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的空军才算进入了超音速的行列。通过各种公开的、背后的交易换来的宝贵时间,就在大跃进的狂热中白白浪费了。
歼…6 家族:理想与现实
歼…6 基本型(曾称歼…6 丙)
这一型可以说是中国歼…6 家族的鼻祖。正是在它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改进型号。因此该机虽系仿制,笔者仍将其列为国产歼…6 之首。
前文提及,沈阳飞机厂生产的歼…6 甲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且飞机本身的特点不能满足空军争夺制空权的需要;而针对空军要求改进设计的 59 式基本上就是个失败的产品;南昌飞机厂生产的歼…6 乙虽未见质量问题的记录,但飞机本身同样无法满足空军要求,且数量极少。这样,进入 1960 年代后,中国空军除了进口的米格…19 外,国产超音速歼击机仍未能形成战斗力??无论是应付台海局势或者保持空军持续发展均极为不利。
1961 年 12 月,按照总参和国防科委的要求,空军提出了主要技术装备 7 年规划(1961~1967)。在规划中,空军提出:首先将引进的米格…19S(即歼…6 基本型)仿制出来,继之仿制米格…21F…13。不难看出,歼…6 基本型的出现,实际上是针对仿制问题引起空军战斗力增长迟滞而提出的补救措施。在参照设计失败的情况下,完全克隆米格…19S 成为当时唯一的选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1961 年 3 月 30 日,中国已经获得了米格…21F…13 的生产许可证。那么空军要求首先仿制米格…19S(歼…6 基本型),其意图非常明确:促使中国航空工业彻底实现向超音速时代的过渡,打好生产超音速飞机的基础,为仿制更现代化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做准备。就空军实际需要来看,歼…6 基本型将是在仿制的米格…21 服役之前的过渡歼击机,以及在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必要数量的低档歼击机(歼…6 基本型价格约 60 万人民币,仅为歼…7 价格的 1/2)。
由此可见,在这个时候,歼…6 基本型的意义仅在于补救与过渡,空军并没有在它身上投下太多的期望,更没有想到这种飞机会支撑大陆天空达 20 余年。同时也可以看出,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空军已经能够比较冷静地看待国内航空工业的水平和空军装备需求之间的差距。在 7 年规划中丝毫不提“改进”,明确要求就是仿制。米格…19S 好也罢坏也罢,先全盘吃下来,完全消化,再说其它。现在回头看起来,这个要求有些可笑和多余,但正是这个要求杜绝了脑袋发热的可能性,正是在老老实实仿制出的歼…6 基本型的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歼…6 家族。
1963 年 9 月 23 日,仿制的米格…19S 在吴克明操纵下首次试飞成功。1964 年 6 月 28 日,首批国产米格…19S 交付部队使用,被正式命名为歼…6。
歼…6 主要特点是:采用正激波进气口(无激波锥);机头无玻璃钢雷达罩;照相枪位于进气口上方;空速管位于进气口下方;装有 3 门 30 毫米航炮。
歼…6I
严格来说,歼…6I 只能算是应急改装产品,而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改型。
歼…6I 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越南战争的扩大化。北部湾事件后,美军开始大规模空袭北越。为了防止朝鲜战争的情况重演,美军需要大量搜集中国西南边境的情报,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高空无人侦察机(初期是 BQM…147G,后期改进为 BQM…147H)。其最大飞行高度可达 20;000 米,典型侦察飞行高度 17;000~18;000 米,超过歼…6 实用升限,但在其动升限范围内。采用适当的战术和正确的引导、操纵,可以使用歼…6 对其实施打击。但问题在于,实际拦截时的战术选择、引导、操纵对飞行员和地面情报保障、指挥人员的要求均相当高,拦截难度很大。1964 年 10 月 13 日,空 1 师 1 架歼…6 在广西拦截一架高空侦察机时,作战高度达 17;600 米,3 次开炮未能击落。飞行员决心撞下敌机,但动作过猛,飞机进入螺旋坠毁,美侦察机安然返航。此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空军歼…6 多次击落美侦察机,但实际作战时歼…6 升限不足仍然是拦截的主要技术障碍。
