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次出兵,帝国全国大动员,总兵力达六十余万,其组成如下:
骑兵军团有二十余万。
其中羽林军十万:白羽(轻骑兵),黑羽(重骑兵)各五万;
玉门关抽调骑兵五万;
三藩骑兵各二万,共计六万;
步兵四十余万:
其中神机营五万重步兵;
新兵二十五万(漠北征集十五万);
抽调国内老兵十余万。
此外还有民夫十五万,运送钱粮物资。
所有人员合计超过七十五万人。
在战斗人员中虽然有二十几万新兵,但由于这些新兵多数是从远东征集而来的,精于格斗,都是天然的战士,故而战力还是不能小觑的。如此规模的集团军在夏国历史上还是相当罕见的,要知道当年武帝刘禹北征匈奴也不过用了四十万军队。这一切均显示了刘天宇对此次北征是志在必得的。
大军缓缓驰出天门关,像是一只巨蝎,张牙舞爪的的杀向草原,两只爪子,一只就是赫赫有名的有不败战团之称的黑甲重骑兵,勇将倪允坤担当统帅。另一只是由三藩的六万轻骑兵组成,渤海郡世子令狐浩云担任统帅。这两只爪子就构成了北征军的前军。均由骑兵担任,可以随时给敌人致命的一击。
巨蝎的尾巴,由十五万运送着大批的粮食,物资的民夫和十万步兵、三万骑兵构成的押送队伍组成,既具有很强的防守能力,又有相当的攻击性。敌人休想轻易突击它。
而作为指挥中枢的中军,当然是由大帅王大尚亲自率领,这支由三十万余步兵和七万骑兵组成的大军居中策应,随时可以支援前军或后军。三支大军相距不超过三天路程,时刻保持着联系。
皇帝刘天宇看着这望不到尽头的长蛇阵,想着即使以武帝刘禹的文治武功也不敢轻易踏入漠北。而今天,就是自己即将完成先辈们从未做过的丰功伟绩-直捣匈奴汗庭。心中豪气顿生,当即立下了“不破匈奴终不返”的豪语。
此次出征匈奴的兵士大多没有到过塞外,故而一入大草原,就兴奋不已,尽管眼前的景象和传说中风吹草地现牛羊的景象大相径庭,但凡目光所及,是枯草一片,稀稀拉拉的,间或还能看到未化开的积雪夹杂其中,就像是一个头发快掉光的秃子,还夹有大块的头皮屑,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不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倒是一点不虚。在这里极目远眺,万里无垠,登时心旷神怡。然而,它的单调,很快就让人对它失去兴趣。不过才几天功夫,一众新兵从原来的充满新鲜感中慢慢的冷却下来,直至完全消失。到现在涌上心头感觉全是枯燥,甚至是厌恶。此外漠北气候之恶劣更让人无法忍受,这里经常是风沙遮天,即使把衣服包的严严实实的,寒风还是一个劲儿的往领口、袖口里钻,棉衣里面还是冰冷一片,每个人是苦不堪言。因此这支远征军的行军速度每天也就只有三十余里。
一路行来,平时匈奴散骑出没的地方,现在是觅之无踪,这种情况早就在王大尚的预计之内。坚壁清野固然是好的策略,但大夏军准备充分,根本不惧。因此大夏三军除了派出大量的候斥侦探敌情,不断的增大侦查范围外,依然是有条不紊的挥师挺进。
不觉出兵已有半个月了,离天门关也有五百余里,匈奴还是毫无动静,大漠上一片寂静,显得死气沉沉的。
从一开始,王大尚就对匈奴可能采用的种种反应,都进行了猜测,即使是简单的骚扰,还是精兵的突袭,甚至是大规模的奔袭都不奇怪,唯独对于匈奴这种反应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因为匈奴如果真是采用坚壁清野的话,单纯的收兵回守显然不是好的办法,如果能对大夏大军的采用骚扰偷袭,从而疲惫敌兵,肯定能给大夏的大军造成很大的威胁的。况且长途奔袭本来就是他们所擅长的事情。而现在匈奴放弃如此好的战术不用,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呢?
难道是准备集中兵力等待与敌人进行决战,但这对于匈奴来说,无疑就是以己所短,攻敌所长,自取灭亡吗?匈奴会如此愚蠢吗?
