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蟹锤础吧ǖ础保先褐诩也⒋濉�
对坚持领导群众反集家斗争的共产党及政府机关经常活动的地区,则派出大量特务侦探,一经发现目标,立即多路奔袭合围,前后有几股游击队受到严重损失。1942年4月8日,日伪军又奔袭丰滦密抗日联合县政府的基地臭水坑,县长沈爽等30多名干部牺牲,45名干部战士被捕。此时正值斗争激烈的关键时刻,领导机构遭到严重损失,反集家斗争受到影响。到1942年冬,日伪基本上完成了在热西长城线上集家并村的计划。
从1942年4月1日开始,华北方面日军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与伪满方面日伪军形成合力,夹击丰滦密地区。沿长城南侧,东起古北口南的辛庄,西至昌平县桃峪口,挖起一条宽大的封锁沟。华北方面与伪满方面日伪军遂协同动作,将东起半城子,西至渤海所,南迄白道峪,北至于营子,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无住禁作地带”并且用尽一切残暴手段加以摧毁,房屋被烧光,群众被赶尽杀绝,牛盆峪、马营、高家岭等10多个山村的森林也都被纵火焚毁。
…
第四章大规模制造“无人区”(5)
…
日伪大规模集家并村的形成,大片“无住禁作地带”的出现,使平北、热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出现了严峻的局面。
在热南青龙县和兴隆县大规模集家并村的时间是交错进行的。青龙县日伪机关在1941年8月开始在大地村进行集团部落“实验”的同时,即召集会议,部署在青龙河以西地区集家并村。
在兴隆县,于1941年11月和12月间开始军事“扫荡”。在1939年和1940年的旧集家区长城沿线及黑河川、横河川等局部地区继续集家并村。到1942年4月,由日人副县长主持,组成“社会调查队”,对全县村落分布、居住状况等进行调查。然后召集各有关方面及19个大村村长举行秘密会议,划定集家范围,指定集家点,在全县范围形成全面制造“无人区”的规划,开始大范围的集家并村。
在热南青龙和兴隆的大集家过程中,都进行了血腥的大“检举”(即大搜捕)和大屠杀。在兴隆县,大集家开始前就进行了一次大“检举”。据热河省协和会别室部员(又称共产党研究员)郝席庵供称:第一次大“检举”是在1942年2月5日开始的,在全县逮捕2000多人,在各地就地屠杀400多人。这次大“检举”中,以大洼、宝地、大小水泉、北台子、东道峪、揪木林、靳杖子、龙井关等村最为残酷,被逮捕五六百人。被抓捕的人,都受到严刑审讯,处死一二百名,未被判刑的人都被送往东北各地充当劳工,鲜有生还者。全面“检举”后,又接连在茅山、大灰窑、南双洞等重点地区实行“检举”,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血腥惨案。
在青龙县大地(现属宽城县)一带搞建设集团部落“实验区”的同时,在全县范围搞了一次大“检举”,抓捕800多人。1942年4月间开始大规模集家并村时,又搞了一次全面大“检举”,从榆木岭、艾峪口、熊虎斗、唐杖子等24个村,抓捕了422人,其中342人惨遭杀害,唐杖子一个村就被屠杀100多人。
日伪军疯狂的“扫荡”、“检举”、屠杀以及烧房抢掠,使热南山区受到严重摧残,但是由于党的坚强领导和八路军的反击,群众展开顽强的反集家斗争,基本上粉碎了日伪在热南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的计划。
*第三部分
在反集家斗争中,平北和冀东各级党组织发出号召,各级党政干部以及基层组织都要“县不离县,区不离区,村不离村”,“守土抗战”。平北地委和军分区在1942年2月间发出的《关于反“扫荡”的指示》中,强调要求:“那怕只剩下一个村庄,一个山头,也要坚持到最后胜利。”党政干部团结深山区里的群众誓死不下山,不入“人圈”(即集团部落)。这些地方山深林密,日伪鞭长莫及,在反“扫荡”中群众便于警戒、转移和隐蔽。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深山区距离指定集家地点太远,如果群众被集并了去,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土地,根本无法生存。所以,各级党组织就动员群众坚决抵抗,这是唯一的生路。日伪军虽然反复“扫荡”摧毁,只能激起群众更大的
…
