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经总要》中一共记录了十几种不同式样的炮,有单梢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虎蹲炮、柱腹炮、旋风炮、合炮、卧车炮、车行炮和行炮车等,还有一种只用两个人的轻便的“手炮”,能发射半斤重的炮弹,但没有附图,故难以了解它的形状以上列举的各式炮中,单梢、双梢、五梢、七梢等炮,基本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在一个由四根脚柱构成的方形炮架上装置炮梢,按轻重之分,最重的七梢炮,可以把九十至一百斤重的石弹抛掷到五十步远,有拽索一百二十五根,需用二人定炮,二百五十人拽索比较轻便的单梢炮,只用一人定炮,四人拽索,可以把二斤重的炮石抛掷五十步远虎蹲炮和柱腹炮也安有炮架,但不是四根脚柱构成的方形,而是斜三角形,所以较为灵活,这种炮需战士七十一名,发射十二斤重的炮石,投掷到五十步外,另一种是旋风炮,这类炮上没有上面讲的那种架子,而是竖立一根巨大的“冲天柱”,在柱头安放炮梢的轴,于是炮梢可以变换方向,向四面发射,不用像单梢炮改变方向时还要移动炮架缺点是因无架座,故不如单梢炮等稳固,发射的炮石也不能太重,只有三斤左右把上述这几类炮装置在轮车上,就形成各种炮车,炮车有两轮的也有四轮的
这种原始的炮(即发石机),在北宋末年的城防中已被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南宋初年陈规在他著的《守城录》里,很重视这种重型远射兵器的使用,认为攻城的一方如果“得用炮之术”,就可以很快攻破敌城;而守城的一方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大炮,也能够稳固地守住城特别是他曾根据北宋汴京(今开封)被金兵攻克的教训,指出守城一方的炮不应安放在狭窄的城头上,因为那样既不便设较多的炮架,也容易被远处的敌人看到,成为敌方炮石集中攻击的目标他认为应利用炮石发射后曲射的特点,将它安在城墙里侧,炮前可设置树木伪装发射时,每炮在城头上设一战士,专管观察敌情,根据观察的“斜直远近,令炮手定放”,小偏就让拽炮索的人移动一下位置大偏,就让炮手移动炮架;炮石打远了就减少拽炮索的人,打近了就增加拽炮索的人这样试射两三次后,就可以准确地命中目标这种把炮置于隐蔽处,进行观测修正的间接射击,在八百多年前无疑是一种很先进的军事指挥技术
(四)攻守战具
公元三〇〇〇年以前,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爆发了一场持久的战争,战争的起因据说是希腊人要到特洛伊城解救一位被特洛伊国王子骗去的美人希腊人在特洛伊城外安营扎寨达十几年,但由于城池坚固,希腊士兵虽然多次想把城墙推倒,或者计划爬城而入,但都未能成功最后,希腊人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将精锐的士兵偷藏在一匹巨大的木马中,诱使特洛伊人将木马运入城中,并乘其不备,奇袭出击,与城外人马里应外合,才算攻下了特洛伊城这便是古代希腊传说中著名的“特洛伊木马”的故事
自古以来,城池的建立大抵与军事有关,一座坚固的城堡,往往就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军事防线和要塞因此,中外历代统治者,一方面将自己的城堡修筑得高大雄伟、固若金汤,一方面重视研制和改进攻城与守城的武器装备前面引述的“特洛伊木马”,是外**事家靠智谋破城,而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关于攻城和守城的记载,如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工匠公输班(即后世称的鲁班),就曾为楚王造云梯以攻宋国城池
北宋时期,城防工事更为牢固,攻城的武器装备也相应发展《武经总要》中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记录了有关城防建筑以及守城、攻城的各种重型装备,其中包括一些专用的特殊类型的兵器,反映出当时攻占和守御城市在战争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关于城防工事,《总要》中画有详细的图像:坚固的砖筑城墙,外面围着宽而深的壕沟,外壕上架的吊桥在敌人来攻时即可升吊起来城门外面加筑有圆形瓮城,敌人即使攻入瓮城,也可能成为瓮中之鳖,被困在其中消灭高高的城墙上砌筑着女墙,上面开有向下射箭的箭窗每隔一段还筑有凸出墙面的“马面”,上面设敌棚或敌楼,配置各种守城器械同时还沿城构筑一些和城墙相联接的弩台,上设重炮和强弩在战棚前和女墙外,垂挂着防御炮石弩箭的垂钟板、篦篱、皮竹笆等用生牛皮、荆柳、竹皮等材料编制的防护设备
