:
  我们的军队是为你们的皇帝报仇的,不是来杀你们的百姓的。现在我们要诛灭的,只有闯贼!官吏归顺我们,还是官复原职;百姓投奔我们,还让你们重操旧业。我们的军队有严格的军纪,肯定不会加害你们!
  于是,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于四月初九日领大将军印,统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共约14万大军,奔向山海关。
  这时,山海关聚结三大军事集团:第一个是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所统领的明军;第二个是李自成亲自带领讨伐吴三桂的20万大军;第三个便是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他们代表三种政治势力——大明、大顺、大清。这三个军事集团,反映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从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展开山海关大战。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经过激战,李自成大败。
  多尔衮取得山海关大捷后,以吴三桂军为先导,率领八旗军向北京进发。沿途官兵,献城投降,奉表称臣。李自成则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归北京,四月三十日,匆匆称帝,放火烧毁紫禁城一些宫殿,弃京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