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他拥 有山顶道71号花园洋房,劳斯莱斯、保时捷等名车10辆,价值千万元意大利游艇一艘。                                 陶瓷大王李兆峰      兆峰陶瓷为香港股市唯一的陶瓷股,主要向内地推销欧美陶瓷流水线,并与内地 合作办厂生产陶瓷。李兆岭1959年生于泰国华侨家庭,1984年以母亲所给100万港元 在港创业。李氏夫妇占有的兆峰股份市值近30亿元。      内地改革开放前,中央政府在港的国营公司有中银、华润、招商、中旅 四大集团。      中银集团的前身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成立于19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归新的中国银行总管理处领导,1983年成立中银集团,旗下有港澳 地区14家中资银行。华润集团的前身是华润公司,成立于1948年,1983年 注册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直隶中国对外贸易部。招商局集团的前身是 
… 页面 147…

清朝政府于1872年设在香港的轮船招商公局,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为 中国交通部直属一级企业。中旅集团的前身是香港中国旅行社,1985年成立 香港中旅集团,归国务院侨办领导。      这四大集团合你中资四大元老。建立新中国后,中国政府从国民党手中 接管这四家公司。由于基本国策等原因,长期以来,这四家公司发展缓慢, 在港影响甚微,业务发展局限于金融、外贸、航运、旅游等方面。      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驻港中资公司,四大元老进入“第 二春”,规模扩大,经营方式纳入香港自由经济的轨道,业务多元化,成为 同业中的大型集团公司,在香港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      80年代中起,英资大淡出,中资大进军。中央各部委、省市政府以及地 方国营企业,纷纷来港抢滩,或成立公司,或设立驻港商务机构。高峰期, 形形色色的中资机构达数千家之多,大有汪洋大潮之势。       “中资机构”良莠不齐的问题日益突出。有的公司把内地的一套搬来香 港,根本不按香港商界的游戏规则办事;有自称高干子弟的人,办起自称“极 有来头”而无资本的公司;亦有港商因曾与某中资企业合作,也扛起“中资” 的大旗。谁都知道,中资有无形的政治优势——至少有人认为九七后如此。 于是中资泛滥,引起香港商界的不安。      据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香港经济》(郑德良编著)介绍,这些 中资机构“业务和管理难免出现一些新问题。经过1988年以后连续3年的整 顿,中资在港成立了‘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目前已有会员1000多家,进一 步协调在港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中资公司在港发展,不能老依赖内地的资金。那么较有效的途径是将公 司上市,透过股市集资。另一方面,公司上市,有助于鞭策自身遵循当地的 游戏规则,参与自由竞争,学习香港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      公司上市,一般须有在港经营5年以上的业绩纪录,另有最低资产额等 多项条件。由于内地企业的会计制度与香港不同,即使符合硬性指标,也未 必能获准上市。      于是,收购空壳获得上市地位,成为众中资公司上市的捷径。                                     借壳上市      在首钢进军香港前,中资已有几次收购上市公司的经验。      1984年,中银与华润合组的新琼集团,收购康力电子成为首家在港上市 的公司;1986年,中信收购嘉华银行;同年,招商与兆亚合组的新思想,收 购友联集团。      不过,这三家原都是“问题公司”,收购不是完全按股市法则进行的, 不算严格意义的收购。1990年,中信收购泰富,取得在港上市地位,中泰一 飞冲天,成为香港商界的新星,亦为中资借壳上市提供了典范。      1992年10月23日,首钢(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长实(长江实业)、 怡东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与长实各占一半股权的财务公司)和东荣钢铁在 北京签订了关于收购东荣的交易协议书。      消息传出,香港股市议论纷纷。东荣非大酒店那种庞然大物,收购涉及 的金额也不大。人们关注的是买家卖家的身份。买家是内地特大型企业与香 港首富李嘉诚;卖家是联合集团主席、香港股市魔术师李明治。 
… 页面 148…

