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自身的显著特点。正是在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环境中,80后一代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文化标志”。
到2010年,对80后来说意义非凡,他们中间首次出现了30岁群体。对于“三十而立”的人来说,他们到底有没有“立”起来?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在工作上力不从心,将近五成的人频繁换工作,频率达到每年一次甚至更多;近五成调查对象无房无车,且处于未婚状态,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些80后白领正在逃离大城市。
即使不通过调查,仅凭现实生活的经验感受,都能够意识到很多80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同样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思想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在21世纪前十年间,除了80后外,70后和90后也备受关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生在“文革”,长在改革,活在大时代。他们读着王小波、琼瑶,听着崔健、窦唯,记着战斗英雄的故事,凭着一腔冲劲走向发展的道路。70后一度曾被认为是“愤青一代”,他们困惑着,同时也在拼搏着。在进入21世纪后,70后这一群体已渐渐成为主流社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章子怡、马化腾、陈天桥、丁磊70后似乎已经不需要通过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来诠释和宣扬自我,他们已经用行动来展现和证实了自己的价值存在。
第二部分 第91节:寻乐(17)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被称为“90后”。由于90后的人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相伴一起成长,互联网与他们息息相关,网络生活已经使他们彻底开放,因此这一代人的生活带有明显的网络特征。很多人都觉得90后是这样的一代人:读着火星文,听着韩日舞曲,玩着劲舞团;还时常拍个俯视45度、瞪个大眼睛、嘟着嘴巴、穿着哈韩版衣服的大头照,并给自己取名“非主流”;脑海里单纯而天真地想象与期待自己能马上成为明星,着装奇异,说话发嗲,走着另类的路线
虽然“70后”、“80后”、“90后”这三代人都有各自的特征,但他们基本上都成长在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并且多数都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都赶上了互联网时代。所以他们的成长环境并无二样,在心灵、行为上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有一些诸如叛逆、另类、敏感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因此他们应该都属于同一个大时代的人。
70后的“愤青”、“迷失”也罢,80后的“闷青”、“自我”也罢,还是90后的“幼稚”、“叛逆”也罢。只是因为时代与环境变了,他们都只是各自适应时代和环境的一代,也只是自然成长的一代。
很多时候,说某一代人另类、个性、自我或者垮掉,并不能用观其一生的视角,而是截取他们青春年少的那一段来说事,这样与其说是一代人的特征,不如说是人生某一个阶段的特性。
如果回溯,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60后”也曾经同样是个“话题”。那时也有许多人认为,经历了“上山下乡”与“文化革命”的这一代人,是“被耽搁的一代”,对于这一代人的知识与阅历能否为他们承担“薪火相传”的使命表现出普遍的怀疑。然而,十几年后事实证明,这一代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脊梁,也没有人对他们的能力再表示出异议。在20世纪90年代,70后也被拿出来说事,说他们是迷失、垮掉的一代,甚至到了“不与70后交朋友”的地步,可是进入21世纪后,70后是不是像当年长辈们所担忧的那样已经垮掉了呢?如今被媒体和舆论热炒的80后也曾是西方当年寄希望于“和平演变”的一代,但现在似乎看不到这种可能了。而且80后也曾是在1993年“中日青少年夏令营大较量”中被认为是脆弱的一代,如今当年被称作“小皇帝”、“小太阳”的孩子也长大成人,已经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
每个时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出现时,总是备受关注。于是,每一代人在按照自己的既定轨迹前行,又不停地被前一代和后一代否定或批判,在享受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五味杂陈同时,他们还要承受着社会舆论和历史往来的评判。
就连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曾出现过所谓的“垮掉的一代”,而成长于那个年代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年轻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呢?有篇介绍他的文章这样写道:“未来的美国总统当时似乎是穿着一件在那个年代很流行的夹克,留着卷发,双手插在牛仔裤的兜子里,对着对面的一位修女吹了个口哨,然后喊道:‘嗨,美妞!’那个时候,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调皮的小伙后来会成为政客、成为州长、最后成为美国的总统呢?”
因此,在中国每当有70后、80后、90后等“某一代”的话题出现在媒体江湖时,人们也大可不必以自己的成长模式去生搬硬套下一代,总以为下一代人继续不了自己的衣钵,总以为下一代人偏离了自己设定的目标,一点都不像自己,一点都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岂不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当马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与主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和轨迹。
穷人很苦富人很烦
如果80后觉得自己是“闷青”一代的话,那么在21世纪前十年间,在中国感到“闷”的可不光是这一代年轻人。如何“解闷”,让工作、生活变得快乐和有趣,是进入21世纪后不少中国人开始发愁的问题。
第二部分 第92节:寻乐(18)
进入21世纪后,虽然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但是中国人发现自己过得并不快乐。在美国的一项各民族快乐指标调查中,有46%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个快乐的人,这个比例在英国是36%,印度是37%,而在中国却只有9%;来自2005年“两会”代表的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患抑郁症的大约有1600万人,北京更有20%的居民心理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据悉,在中国每年20万起的自杀案例中,有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
一种无可奈何的调侃式自嘲语言这样说道:在中国活得阴郁沉闷的人越来越多,机械僵化的人越来越多,狭隘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大庭广众之前挂着一副快乐面具、而实则不快乐的人也越来越多成人不快乐,小孩子也不快乐;穷人很苦,富人很烦;没钱的时候不快乐,有了钱也不快乐;当不上官的不快乐,升了官的仍然不快乐;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不快乐,找到后进入“围城”者依然不快乐
为什么不快乐呢?有分析认为是中国人缺少快乐基因,这听起来颇觉得玄乎深奥,而另有分析认为根本原因却是在于中国人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年轻人当中,66。5%的人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尤其是学生比其他人压力更大;在一家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中,41。1%的白领认为自己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们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在一项由17858名IT界人士参与的调查中,64。5%的人表示压力很大;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从农民工到教师再到白领,从一般群众到领导干部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承受着来自社会、单位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你有压力,我有压力!”压力越来越大,结果身体亚健康了,心里烦躁不安了,站不住坐不安也睡不着了,脾气也开始恶性膨胀了
十年前在跨世纪的时候,不少人会这样发问:进入21世纪,当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以后,当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我们中国人会幸福吗?如今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新世纪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中国人变得富裕起来,但是中国的发展空间和中国人的幸福感被压缩了。对一些人来说,幸福感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谁能没有压力?尽管几乎世界各地都存在压力,但分析者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的压力更大。因为在国际大环境中,中国进入全球经济体系比西方国家晚,必须加速补回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