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鼓励他们去垦荒;其次,中央政府采取各种办法筹措安置经费,决定在安置
工作上,不惜耗用巨资;再次为退役军人举办短期技术训练班,进行就业技
术教育。当时每个士兵送往内地垦殖所需费用在1000澳镑以上,其中包括水
陆交通、建筑房屋、技术培训、安家、购置生产工具、牧畜等费用。此项工
作从1918年开始到1925年结束,共办理此种退役军人达34955人,耗资
35001941澳镑以上。
战时因耗资巨万造成贸易上入超甚巨,黄金与外汇几乎枯竭。加之,国
家银行与商业银行所采取的外汇汇兑政策不一,影响了国家金融的稳定,损
害了对外借款的信誉。这样造成了联邦与各州财政危机,严重影响了国家经
济的恢复与发展。联邦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以摆脱困境。第一,1924年颁布
《银行法案》。法案明确规定联邦银行为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对外汇兑政
策。第二,鼓励农牧业生产,奖励各种产品出口,采取各种办法开辟国外贸
易,以增加本国的外汇收入。这两项政策不仅促进了外汇收入的增长,而且
招来更多的英国信贷,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增强了经济实力,从而推动了
战后经济恢复工作。
战后,澳大利亚仍强力推行“白澳政策”,不仅如此,工党政府借口保
证工人阶级较高生活水平甚至强烈反对大规模移民的方针,故战后移民速度
十分缓慢,从1921年到1925年共移民172323人。到 1930年,澳大利亚全
国人口约 650万人。
澳大利亚作为英属自治领,其移民政策深受英帝国移民政策的影响。一
战迫使英国停止向海外移民。一战结束后,英国为减少过剩人口和维持社会
安定,迫切要求向海外移民。早在1917年英国皇家自治领委员会就有关海外
移民问题写过一个报告,报告指出,为了有效地利用帝国境内的资源,需要
大规模地把劳动力从帝国的心脏地区移到帝国外围国家去,即自治领去。这
时丘吉尔还提出“帝国人口再分布”的论点。1921年,帝国会议表示支持资
助移民计划,并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1922年,英国国会根据1921年帝国
会议的精神制定并通过了《帝国移民法案》。法案规定,英国政府和各自治
领政府为实施彼此同意的资助移民方案,要平均摊派经费。在实施的第一年,
英国提供150万英镑,以后每年提供300万英镑。各自治领要提供移民居留
地和垦殖的土地。
澳大利亚在执行《帝国移民法案》时采取极为审慎态度。澳大利亚联邦
政府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再和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等州政
府协商,同时对申请移入澳洲的人员的素质进行严格审查,如发现不合乎在
澳大利亚垦荒条件者,则拒绝接受,不准其登船。经审查合格者,则颁布移
入许可证,并按1922年《帝国移民法》规定给予资助。在1921—1929年间,
资助移民总计20万人。经济危机使资助移民工作停顿下来,从而被迫放弃了
资助移民方案。1938年曾企图恢复实施1922年《帝国移民法案》,但第二
年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恢复的可能性亦随之丧失。
二、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正当澳大利亚经济恢复工作顺利进行时,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
机,这次危机也波及到澳大利亚,使澳大利亚经济遭受一次重大打击。进入
本世纪后,澳大利亚遇到过两次严重打击,一次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另一次是在40年代因日本的南侵而给它带来的军事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席
卷了整个世界。1929年初,首先从东欧出现危机征兆,9月初在美国发生了
经济危机,9月下旬,美国纽约市场出现大暴跌,危机很快波及到加拿大、
日本、西欧、东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形成世界性大危机。这次危机延续
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损失还
多800亿美元。1929年的经济危机对美德打击最为严重。
英国也发生了危机,同其他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它要轻一些,但是它的
对外贸易却遭到了沉重打击,减少了50%以上,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这种
