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歼…6III 真正受“左”的影响的方面,一是改进指标,另一个是质量。
改进指标方面,空军提出歼…6III 要能够对抗高空高速侦察机,平飞最大 M 数要求达到 M1。6,静升限 18;000 米以上,动升限达到 20;000 米。但在技术储备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如此高的改进指标是不可能的。这些改进指标,可以说有一半是“左”的影响结果;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这些指标就是歼…6I/II 的延续和发展,目标直指美 BQM…147 侦察机。可以说,这些指标是空军在与 BQM…147 数年对抗中总结出来的、对高空截击机的基本要求。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改进歼…7?虽然也不一定能达到这些指标,但相对难度较小。这话不错,不过一来如前所述,当时歼…7 仿制尚不成熟;二来成都飞机厂正在改进的歼…7I 是针对部队使用意见进行的,而不是针对空军作战要求的高空高速。空军在没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只能把这个指标栽到歼…6III 头上。
歼…6III 的质量则是最遭人诟病的地方。1969~1971 年生产的 700 多架歼…6(相当部分是 III 型),有 50%缺少必要的配套器具而无法交付,还有进气道掉铆钉、纵向操纵过灵(这属于设计问题)等问题,以至造成严重事故。1971~1973 年,沈飞生产的 303 架(*)歼…6III 进行了返修工作,并进行了翼尖加挂导弹的试飞工作。1975 年 11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歼…6III(包括贵州生产的在内,总计 412 架(*)全部返修,到 1980 年 5 月才全部返修完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至 1990 年大约有 350 架(*)服役,从 2000 年起陆续退役。
歼…6III 的主要特点是:继承歼…6II 的进气道设计;换装涡喷…6 甲发动机;减速伞舱从机腹移至垂尾根部;采用与歼…6 基本型相同的 3 门航炮配置;机翼则是最大改进之处,通过减小翼展,延长翼弦,减小了展弦比和相对厚度,机翼面积则增大 1。18 平方米。
歼…6IIIG
沈阳飞机厂针对歼…6III 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改进设计型号。1974 年 5 月开始研制,1975 年 8 月 1 日首飞成功。仅生产 2 架(*)原型机。后歼…6IIIG 的编号赋予按照该型号标准进行改进的歼…6III 飞机。
歼…6IIIG的主要特点是:前机身长度比歼…6III 增加 375 毫米;航炮配置不变,但增加翼尖导弹挂架,可以挂装霹雳…2 号导弹;采用零高度低速度火箭弹射座椅。
歼…6IV
歼…6IV 是沈阳飞机厂 1970 年开始设计的夜间截击型。1970 年 9 月首飞,1971~1974 年共生产 7 架。
歼…6IV 主要特点是:进气口唇口半径减小,捕获面积增大;机头延长,按照歼…6 甲的模式布置分体式雷达;拆除机身航炮,仅保留两门翼根航炮;机翼采用歼…6III 的机翼;没有关于发动机的记载,但按常理推测应为涡喷…6甲。
从改进特点看,歼…6IV 主要针对目标是夜间高空侦察机。但从产量和新歼…6 甲的出现看,歼…6IV 并未令空军满意。
歼侦…6
歼侦…6 属于战术侦察机,用于对浅近纵深、宽大正面目标进行照相侦察,获取战役战术情报。
中国空军侦察航空兵当时多采用现役飞机改装的方式获得侦察平台。在 1953 年前主要使用拉…11,1954~1955 年更新为米格…15,1956 年后增加了伊尔…28P。歼…6 服役后,以其高速度成为改装侦察机的首选。
沈阳飞机厂改装出的第一批歼侦…6(中低空昼夜侦察型)于 1967 年 7 月并装备部队。根据部队要求,沈阳飞机厂继续改装歼侦…6 高空昼间侦察型。该型机 1971 年 4 月 2 日由刘建凡操纵完成首飞,后装备部队。1975 年,歼侦…6 高/中低空两用侦察型试飞成功并装备部队。(有资料称,上述 3 型改装机仍称歼…6??笔者注)
1976 年 1 月,沈阳飞机厂按照上级指示开始研制全新的歼侦…6,而不是利用歼…6 机体作改装。新的歼侦…6 机体结构、系统设备原则上采用两用侦察型方案。1976 年 12 月歼侦…6 设计定型。
歼侦…6 的主要特点是:保留歼…6 的基本设计,但在机腹下增加侦察设备舱(凸出机身外),以安装航空侦察相机;2 门翼根航炮保留,但拆除机身左下那门航炮。
歼教…6
歼教…6 是歼…6 系列的双座教练型。
1966 年 10 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了歼教…6 改型方案。1967 年沈阳飞机厂投入试制工作。1970 年 11 月 6 日歼教…6 在王春友操纵下首飞成功。1973 年 11 月,歼教…6 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至 1986 年停产,总产量 634 架。
