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00米。火炮高低射界+75——3度,正常情况下由射击指挥仪遥控射击,也可以手动操炮。由炮塔下方的2马力电动装填机自动供弹,装填速度12、16或30/发分可调。稳定托弹盘上布置有90发备发弹。
9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安装在稳定炮架上的。热那亚的圣乔尔乔(SanGiorgio)公司设计生产了全套稳定系统,稳定参照系一共有11个电动陀螺组成,系统的主陀螺垂直旋转,由专用的60伏120赫兹三相交流电供电,转速7200转/分。陀螺仪万向悬架环上还刚性装有2只小些的水平陀螺,它们的动力由90伏250赫兹的特殊三相交流电源支持。稳定器的横倾和纵倾位差稳定范围分别为正负14。5度和正负5度,并可以同时对炮身相对运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进行修正。这样军舰即使是在回转中也能保证高射炮的有效射击。
“维内托”级的近距防空火力配置体系由37毫米机关炮、20毫米机关炮和8毫米高射机枪组成,均由布莱达(Breda)公司生产,其中1935型机炮有稳定炮架。“维内托”号和“利托里奥”号服役时装备了8座双联装1938型和4门单管1939型37炮(布置在舰首甲板上),以及12座双联1935型20毫米机关炮和6挺8毫米机枪,1942年进行改装后两舰一共在2号主炮两侧及两座前副炮塔顶部加装了4座20毫米双联机关炮。同其他国家的战列舰相比,“维内托”的防空炮数量明显偏少。而且“维内托”的机关炮没有指挥仪,只能依靠炮手手动目视瞄准射击,对高速目标的毁伤概率很差。
防护系统
维内托级战列舰舰体舷侧主装甲带采用10度倾斜角的设计,舷侧中部装甲为360mm,舷侧上部70mm。水平防护由三层水平装甲组成,机舱上部为三层共169mm装甲,弹药舱上部为三层共219mm装甲。主炮正面装甲为340mm。在意大利海军的试射实验中,侧舷和主炮正面装甲可以经受在16000米外射来的381mm的885公斤级穿甲弹。水平装甲能经受3000米高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水下装甲能经受225公斤TNT的爆炸,采用新的水下舷侧防护系统(即“普列塞系统”,实战效果有限,实战证明维内托级的水线以下防御力不足)。
各舰概况
维内托级首批建造2艘: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利托里奥号;当维内托号和利托里奥号在建时,1937年意大利退出国际联盟,意大利海军认为还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对抗英、法海军在地中海的联盟。因此决定,再建造2艘维内托号的改进型:罗马号、帝国号。1934年首舰“维内托”号与二号舰“利托里奥”号开工,1940年竣工。1938年“罗马”号开工,1942年竣工。四号舰“帝国”号1938年开工,最后未完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0年11月11日在英国海军奇袭塔兰托,利托里奥号在英军空袭塔兰托时被三条鱼雷命中被重创搁浅,入坞修理至1941年3月。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在1941年3月马塔潘角海战中,被一枚空投鱼雷命中舷侧,导致进水4000吨。1941年12月维内托号遭到英国潜艇的伏击再次受伤。1942年之后由于燃油危机,维内托号及其姊妹舰一直呆在拉斯佩齐亚直到意大利投降。意大利投降以后,利托里奥号改名为意大利号,1943年9月9日驶往盟军控制的马耳他的途中,至撒丁岛附近海域时,意大利号被德国空军使用无线电控制的制导炸弹重创,同行的罗马号(1942年6月完工)被两颗无线电制导炸弹命中,弹药库发生爆炸,舰体断裂沉没。帝国号尚未完工,下水后因为意大利参加战争工程进度放缓,意大利投降后,落入德军之手被当作靶舰。其他幸存的维内托级战列舰在战争结束後被解体。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41;167吨(改进型41;650吨);满载排水量45;752吨(改进型46;215吨)
外型尺寸:全长237。7米(改进型240。7米),水线232。4米;舰宽32。9米;吃水9。6…10。4米
动力:8台锅炉,4台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30;000马力(最大140;000马力),4轴;
航速:30节;续航力:4700海里/14节,3900海里/20节
武备:9门三联装15英寸/50倍口径主炮;12门三联装6英寸/55倍口径副炮;12门90毫米高射炮,20门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24门双联装20毫米高射炮。1942年增加8门双联装20毫米高射炮
