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好又碰上大过年;双喜临门;拿张佩纶的话来说;“来贺者数日来就没停过”。反正他是不愿凑这热闹;只在一边儿冷眼看着;像是在看西洋镜。他是爱婿嘛;可以耍赖;要是别人都这样不是乱了套了吗?所以家中主持这档子庆典;忙得跑进跑出;恨不能两脚也举起来干活儿的李经方;心里那个窝火就别提了;日后准有机会要他好看! 不仅是淮军的哥儿们;京城里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甚至平时恨不能你死我活的死对头;这时也得装模作样地意思意思。
这么一来;盛宣怀、杨宗濂、罗丰禄他们编的《合肥相国七十赐寿图·附寿言》就有了厚厚四巨册!自然都是拣好听的说;如今看来;那绝对是本“祝寿联语观止”;洋洋洒洒;漂亮极了。 庆亲王的寿联四平八稳;很符合身份;恭维别人;自己也不吃亏:“一德钧衡受兹介福;三朝将相同我太平”;“姻愚弟张之万”的寿联也很威严;恭维是恭维;但不落俗:“景武勋名临淮纪律;邺侯相业柱史仙龄”;翁同龢的寿联就言不由衷了;而且俗气:“泰运佐中兴天生以为社稷;元勋侪上寿人望之如神仙”;“姻年晚生”孙家鼐的寿联文绉绉;颇如其人:“身历中书二四考;经传道德五千年”;状元洪钧(赛金花的丈夫)的寿联气势磅礴:“椿寿八千年刚正月春王初吉,地球九万里播中朝上相威名”;张之洞的寿联写得字字扎实;也很风趣:“四裔人传相司马;大年吾见老犹龙”;“姻愚弟卞宝第”的寿联一般;可能没找到叫好的秘书:“霖雨济时帝有良弼,福星度世天锡大年”;亲家加受业刘秉璋的寿联则把李的主要功劳作了高度概括:“南平吴越、北定燕齐、二十年前人羡黑头宰相;西辑欧洲、东绥瀛海、三万里外共推黄发元勋”;“受业姻年世愚侄”杨崇伊的寿联有些故弄玄虚;不知出于哪方酸秀才;叫人颇费猜测:“帝得圣相圣相曰度;天赐纯嘏纯嘏尔常”;还是他的忠实的追随者吴汝纶说得直白而亲切:“我国有大老;是身得长生” 还有不少的寿文和贺诗、贺匾;满坑满谷;可圈可点;那简直就是一次不是翰林考试的翰林考试;博学鸿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拿出了各自看家的本领。大概盛宣怀等人也觉得非常开眼;丢了可惜;就集中整理出来;并且印出来;让后人如同目睹了当年李府的寿庆一般。
还有那长达二十八页的《赐寿图》;从图中所绘可知当时不仅赐寿的队伍高头大马;浩浩荡荡地从京城里出来;天津这边还有一支规模宏大的队伍;“李”帜高扬;为迎接赐寿的队伍而出城郊迎呢!可知封建帝王的各种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和惯例;一年到头真不知要花多少钱! 那些日子;不仅北洋大臣衙门里庄严华丽;红灯高悬;大摆寿筵;大开堂会;数天不止;而且京城里有关衙门也乘机大吃大喝;外国公使们也有了增肥的机会。这些;《赐寿图》里白纸工笔;清清楚楚———吴楚公所开堂会;楼上楼下;文武群臣挤满;大王庙里也开堂会;大堂包厢群僚开颜;戈登堂里各国公使也来祝寿;墙上挂着仙人神鹿;大堂里坐着中外大佬;旁边还有艺人伴唱;西式大餐;长桌待客;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只是凌空飘扬的万国旗中;有两面旗上写着大大的“炮”字;不知是不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广告旗;居然飘到寿筵上来了。
翻翻当时的历史记载;那时正是“教案”频发的年头;也是清廷“大放血”的年头;因每次“教案”结案;总是以清廷赔钱而告终。先是扬州市民发布揭帖;揭露传教士欺压市民的罪恶;聚众五六千人;包围教堂;烧烧打打;发生了两次“扬州教案”。接着芜湖老百姓反对教会迷拐幼童;焚烧教堂;并包围了英国领事馆;是为“芜湖教案”。接着又有湖北武穴镇老百姓反对教会贩卖婴儿;也是烧教堂、杀洋人;发生了“武穴教案”;结果赔款六万五千两银。数月后湖北宜昌地区又发生教案;传教士开枪伤人;老百姓群起而攻之;烧了英、法、美国的好几个教堂;引来九国公使联合抗议;军舰开到了汉口威胁;最后又是赔款达十七万五千余银两;还抓了人。
数月后热河朝阳地区又发生“教案” 清廷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而每年用在王公大臣的“礼尚往来”上;又一点也不肯失面子。以此类推;到了慈禧办寿庆的时候;那真的是要办掉多少军舰了。如此说来;两年之后的兵败;从老李的七十寿庆上;还不看出端倪吗? 现实有时是极残酷的;繁华的尽头并不仍是繁华;高潮过后往往就是低潮了。
最厉害的打击是;老李寿庆的第二天;也就是1892年正月初六;他的一个十五岁的儿子李经进竟一病不起;离世而去了。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给李府一个响亮的炸雷!翁同龢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件事:“闻合肥相国之幼子(颂阁之婿;今年十五;极聪慧)于初六病卒;三日病耳。相国初五日寿;将吏云集;致祝之物;争奇竞异;亦已泰矣。依伏之理可畏哉!相国笃信洋医;此亦为其所误。” 接着没出半年;李鸿章的继室赵氏夫人也去世了;年五十五岁。老李简直有些懵了;几年前西医不是治好过赵氏的病吗?现在就怎么治不好了呢?这难道是什么厄运的开始吗?