面对如此严密的城防设施,攻城的一方也有各种攻坚器械首先是云梯,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鲁国巧匠鲁班,但因没有图样流传,故其形制无考战国时的云梯,在已知的战国铜器图案纹饰中有示,系由三部分构成:底部装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攻城时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使之免遭守军的推拒破坏唐代的云梯较战国时有了很大改进:主梯身固定装置在木制底盘上,下面有六个车轮;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副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减少了在战火中架梯的危险和艰难
宋代的云梯有了重大的改进,《武经总要·攻城法》记载:“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丈余,中施转轴,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说明宋代云梯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又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长二、三丈,首贯双轮,欲蚁附则以轮著城推进”;有“竹飞梯,用独竿大竹,两旁施脚涩以登”这些改进,增加了云梯车运动时的稳定性,减少了遭守军破坏的可能,也使叠城迎敌更加简便迅速明朝以后,这种巨大的云梯因无法抵御新式火器的攻击而逐渐废弃
巢车,这是一种登高观察敌情的车辆车上高悬可坐人的“望楼”,因望楼形似鸟巢,故名巢车最早使用巢车的记载见于《左传》,公元前五七五年鄢陵之战中,楚共王曾登上巢车观察晋军动向,当时还有大宰伯州黎随侍,可知此巢车的体积不小巢车又名楼车,《武经总要·攻城法》并配附楼车图从图形看,其车体为木质底部有四轮,车上树望竿,竿上设置望楼,竿下装有转轴,并以六条绳索,分三层,从六面将竿固定,绳索底部则以带环铁镢楔入地下这种车在攻城作战中可以随时登高观察城中敌情,寻找发现守城敌人的薄弱之处,有针对性地发起进攻
此外,《武经总要》中介绍的攻城器械还有行女墙、木女墙、行天桥、杷车、扬尘车、填壕车、搭天车、钩撞车、火车(一种点火炉前进的车);还有为开掘地道攻城用的挂搭棚、雁翅笆、皮幔,以及火钩、火镰、火叉、抓枪、蒺藜枪、拐枪、凤头斧等各种兵器守城用的各种器械装备,还有车脚檑、穿环、木立牌、竹立牌、拐突枪、钩竿、锉手斧、等等还有为防备敌人用地道攻城的“听瓮”(地听)、风扇车,以及火攻敌军用的飞炬、燕尾炬、鞭箭、铁火床、游火铁箱、引火球、猛火油柜等
附:
曾公亮(999-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人少时很有抱负,且器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我国古代军火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授越州会稽知县六年(1028年),他治理镜湖,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苦数年后,晋升入京,任国子监直讲,后改作诸王府侍讲不信,升任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庆历八(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条陈六事,都是针对当时积弊所发的改革建议他关心国计民生,为官清兼,是个有作为的封建官吏由于政绩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皇祜三年(1051年)升翰林学士;嘉祜元年(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曾公亮不但善于政事,而且十分重视边防和军事建设因此,宋仁宗命他修撰《武经总要》他历时四年(1040-1044年)主编的《武经总要》,成为他一生中最在的建树《武经总要》是将前人关研制火药、火器的经验,总结、整理写出的,全书共四十卷,分前后两集在第十一和十二卷中,记录了引火球、蒺藜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