装甲:主装甲带360毫米(最大);甲板219毫米(最大);主炮塔正面380毫米,顶部200毫米,炮座350…280毫米;副炮塔正面280毫米,顶部150…105毫米;司令塔200…260毫米;水下防雷系统可抵御350公斤TNT炸药当量。装甲总重13;545吨
舰载飞机:3架飞机和1台弹射器,原为3架Ro。43型水上飞机,后其中2架换装Reggiane Re2000型
舰员:编制1920人,其中军官120人。
法国敦刻尔克级战列舰 '本章字数:1272 最新更新时间:2009…11…25 10:00:00。0'
简介:
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是法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同级舰两艘:敦刻尔克号(Dunkerque)、斯特拉斯堡号(Strasbourg)。
1926年法国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设计新一代主力舰,1932年法国海军最终批准敦刻尔克号战列舰的建造计划。敦刻尔克级高速、重防御的设计针对的假想敌就是德国的“德意志级装甲舰”以及当时列强海军正在研制建造的巡洋舰。也被称为轻型战列舰(light battleships)或战列巡洋舰,其设计初衷比较符合战列巡洋舰的作战特点,法国海军称为战列舰。
敦刻尔克级主炮是两座四联装330毫米口径火炮,全部两座主炮塔布置在舰桥之前,由两对主炮组成一座四联装主炮塔,四联装主炮塔全部布置在前甲板上层建筑前的布局减小了主炮塔总重量,减少了重装甲防护区域,舰首面对敌舰时可发挥全部主炮火力。但主炮全部前置不利于火力的发扬,向后方火力非常薄弱,火力损失概率较大。而且会导致船体重心前移,影响船型设计。舰体艉部布置了四联装副炮以及舰载飞机机库。首次在设计战舰时计划携带飞机以及存放飞机的机库。
敦刻尔克级防护装甲按照可以经受德国海军袖珍战列舰280毫米口径火炮攻击的标准设计,舰体舷侧装甲采用倾斜布置,重视舰体水线以下抵御鱼(水)雷的能力,强化水平装甲防御来自空中飞机投掷炸弹的攻击。 1934年在意大利宣布将建造新战列舰后,法国又批准建造第二艘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同级二号舰斯特拉斯堡号加强了舷部、主炮炮塔以及弹药舱上部防御装甲。
各舰概况:
一号舰敦刻尔克号1931年12月开工,1935年10月下水,1936年建成服役。二号舰斯特拉斯堡号1934年11月开工,1936年12月下水,1939年建成服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战败后,英国为了防止法国舰队被轴心国利用,对法国舰队发动攻击。1940年7月在阿尔及利亚的米尔斯克比尔港,敦刻尔克号被英国海军重创并搁浅在港内,斯特拉斯堡号则躲过英国海军的攻击,逃抵土伦港。1942年11月27日,敦刻尔克号与斯特拉斯堡号为避免被德国占领军俘获,全部在土伦港内自沉。后来意大利海军分别进行打捞,此后又遭到了盟军轰炸机的轮番轰炸,战争结束后被解体。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26500吨(斯特拉斯堡号为27300吨),满载排水量35500吨
尺寸:舰长214米,舰宽33米,吃水8。6…9。6米
主机功率112;500马力,航速:29。5节,续航力:7500海里/15节、3600海里/31节
武备:8门四联装330毫米/50倍口径主炮;12门四联装及4门双联装130毫米/45倍口径副炮;8门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8座四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 舰载飞机:3架。
装甲:舷侧装甲带(最大)250毫米(斯特拉斯堡号为283毫米),主甲板125毫米,机舱上部为三层共200毫米装甲,弹药舱上部为三层共250毫米装甲(斯特拉斯堡号弹药舱上部装甲275毫米)。炮塔(正面)330毫米(斯特拉斯堡号为360毫米),(顶部)150毫米(斯特拉斯堡号为160毫米);司令塔270毫米。
舰员:1381…1430人
德国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 '本章字数:10858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10 09:00:00。0'
简介
德意志级装甲舰是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设计、建造的一种万吨级作战舰艇,由于主炮口径超出当时《华盛顿海军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