不管是不是巧合;反正两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从此由巅峰跌落;李府就此结束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开始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衰落期。
第二部分 甲午风云
第17节 北洋舰队与颐和园工程
中国海军的创办;经过了一个难以想像的坎坷历程。李鸿章为这支中国前所未有的海上劲旅;耗尽了他的后半生。不巧的是这支海军的命运很不好;这期间正撞上了千年罕见的“丁戌奇荒”;使本来就不多的海军经费(从1875年起每年四百万两银)也得不到落实;又撞上了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要花费上千万两银子重修颐和园。慈禧个人膨胀的奢欲;使得这支舰队的有限经费多次被挪用;无辜地蒙受了巨大损失和耻辱。李鸿章作为这支舰队的实际首领;当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鸿章毕竟是一个封建官僚;他必然有他的历史局限。对清廷;他要尽忠;尤其对慈禧;面对这个集中了所有男女酷吏的所有品质的关外女人;他明白她那超人的“处世技巧”;凡事不敢得罪;对国家;他要保卫;海军事业乃开天辟地之宏业;属于当时诸项国防事业的重中之重;不能有任何闪失;他必须要全力维护;要保全;作为他自己;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这个官位;他还想坐下去。这么一来;三面不能统一;悲剧就不可避免了。悲剧落在了这支新生的海军舰队头上———本来就很拮据的经费;还要再移出一部分去填补昆明湖之景区。悲剧当然也落在了李鸿章头上。这大概是老李一生中碰到的最大难题。 李鸿章原本是最早关注中国海防的;也是最为关爱中国海军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他多少年前就看到了日本的狡猾和野心;认为中国的主要危险来自日本。原先清廷比较注重西部新疆一带的战事;军费和队伍基本放在西部;而对海防之事尚未觉醒;只是到了1874年日本人侵占台湾之后;方才大梦初醒;对来自海上的危机总算开始关注了。
1874年;总理衙门发起在沿海督抚中进行了一次海防大讨论;这是一次为了建立中国海军而大造舆论的历史性的讨论。李鸿章是最先响应的一个;而且是暗中操纵的积极分子。他不仅自己具体提出了早就在酝酿之中的种种计划;从宏观到微观;从眼前到将来;从经费、购船、造船;到人员的培训、洋员的聘请、港口的选址等等;而且频频跟沿海督抚大员中的哥儿们写信;鼓动他们积极响应;参加讨论。他叫在家中养病的丁汝昌拿出他的看家本领;把当初的“六条”再细化一些。丁汝昌是头脑最清楚、作风最实干的洋务干将之一;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不仅讲了李鸿章认为该讲的话;而且把李鸿章当时还不敢讲的话也都托了出来;叫李鸿章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儿。
李瀚章人老实;办地方粮饷和厘卡有经验;对现代海军本无深入了解;李鸿章就写信教他;如何如何附议;话讲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可谓苦心到家。所以这场表面看来是总理衙门组织的;在高级干部中统一思想的大讨论;而实际是李鸿章与“鬼子六”恭亲王奕策划的“双簧”。不如此也不行;如果没有高级干部的思想统一;清廷凭什么要每年拿出四百万两白银给你李鸿章去买船呢?户部和西北的疆臣不要大闹怀仁堂了吗? 而当各省督抚的意见基本汇齐;准备着手办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