歼…6I 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改装的产品,但采取的改进相当简单。其主要措施就是换装涡喷…6 甲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增大 4。9 千牛。此外还采取了增大襟翼面积(增加 0。6?)、拆除着陆灯等非必要设备、拆除两门翼根航炮(仅保留机头右下方那一门)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对飞机性能的提高影响有限。
1966 年,歼…6I 改装成功。总计改装了 12 架(*)。
歼…6II
歼…6II 是歼…6I 进一步发展的昼间高空截击型。该型出现的原因仍然是打击美高空无人侦察机,且由此可知歼…6I 的改装效果不彰。
歼…6II 的主要特点是:改进进气系统,自 59 式之后首次在歼…6 上加装可调激波锥,改善高速条件下的进气效率并减小阻力;进气口唇口半径减小,增加 8 个辅助进气门(由此推测进气道捕获面积有所减小);发动机仍采用加大推力的涡喷…6 甲;由于歼…6I 仅装备 1 门 30 毫米航炮,火力不足,因此在机头左下方增加 1 门 23毫米航炮;有文章称该机可以加装两枚空空导弹,但未见其它资料或照片证实;此外,歼…6II 也沿用了歼…6I 的方法,拆除不必要的照相枪、信号枪等设备,以求减轻重量。
1969 年,沈阳飞机厂开始改进研制歼…6II。当年 3 月 25 日,歼…6II 首次试飞成功。该机仅生产 2 架(*),至 1980 年退役。就当年的实际情况来看,1968 年美国停炸北越,1969 年打击美高空无人侦察机的战斗已接近尾声,至 1969 年底美军即停止了使用无人侦察机侦察我西南边境的行动。因此歼…6II 改进的进展虽快,但服役时已几无用武之地。
歼…6III
歼…6III 其实是歼…6 家族中争议最大的一个型号。长期以来,歼…6III 一直是作为“左”的思想造成的恶果进行批判的。但当年的情况真的是一个“左”字可以概括的吗?要评价歼…6III 的功过是非,就必须回到当年,看看实际情况。
1965 年,空军根据总参和国防科委的要求调整了装备发展规划,歼击机方面要求 1966~1970 年将米格…21 仿制出来,1971~1975 年将米格…21 改型生产出来装备部队。到 1969 年 3 月,空军提出继续改进歼…6III。1969 年 7 月 28 日歼…6III 即完成总装,8 月 5 日首飞成功。
在此期间,大陆正同步展开歼…7 仿制和改进工作、歼…8 的研制工作。歼…6III 的研制是否对这两型飞机带来了负面影响呢?歼…7 的仿制工作原本是由沈阳飞机厂承担的,但在歼…8 设计工作展开后,歼…7 飞机已于 1968 年 8 月转至成都飞机厂生产。1969 年 6 月,成飞改进研制的歼…7I 首次试飞。至于歼…8,首批两架原型机已于 1968 年 7 月总装完毕。但随后即陷入长时间的等待和争执中,直至空军副司令曹里怀拍板后,才于 1969 年 7 月 5 日完成首飞。由时间上不难看出,歼…6III 的研制对两型未来主战机型的研制/仿制工作并无影响。
那么歼…6III 是否对上述两型的生产构成影响呢?对歼…7 来说,由于已经转至成都飞机厂生产,因此不存在和歼…6III 争夺生产资源的问题。而且就后来的情况来看,这段时间生产的歼…7 和歼…7I 质量低劣,同时由于原型机带离式救生系统成功率不高,很快停产,产量极少,也不可能和歼…6III 相互掣肘。而歼…8 仍在研制征途中艰苦跋涉,直到 1979 年 12 月才定型。
再看看空军决定继续改进歼…6III 的决定是否有问题呢?公开的说法是,这一决定受“左”的影响,脱离实际。但要求对一种刚刚装备部队不到 5 年、虽有两种改型但改型产量仅 14 架的现役歼击机进行进一步改进,这一要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过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空军提出改进歼…6III 要求的时候,歼…7 产量极少,歼…8 陷于僵局,歼…6 则是几种型号中经过大量生产、质量比较稳定、大陆航空工业掌握比较透彻的??在此情况下空军几乎没有第二种选择。笔者认为,把改进歼…6III 的决定称作“左”的影响并不妥当。
事实上,歼…6III 真正受“左”的影响的方面,一是改进指标,另一个是质量。
改进指标方面,空军提出歼…6III 要能够对抗高空高速侦察机,平飞最大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