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太平军只能通过北神策、太平两门进行联络。十一月初五,湘军用地道火药,炸塌了十多丈城墙。
此时,天京已是岌岌可危。李秀成匆忙从苏州、无锡赶了回来,但已于事无补,于是他在分析了整个形势后,建议洪秀全放弃南京,转移到江西。但洪秀全舍不得丢下南京城,太平军的形势无以缓解。同治三年正月,左宗棠在浙江、李鸿章在江苏的胜利使得南京城的屏障尽失。但此时并没有对南京城的攻守造成太大影响。湘军此时又把钟山顶上的天保城攻下,然后在太平、神策两门外修筑了坚固的石垒,派军严加把守,从而形成合围南京之势。
三月初,曾国荃更加强了对南京城的进攻,他命令湘军在各城修筑起坚固的石垒,并开挖地道,但地道所起作用不大,大多数被太平军破坏。这时由于南京城久攻不下,清廷派李鸿章前来合攻。湘军全力攻击,守城的太平军无力反击,湘军终于攻下南京城。
曾国藩至金陵后,令熊登武把他的尸体从坟里挖出来给烧了。他在七月廿八日的日记中还有记载:尸体被挖出来以后,“扛来一验,胡须微白可数,头秃无发,左臂股左膀尚有肉,遍身用黄缎绣龙包裹。验毕,大雨约半时许”。洪天贵是继位的幼天王,在天京被攻陷的当天夜晚,李秀成带着他从城南冲出重围。李秀成护主心切,让幼天王骑上了自己的壮马,却不幸与大队伍分散,一个人被俘虏。洪天贵在黄文英部的保卫之下,辗转奔逃于安徽、浙江、江西,最后还是在江西石城做了俘虏,于1864年11月18日被处死。至此,转战十余年的湘军总算完成了自己最初的使命。
第四部分:天国瓦解血洗南京城
湘军进入南京城后,对南京实行了“烧”、“杀”、“抢”的政策,如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一样血洗南京城。首先对南京城进行焚烧。太平军大多依靠巷战,一幢幢房子就成了他们的据点,湘军为对付太平军,干脆把房子也烧掉了。他们并且把城中财宝劫掠一空。赵烈文曾这样描述湘军在南京城大肆掳掠的情形,“萧孚泗在伪天王府,取出金银不赀,即纵火烧屋以灭迹”。甚至连曾国藩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说:“至伪天王府一看,规模俱仿宫殿之别,而焚烧无一存者。”大火在南京城一共烧了八天,如若没有六月二十四日的大雨,大火不知道到何时得以平息。经过这番大火,南京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是这样描述的:“九月朔日,全眷赴宁,初十日入督署,亦故英王府也。方师之入城也,搜捕余党,悉焚其巢穴,巨厦多为煨烬,洪秀全所居之天王府更为无沦矣。惟陈玉成以先死,其府独空,遂未被灾,故暂以之为督署。”
湘军入城后大肆屠杀生灵百姓。曾国藩在奏折中这样写道:“三日之内,毙贼十余万人,秦淮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王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有三千余名,死于敌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当然这里面包含有曾国藩为邀军功而虚报数字的可能性,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湘军确实杀人如麻。湘军在把南京城攻下五天后,即六月二十一日,整个金陵城中,“尸骸塞路,臭不可闻”。在二十三日时,“精壮长毛除抗拒时被斩杀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放”。“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担又无窑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老者无不受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可见,湘军在南京城杀戮的很多都是平民百姓,并且其中的大部分是老、幼、病、残、孕者,极其惨无人道。
湘军在南京城还大肆强掳和奸淫妇女,使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破坏。赵烈文曾说:“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可见湘军对待妇女之残忍。许多湘军将领都是好色之徒,总兵李臣典把南京城攻下一个月便一命呜呼,原因是“恃气壮气盛,不谨疾之由”。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自己一手训练的湘军,是鼓励他们纵火杀人的,那么对于抢劫呢?他则是默许的。
