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利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B-68 俄亥俄号 设计于1940年7月19日,1943年7月21日取消 
  BB-69 缅 因号 设计于1940年7月19日,1943年7月21日取消 
  BB-70 新罕布什尔号 设计于1940年7月19日,1943年7月21日取消 
  BB-71 路易斯安纳号 设计于1940年7月19日,1943年7月21日取消 
  【大海战II中的蒙大拿】
  
  【性能数据】 
  舰长:282米
  舰宽:37米
  吃水:12米
  最大排水量:73500吨 
  满载排水量:70965吨 
  设计排水量:60500吨 
  功率:四轴172;000 马力 
  速度:巡航15节,全速28节 
  续航力:15000海里/15节 
  载油:7500吨 
  锅炉:8个巴布科克及威尔科克斯锅炉 
  电压:565PSI 
  装甲:(暂缺) 
  主炮:4座三联装16英寸火炮(二前二后) 
  副炮:10座双联装5英寸火炮(五左五右) 
  高射炮:10座四联装40毫米速射炮,56门20毫米速射炮 
  舰员数量:标准115名军官,2240名舰员;旗舰时189名军官,2789名舰员  

 法国阿尔萨斯级战列舰(未完成) '本章字数:163 最新更新时间:2009…11…16 11:00:00。0'
 
 法国阿尔萨斯级战列舰:1938年计划,黎赛留级战列舰改进型,共六艘,前四艘为阿尔萨斯,诺曼底,弗郎第埃,伯尔格诺,后两艘未命名。该舰全长274米,正常排水量45000吨,满载排水量55125吨,航速30节,装备380毫米炮12门(四联三座),150毫米炮12门(三联四座),100毫米炮16门(双联八座),水线装甲320毫米。 

 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 '本章字数:4515 最新更新时间:2009…11…17 09:00:00。0'
 
 简介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舰。同级两艘:俾斯麦号(Bi**arck)、提尔皮茨号(Tirpitz)。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开工日期:俾斯麦号1936。7。1/提尔皮茨号1936。10。30;服役日期:俾斯麦号1940。8。24/提尔皮茨号号1941。2。25。
  俾斯麦级舰体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1,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搭载8门主炮)。其主炮理论射速很高,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其装甲防护与当时流行的被称为“重点防护”装甲防护设计有所不同,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其主装甲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于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战列舰。

建造背景
  一战德国败给英法,被凡尔赛条约束缚的无法动弹。更要命的是经济萧条国力每况愈下;一些军人开始怀恋德意志帝国;(当时是魏玛共和国时期)他们认为战争的失败是文官政权的过错。战争结束时他们还身处法国境内完全还可以再战。至少可是有一个更体面的结果。加上那届政权是犹太人和左派执政它们认为是犹太人卖国(可能这就是德国犹太人不幸命运的开始)。可是现实的状态德国无力在进行扩军再战。这种激愤在压抑中被沉淀。直到一个人的上台,德国迎来了再度建军。可是它们发现德国经过15年的非军事化,军事技术已远经落后于对手,特别是海军,像样点的军舰就只有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可是这并不能作为主力舰使用。它只是一个在条约的压迫下诞生的畸形产物。德国希特勒上台后就积极寻求突破条约的限制,后来的英德海军协定就是这样努力的结果,允许德国拥有和法国一样规模的海军。于是就有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可是德国害怕野心过早暴露被掐死在摇篮里;修改了原设计把3座2联装380毫米炮塔换作3座283毫米的炮塔。但是也有设计余量随时可以更换。不过因为十几年没设计大型战舰了设计团队流失没有技术准备使得总体设计还是在一战未建成的马肯森级(文后有备注)战列巡洋舰设计上减少一座炮塔修改而来。(这里?嗦了半天还是没提到俾斯麦级也是为了详细的介绍俾斯麦诞生前的历史环境 )
  俾斯麦级的登场并不是以一级单独的战舰的形式出现他是一个庞大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德国海军Z计划(后有附录)在这里面俾斯麦并不是主角只是一个为了承接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这个过度的角色,并且附带的检验相关的技术,为后续的战舰的大量建造打基础,其实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35年就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开工同时,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其实兴登堡级的设计与俾斯麦级是同步进行的,但是因为技术风险太大,加之火炮尚未定型(火炮1934开始设计42年才定型开始时403mm后来改为420mm)才致使首舰H39在1939年7月15日正式铺设龙骨。英国曾要求德国战舰应该参照华盛顿条约将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俾斯麦号与提尔比兹号分别1936。7。1/ 1936。10。30日开工。

总体设计与建造
  俾斯麦级舰体受基尔运河(基尔运河是19世纪末德国为了缩短由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程,和能够在战时自由航行于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而开挖的人工运河,一战时进行扩建挖深但工程到35年才完工)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以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1。它的上层建筑沿用了沙恩霍斯特级的舰桥,显得比较紧凑和美观,根据沙恩霍斯特级试航数据采用了大西洋舰首,使得舰体的稳定性较高适航性也高于沙恩霍斯特级(改进前的平首)。它的动力传动系统基本沿用了一战德国战舰设计的3轴2舵标准布局,但3浆不是一战时处于一条线上的布局,改为2前1后,但舵依然是一战风格只是舵机改用了电动为主液压备份(有观点说就是舵的这个布局葬送了俾斯麦号)。
  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因此依然采用了约克级的总体设计,因此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舰炮与炮塔本是为沙恩霍斯特级准备的,火炮1934年定型),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前后各布置两座。这种布局在二战比较少见也常被人诟病,称采用这种布局不利于减少舰体长度与装甲带长度,但这也是出于它自身的特殊原因与特殊的作战需求。考虑到自己的战舰数量不可能与英国抗衡,出现寡不敌众不可避免,多炮塔可以有利于攻击分散目标,散布精度也更好。可是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此,射界才是主要因素,在撤离作战中采用3×3布局就有可能导致6门主炮无法射击,这是很致命的。此外3×3布局只要损坏1个炮塔,战斗力就下降1/3。其主炮最大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为3发/分,最大仰角射速为2。3发/分,达到同期战列舰(包括任意角度填装的法国战列舰)的最高水平。其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加上它的弹道低伸不利于远距炮战,在一战后建造的战舰主炮中属于中游,弱于大和、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