第五章在反集家斗争中扩大游击区(1)
…
从1939到1942年,几年的反复折腾,日本关东军已从战术性局部集家并村,发展到战役战略性行动,妄图在长城线上构筑成一道“国境封锁线”。冀东、平北地区军民则发动反击,在粉碎集家斗争同时扩大抗日游击区。
军事斗争
顽强坚持
日伪在热西的大规模集家并村,投入了很大兵力,而且伪满、华北与伪蒙疆三方面日伪协同动作,反集家斗争是非常艰苦的。在平北,八路军第十团配合地方游击队频频出击,从1941年秋到1942年夏半年多的时间里,连续作战百余次,给制造“无人区”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然而由于力量相差悬殊,未能粉碎日伪集家并村计划。但是,第十团主力转至外线作战的同时,留下第三营仍然顽强坚持在“无人区”里。没有房住,就动手搭窝棚。窝棚被日伪军反复烧毁,就住山洞,山洞又被炸塌,就自制帐篷,坚持在深山密林之中。在“无人区”里建立多处军事活动站,将粮食及生活物资分散隐藏在军事活动站的四周深山里,以便既可以流动又可以较长时期的坚持住一个地区,支持地方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反集家斗争。
战役出击
1941年冬至1942年2月间,冀东八路军第十二团、十三团,在冀东基本区发动打治安军战役,长城以北热南地区一时空虚,日伪军一度得手,大搞集家并村,使游击区遭受相当大的损失。
1942年2月中旬,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和副司令员包森等在遵化县亮子河举行军事会议,决定以打伪治安军的胜利之师,跨过长城,打击伪满方面日伪军,支持人民群众反集家斗争。2月17日,包森率十三团进到长城线上野户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部队稍事休整后,进入热南地区,于4月21日至月底,发起第一次战役出击。接着从5月10日至月底,又发动第二次战役出击。先后拔除了小白旗、马圈子、汤道河、椤树、车河铺、二拨子、熊虎斗、六道河子等17处据点,破坏公路和铁路多段,并分兵一路越过锦热路,与在平泉一带活动的青平游击队相配合,开辟了都山以北与平泉的结合部地区,打开了热南与热中的通道,为以后开辟热中地区创造了条件。连续两次战役出击,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给群众反集家斗争以有力支持,受到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电报嘉奖。
群众斗争
守土抗战
在反集家斗争中,平北和冀东各级党组织发出号召,各级党政干部以及基层组织都要“县不离县,区不离区,村不离村”,“守土抗战”。平北地委和军分区在1942年2月间发出的《关于反“扫荡”的指示》中,强调要求:“那怕只剩下一个村庄,一个山头,也要坚持到最后胜利。”党政干部团结深山区里的群众誓死不下山,不入“人圈”(即集团部落)。这些地方山深林密,日伪鞭长莫及,在反“扫荡”中群众便于警戒、转移和隐蔽。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深山区距离指定集家地点太远,如果群众被集并了去,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土地,根本无法生存。所以,各级党组织就动员群众坚决抵抗,这是唯一的生路。日伪军虽然反复“扫荡”摧毁,只能激起群众更大的
…
第五章在反集家斗争中扩大游击区(2)
…
密云县冯家峪崖壁上保存的两幅抗日标语
左:“反对日寇集家修人圈,不给鬼子卖力气!”
右:“反正杀鬼子,给东北同胞报仇才是好男儿!”(陈平摄)
仇恨和更坚决的抗争。这些地区大都在反集家斗争中建设成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拉锯争夺
在深山根据地与集家点的中间地带,日伪势力便于控制,势必集家,但是在群众中又有相当的抗日工作基础,群众抵抗集家并村,而日伪则施以高压手段武力驱赶,党组织就动员群众向深山根据地转移,特别是青壮年尽可能转移到根据地去坚持斗争,只让老人、妇女进入“人圈”。在靠近长城线地区,则动员群众转移到长城南侧基本区去,或投亲靠友,暂避一时,伺机潜回原地坚持。在争夺战中,许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