早在咸丰十一年,当曾国荃攻破安庆,运送了大量的战利品到家里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对他不闻不问了。
第四部分:天国瓦解领取战功,自愧故友
六月二十三日,湖广总督官文、陕甘总督杨岳斌、兵部侍郎彭玉麟,江苏巡抚李鸿章、浙江巡抚曾国荃等会衔,一起向朝廷奏请了攻克金陵之事。这一爆炸性消息,使清廷内外都感到欣喜异常。捷报发出后才刚刚有六天时间,即六月二十九日,曾国藩便收到了朝廷赏他的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侯爵,并且是不更替的世袭制;赏给曾国荃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伯爵。此外,主将李鸿章被赐予一等伯爵头衔,李臣典被授予一等子爵头衔,萧孚泗被封一等男爵,彭玉麟、杨岳斌、鲍超、骆秉章等,均由朝廷赏赐一等轻车尉世职,杨、彭二人还加太子少保衔。一共有一百二十多名湘军文武官员都得到加官晋爵。曾国藩及其湘军将领们个个都得到了晋升,同时他们还得到了太平军留下的无数金银财宝。
借助无数中国人民的生命,那些湘军将领们实现了升官发财的美梦。
曾国藩谋划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朝廷给了他无数的奖赏,抚今思昔,他知道今天的成功离不开无数将士效命疆场,尤其是众多幕僚朋友对他尽心尽力的帮助。于是不免想起了昔日曾给予他帮助的人。而他初创湘军时的合作者,如左宗棠、李鸿章均已高官厚禄,彭玉麟、曾国荃也都坐到了一省行政首脑的职位,而李元度则因为自己的阻碍一直都没有加官晋爵。在这种情况下,他于同治三年给朝廷上一密折,希望朝廷批准他对李元度重新任用。
其实曾国藩对自己这样接连不断地打击李元度,也不是没有感到后悔过,他在不同时期的反省程度是不一样的,前期是歉疚中夹着怨恨,到后来则是觉得自己彻底对不起李元度。如在同治元年三月初二日,因为李元度给曾国藩写了一封贺禀,曾国藩想起以前自己和李元度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他对自己对李元度的参奏难免有一些后悔之意:“旋与幕客久谈,因李次青来一贺禀,文辞极工,言及前此参折不少留情,寸心怦怦,觉有不安。”但他只是在偶然间才有了这种想法,其时他还是有些恨李元度的,如他在同年三月二十八日给曾任自己幕僚的彭申甫的信中,就说他与李元度已经不可能再和好如初了,信是这样写的:
阁下拳拳次青,具征金石不渝之谊。弟于次青结契甚深,初不减于阁下。前岁被参之后,始作《小桃源记》,径自回籍,犹可曲谅。厥后脱卸未清,遽尔赴浙,则乖睽深矣。顷于二月二十二日遵旨复奏,仍参革职。至三月初六日接奉惠书,反复追维,耿耿不安。自问平生不多负人,与次青许与之素,而乃由吾手三次参革,仆固寡恩,渠亦违义。今夙缘已尽,无颜再合。渠果发愤为雄,誓洒此耻,或遂切实建立事功,则虽默伤乎私谊,犹将裨益于公家。若更浮沉,不图自立,则非鄙人所敢知也。
到同治元年五月在第三次向朝廷参劾了李元度之后,他逐渐改变了以前的那种心态,如他在五月二十八日在给彭申甫写信的时候,已称自己不可能忘了他与李元度之间的友情。
曾国藩与李元度在官场上的恩恩怨怨,清楚地表明了曾国藩做官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对于顺应他的下属,他会加以提拔,而对于忤逆他的,他一定会严加惩治。只是由于曾国藩历来崇尚理学家的天理良心学说,才使他不致于把人逼到绝路上。
第四部分:天国瓦解擅作主张杀忠王
封号为忠王的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咸丰十年,他带领着军队把清军的江南大营攻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军事才能是非常杰出的。他与陈玉成一道,在杨秀清、石达开之后,成为太平天国军事方面的主要力量。同治元年,因南京告急,李秀成带领太平军回到南京进行援助。同年六月十六日,南京城破,这个时候洪秀全已经去世了,李秀成护送幼天王洪天贵从南京城里逃了出去,途中与部队失散,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