     本书第六十五章曾重点介绍过李明治。李明治80年代中在澳州发展,被 证监机构调查,遂结束澳州生意,1986年底移师来港发展。      东荣的前身是达利公司,成立于1968年,是一家经营钢铁及有色金属买 卖的小公司。1980年改为东莱钢铁。1989年9月,联合主席李明治收购东荣, 东荣成为联合系家族成员。      李明治是个股权结构组合高手,公司在他手中犹如积木,能够拆卸组台 风貌迥异的公司大厦。李明治购得东荣钢铁,资产调进调出,就成了联合东 荣。其后,联合东荣收购制造业的合昌。 1991年4月,又亮出东荣建材的 招牌,供应建筑业钢材。接着又将东荣钢铁分拆上市,成为联合系的上市公 司家族成员。稍后,联合东荣改名联合国际工业。      东荣小股东,被李明治魔术玩得晕头转向。这仅仅是一只股票,联合系 上市公司的10只股票,同时被李明治弄得眼花缭乱,令人叹为观止。      李氏魔术,引起股票经纪的怀疑,说买家卖家都好像一个人。1992年初, 股市金牌庄家詹培忠“倒灶”,戳穿李氏把戏。证监会着手调查,联合系一 系列合并重组、配股售股计划处处受阻,搁浅触礁。      李明治知道以后在港的日子不会好过——澳洲证监帮正对他追杀。李明 治想出金蝉脱壳计,遂成出风声,东荣钢铁将售予第三者。      证监会知道李明治想溜,于1992年8用12日下令联合系的10间上市公 司停牌,东荣自在其列。这一举动,加速了李明治将东荣售予中资,并以此 购买“政治保险”。      市场上的卖壳者,一味造壳,买家省事;无意卖壳而强买,卖家必反收 购,买家要么不成功,要么须付出昂贵代价。      首钢等收购东荣,适逢其时,真是两全具美,如俗话说:“渴睡遇到枕 头。”      笔者拉出初稿,给数位友人看。有人质疑:堂堂的国有大型企业,还有 誉满香江的李嘉诚,为何要跟“声名狼藉”的李明治揽到一起?      笔者感到吃惊,随即表示理解。故在修订中,加一两句简单的说明。如 古话所说:“杀手有罪,宝剑何罪?”李明治是不是股市杀手?会不会受到 证券法例的制裁?证监会尚未拿出确凿证据,下结论为时过早。就算李明治 是股市“罪人”,东荣何罪之有?东荣的资产及上市地位即是价值所在,见 猎心喜者大有人在。      东荣有一个完备的销售网络。客户是恒基、合和、信和、瑞安等地产建 筑公司。上市前的1990年度,香港进口钢筋100万吨,东荣占1/3,是香港 最大的钢筋供应商之一。      首钢的前身是建于1919年的石景山钢铁厂,是中国钢铁行业的老行尊。 首钢来港发展,若购得东荣,如虎添翼,东荣将成为首钢海外钢铁贸易的大 本营。      首钢、长实、怡东与东荣达成的协议是:收购价每股9。28元,比市价溢 出0。08元。买家的股权分配是:首钢占51%,长实21%,怡东3%,一共 为75%,涉及资金2。34亿港元。      首钢为东荣的第一大股东。东荣的母公司是芦钢在港设立的全资附属的 首钢控股(香港)公司。      1993牢5月,东荣改名为首长国际。这样,首钢控股拥有首长国际第一 间上市公司。 
… 页面 149…

     1993年4月2日,首钢控股同长实、怡东,再次从李明治的联合系购得 三泰实业。三泰是香港产销电话线、电子产品的最大制造公司之一。首钢立 足香港,迈出多无比的第一步。      三泰成为首长国际旗下的第一间上市公司,首长国际为首钢在港上市公 司的旗舰。      其后,首钢又与长实等多次联手,收购了开达投资、海成集团、宝佳集 团;并大举进军内地,收购企业、投资工程。以首钢收购东荣为起点,在短 短不到两年时间,首钢拥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市值,由最初的 (收购东荣的市 值)3亿港元,急剧递增到63。6亿港元!      证券分析员称首钢长实合组的新财团是“金指头”,“指染”哪只股票, 股价必飘升。股民信赖李超人,这也是中资首钢信誉良好的回报。      来港借壳上市的中资公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