歼教…6 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串列双座布局,前风挡和座舱盖增高 80 毫米,前座椅头靠降低 40 毫米,后座椅提高 70 毫米,以改善后舱视界;风挡同时换成 34 毫米无机钢化胶合防弹玻璃;前机身自 9 号框前加长 375 毫米,以容纳增加的后舱;增加一套后舱设备和机内通话器;机头罩右上方装 3 型航空照相枪;增设全罗盘、信标机和无线电高度表;发动机仍采用较旧的涡喷…6;取消 2 门翼根航炮,只保留 1 门机身航炮;翼下有一对前伸挂梁,可以挂载火箭发射器;后机身单腹鳍改为双腹鳍,补偿前机身加长和座舱升高造成的方向安定性下降;减速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
歼教…6 主要用于歼…6、强…5 飞行员的高级飞行训练。在歼…7、歼…8 装备部队后,歼教…7 服役之前,歼教…6 还担负着对这两型飞机的飞行员训练任务??但由于气动特性差别太大,训练效果较差。1974~1975 年,空军螺旋事故严重,空军和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于 1976 年 2 月 10 日至 12 月 4 日在 11 航校进行螺旋性能试飞,使用歼教…5、歼…6、歼教…6 飞机。但在随后进行的螺旋普及训练中,歼教…6 两次出现发动机断轴现象,即停止使用该机进行螺旋训练,以至该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BW…1
BW…1,即“变稳 1 号”。中国第一代变稳机,歼教…6 用于科研试飞的重要改型。
1980 年代,大陆航空工业开始涉足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领域。变稳机作为电传飞控系统的重要检验手段之一,研制势在必行??当然,变稳机的作用不止于此。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确定变稳机平台时选择歼教…6。在当时来说,歼教…6 是唯一可用的双座超音速平台??歼教…7 至 1985 年才试飞成功。但在第一个变稳机方案全部推倒重来后,歼教…6 仍被选为变稳机平台,却令人有些疑惑:为何不选择性能更先进的歼教…7 呢?笔者推测,歼教…6 虽然老旧,但各种特性均已为我所掌握,这对于检验电传飞控系统是有利的;而歼教…7 性能虽好,且机翼特点更接近现代战机,但我们恰恰没有掌握三角翼飞机的尾旋特性(直至 1990 年代末才突破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理论)。
1984 年事故后重新研制的变稳机就是 BW…1,该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 136 项。在外观上,BW…1 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9 年 4 月 22 日,BW…1 首飞成功。至当年 9 月 28 日,BW…1 完成全部闭环试飞。
弹射试验机
1970 年前后,歼教…6 弹射试验机开始研制,至 1973 年 11 月定型,主要用于弹射救生系统空中弹射试验。
1976 年,开始研究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1983 年,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获国家立项,至 1986 年首飞成功。1989 年首次进行弹射试验。2001 年 6 月 21 日,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完成高速弹射试验,标志着我国首次按照国军标进行的平飞、俯冲、滚转、俯冲拉起、倒飞、大速度弹射试验全部完成。
在服役过程中,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完成了多种弹射救生系统的鉴定试飞,为国产弹射救生系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设计特点
米格…19 虽然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但本身具有明显的过渡型的特点。在前苏联以及装备该机的部分原华约国家空军中,该机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很快被米格…21 所取代。在中国空军中,虽然歼…6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主力歼击机,并且航空工业部门也对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