久在边关,和匈奴频频交过手的王大尚深知匈奴的狡猾和勇猛,知道情况肯定不会是这样的,要不然的话,匈奴就不会成为大夏帝国的心腹之患了,对它一筹未展了,只能镇以重兵,消极防守,而很少主动出击了。
那么是匈奴见我军动用如此盛大的阵容,心生恐惧,吓得不敢袭击我军,坐看我军逼近汗庭,这显然也和以彪悍著称的匈奴人的性子不符。这样的猜测,就是打死王大尚,也不能让他相信。
那么就是匈奴耍的什么阴谋诡计了,诱敌深入,设下埋伏,准备歼灭我军?可大漠上是平地千里,一望无际,人还没近身,就被敌人发现了,根本不适合打埋伏。
王大尚反复推测敌方的用意,还是毫无头绪。
为了谨慎起见,王大尚连下了三道命令,第一各军多派出候斥,扩大搜索范围,要不惜一切代价,抓一些俘虏回来,搞清匈奴到底在干什么。第二,全军适当的减缓行军速度,注意休息,养足精神,保持体力。第三,全军戒备,提高警惕,谨防匈奴随时突袭。
敌人的这种反常也影响了皇帝陛下及其大臣们的情绪,虽然说陛下不晓兵事,但也知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如今匈奴的情况是一无所知,根本看不透,说不定他们已经布下了天大的陷阱在等着自己呢。
“要是石帅在,肯定能解开这个谜团的。”这个想法一直盘旋在皇帝陛下和一干大臣们的脑海里。
离匈奴汗庭越来越近了,派出去的候斥也开始碰到敌人,但匈奴人好像是知道大夏的目的似的,一见到大夏骑兵,就马上反身逃跑,即使是人数比大夏士兵多也是如此,根本就不给大夏活捉的机会。
就在这困惑之际,意外的惊喜终于到了。前军的候斥带来了匈奴人,而且不止一个,是一群,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草原上的一个小部落。
根据那个部落的人证实,其实当大夏军队一出天门关,匈奴就已经知道了。对于如何对付大夏的大军,是战还是和,在匈奴高层中分裂为两派,一派主要以匈奴定扬可汗为首,主张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在漠南和大夏兵士展开一场大战,打垮大夏的军队,并狂言大草原大漠勇士的天下,也是他们狩猎的地方,把大夏六十万大军看成是他们的猎物。
而另一派则是以左贤王柯尔克为首,不同意匈奴大汗的意见,认为大夏士兵士气极旺,人多势众,如果主动出战,必定是一场恶战,鹿死谁手,尚不可言,到头来,肯定要白白牺牲大批勇士的生命。因此主张退避三舍,撤出汗庭,暂时避身到大漠深处,避免和敌人主力硬拼,同时派出大批精锐骑兵袭击大夏军的后方,并利用大夏士兵长途跋涉,远来疲乏,供给困难的实际情况,寻机歼灭敌人。应该讲,这确实是一条好计,但却要以牺牲匈奴大汗的威信为代价。自然也就无法让大汗同意了。
第二卷 王师覆灭 第三章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09…5…7 15:33:45 本章字数:3689
闹到最后谁也不能说服谁,就变成了争吵,大汗指责柯尔克ru臭未干,贪生怕死。(柯尔克虽然任左贤王已有五年,然今年只有二十九岁。)柯尔克指责大汗争强好胜,有勇无谋。最后惹得定扬可汗勃然大怒,几乎当场就要杀了柯尔克,总算是顾忌大夏大军压境,怕引起内乱,才放过柯尔克,但两派还是分道扬镳了,柯尔克率领七个部落共计十七万人马(其中柯尔克所部有九万人马,而其他六个部落共计八万人马)向北逃入大漠深处,定扬可汗依然镇守着汗庭。其兵力不足三十万。
惊闻这个好消息,王大尚一时还不敢相信。经过反复的盘问,终于肯定这则消息是真的,这是因为第一,这正好可以解释了前段时间,匈奴人为何会如此反常,原来是他们内部分裂,定扬可汗兵力不足的缘故。第二,提供消息的部落,是率部前来的,如果是骗局的话,一旦拆穿,就会遭到全族灭绝,这样的代价显然是任谁都是无法承受的。
当皇帝陛下和一干文臣惊闻此事,无不喜出望外,一扫原来沉闷的气氛。大帐里群情激动,一片称功颂德。
有人盛赞陛下英明神武,所以匈奴跳梁小丑,唯有束手就擒。
有人痛斥匈奴单于不知好歹,竟敢对抗天兵,乃是自取其亡。而今天亦助大夏,使匈奴内部分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