状况必然要冲击自治领,首先要冲击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尤其在1931年英
国经济危机达到高潮时。英国为摆脱危机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两项措施对
澳新有重大影响。第一项是“节约”政策;第二项是放弃推行近一个世纪的
“自由贸易”政策,采取保护关税政策。因为澳大利亚在军事上依靠英国的
海军保护,在经济上更要依靠英国,市场、资本和技术几乎90% 要依靠英国
提供,甚至劳动力的来源也在颇大程度上依靠英国的移民。
澳大利亚这时仍是一个农牧业和矿业为经济主体的国家,而其主要农牧
产品和矿产品主要外销国际市场,因此它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出口上述产
品数量锐减,从而造成对外贸易逆差过大。1929 年头几个月,羊毛和小麦价
格猛跌,澳大利亚出口总值几乎下跌了50% ,接着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国
际市场长期疲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总值受到剧烈影响,由1929—1930 年的
72050 万英镑,下降到1931—1932 年度的55340 万英镑,下降了23% 左右。
这样从1930 年下半年起,澳大利亚开始了经济萧条,1931 年则出现了经济
危机。澳大利亚危机的特点是,因为农牧矿产品出口滞销而发生出口贸易危
机,导致财政收入锐减而发生财政危机。
三、工党政府为摆脱危机采取的措施
当时执政的是以詹姆士·斯卡林为首的工党。工党政府为了摆脱危机采
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模拟英国采取了“节约”政策,其目的是解决财政
困难。由于推行战后恢复目标,大量吸引外资,主要是英资,因而外债迅速
增长,仅在危机前十年(1919—1929 年)就增加了22500 万英镑。经济危机
发生后,出现外贸逆差,这不仅没有减缓外债增长速度,相反加速了外债的
增长,更严重的是因出口滞销而又造成失业人数的猛增。为了偿还外债利息、
减少失业、解决财政困难,便提出了“节约”的口号。
所谓“节约”政策,就是压缩行政开支和降低工资。工党的传统政策是
提高工资,扩大就业机会。工党政府为继续维持这一传统方针,就得增办政
府企业、扩大公共工程,而要这样做,就得扩大政府开支。这是当时所无法
做到的,因而改变了传统方针。斯卡林政府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是压缩政府开支,诸如停止军事训练、取消对英国移民的资助、压
缩和禁止某些商品进口,等等。其次是降低各类人员的工资、压缩各种福利
费用。再次,增加每周的工作时数。
为了实施上述政策,减少阻力,1931 年,工党政府通过联邦仲裁法院,
下令将基本工资减少10% 。同年,联邦政府以1930 年政府开支为基准下令削
减20% 。又通过联邦借款委员会于1931 年5 月建立了一个由柯普兰教授为主
席的委员会专门调查政府预算和推行节约方针的效果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个
今后经济政策的报告。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同年6 月,联邦政府召开了各
州总理会议。会上以柯普兰的报告为蓝本制定并通过了著名的《州总理计
划》。计划规定,以1930 年6 月份数字为准,将政府的所有开支削减20%;
降低利率的22。5% ,并在这一基础上兑换公债;降低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率;
放宽私人抵押;增加捐税,等等。
在对外贸易上,联邦政府亦采取了措施,如扩大出口和提高关税率。在
扩大出口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同加拿大、爱尔兰一起积极促进了帝国会议于
1932 年在渥太华的召开。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英国放弃自由贸易,采取保护
关税政策和帝国内部实行关税优惠制。所谓“优惠制”,就是英国同自治领
以及自治领彼此间征收比其他国家较低的关税。这项协定尤其对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摆脱经济危机起了积极作用,因为澳新两国的进出口产品90% 以上是
同英国进行的,而英国对非英帝国成员的国家采取高额关税政策,无疑扩大
了澳新两国产品在英国的市场。根据渥太华协定,英澳两国就签订了大批小
麦、羊毛及其他物资的购销协定。
在1932—1933年间,澳大利亚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