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人向溥仪表示,日本对中国东北并没有领土要求,而是希望帮助溥仪恢复大清朝。在日本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之下,渴望复辟帝制的溥仪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武力霸占中国东北,炮制满

    1932年3月1日,〃满洲帝国〃宣告成立,溥仪在长春重新登上帝位。日本通过与〃满洲国〃签署一系列的协议,全面攫取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

    至此,中国领土上同时出现了三个政权,国民政府、苏维埃政府和〃满洲国〃。此后近20年,以〃满洲国〃为根据地的日本与国民党、共产党三大势力,在中国的土地上上演〃三国争霸〃。

    而就在〃满洲国〃宣布建立半年之后,国民政府抱有厚望的国联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调查报告才刚刚出台。该报告宣布中国对东北地区拥有主权,而日本的一意孤行决定抛开国际社会而〃走自己的路〃,以表达对国际权威的蔑视。

    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初的日本已经成为在华的最大外国势力,英美对其纵容的背后,是不敢对日本发起挑战。列强不仅默认了〃满洲国〃,甚至还对那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投资的兴趣。直到大约10年之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社会为他们对日本的〃宽容〃付出了代价。

    但现在离世界大战还很遥远,这个时候承受日本重压的只有中国。

    日本以〃满洲国〃为根据地,在1937年之前,将势力渗透到了华北地区。在1935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已经搞定了〃满洲国〃的日本开始致力于〃华北自治〃。这里的华北包括山东、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

    直到这个时候,国民政府中以汪精卫为首的一派仍然希望与日本〃共荣〃。他们认为,苏联和共产主义才是中国的真正威胁,要根除这些威胁必须首先与日本维持和平。基于这种主导思想,这一阶段国民政府通过与日本签署《何梅协定》、《塘沽协定》等条约,默认了日本华北的蚕食。

    尽管国民政府此举处于〃理性〃,将肃清共产主义为第一要务,但事实上由于将自己陷于漠视民族大义的不利地位,必然地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最终的事实表明,在日本虎视眈眈和对中国领土和主权不停的蚕食之下,国民政府所谓解除共产主义这一〃心腹之患〃的策略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国民政府对于日本的退让不仅换不来和平,反而使反对力量找到了打倒自己的充分理由和足够多的民意。

    事实上,在这一期间,中国共产党由于及时抓住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积极提出抗日的口号,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扩大了影响。

    当东北抗日义勇军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发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呼声时,国民政府〃一心消除内患〃却消极对抗日本的策略的效果已经注定了它的失败。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1937年全面侵华以前,日本在中国的力量已经改变了中国的格局。中国的统一之路就此中断,民族矛盾的激化暂时掩盖了政党矛盾。国民政府不得不下决心将枪口对准日本,此前企图忍辱换来对日和平的一切努力宣告全部失败。

 〃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

    七、〃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钟

    在〃黄金10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民国忍耐着日本占据东北的屈辱,一心经济建设。但在日本觊觎中国更大的领土和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忍耐式发展,只是空中楼阁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民国政府曾有一段所谓1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10年,甚至被称为黄金10年。

    国民政府以最大的耐心,忍耐占据中国东北的日本,进行经济建设。但事实表明,在日本陈兵于中国的国土之上,虎视眈眈中国更大的领土和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忍耐式发展,类似空中楼阁——建设得越豪华,后来的破坏就显得越悲惨。

    从成立〃满洲国〃到〃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对中国的华北进行了数年的蚕食和渗透。尤其在1935年到1937年初两年间,日本将目标定位〃华北自治〃,也就是消除中国政府对华北的影响和控制。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前的10年,对日政策基本上以妥协为主,给中国带来屈辱但是却在发展的10年。这10年,蒋介石通过一场场的内战,统一了军阀势力,在党内斗争中有惊无险,并集中精力打击了共产主义力量。

    这些成就,或许可以解释蒋介石为何选择〃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政外交政策。

    一些后来披露的史料证明,蒋介石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是有清晰认识的。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10天后,蒋介石就在(1931年10月7日)日记中这样分析当时形势:

    〃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默察熟虑,无可恃也。而余所恃者在我一己之良心与人格,以及革命精神与主义而已。是故余志已决,如果倭寇逼我政府至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则成败利钝自不暇顾,只有挺然奋起,与之决一死战,恃我一己之牺牲,以表示我国家之人格,以发扬民族之精神。〃

    这段文字表明,之所以采取忍辱负重不抵抗的政策,蒋介石自认为他完全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他深知仓促应战,只有自取败亡。

    屈辱的《塘沽协定》签订之后,蒋介石又在日记(1933年6月3日)中这样写道:〃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但求于中国有益,于心无愧而已。〃

    《塘沽协定》是一个屈辱求和的卖国条约,但在客观上,确实避开了与日本立即展开全面战争的危险。有观点认为,这一协定将日本全面侵华的计划延缓、推迟了四年,为中国赢得了一定的准备时间。在当时背景下,一些知名知识分子,包括胡适在内,对国民政府的委曲求全是赞成的。

 〃七?七事变〃,忍辱建国的丧

    但是蒋介石毕竟是一个抵抗派,并从一开始就认定,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而且中国最终必胜。

    在蒋介石看来,中日之间必将全面开仗,但是开战越晚越好,中国需要发展。

    那么当时的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呢?

    总结看来,一是进行了币制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采纳英国经济学家李滋罗斯的建议,实行法币政策。也就是,政府宣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以及后来成立的农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强制流通。法币发行后,政府逐步收回银元和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大量的白银成为政府的外汇储备。

    法币政策,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变革。中国的货币从此摆脱了国际银价变动的影响,实现了币值相对稳定。币值稳定对于农业、外贸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经济实力迅猛发展,为国民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源,缓解了长期困扰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军费支持。

    二是奠定了抗战时期的工业基础。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谋划以〃国防为中心之建设事业〃。经过为期2年的对全国资源和工业情况的调查,该委员会提出了《重工业建设计划》、《粮食存储一统制计划》等一系列计划,谋划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动员和经济统制的总设想。

    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称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随后主导了国防重工业建设,其首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

    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发展建设计划,预定3年内在湘鄂赣等省份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以奠定中国冶金、燃料、化学、机电等产业的基础。

    1937年2月,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制定的《5年建设计划》,对上述重工业建设计划予以确认。到全面抗战开始时,一些重工业项目已经投产。

    三是发展军火工业。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考虑在安全地区建设新的军事工业。1931年到1937年之间,大规模地迁移合并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