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华夏立国传》
作者:曾鄫
'华夏立国传 / 曾鄫 著 '
;:/
书籍介绍:
西晋,经历三国英雄时代之后的短命朝代,中原华夏民族已经耗尽了元气,但是“夺得”天下的司马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开始过着“开朝盛世”的美梦。在那一刻,历史走到一个让所有人都遗憾千年的拐点,西晋,做为第一个被外族灭国亡朝的中原朝代,永远成为华夏民族的伤痛。五胡乱华,单单四个字是无法形容那一幕幕华夏民族经历的悲剧和耻辱。黑暗、惨烈,也许老天爷都无法忍受这幕悲剧。
章节内容开始…
作品相关 曾鄫的博客-曾府华堂
更新时间:2009…1…7 0:14:34 本章字数:97
我的博客里面开始更新一些东西!都是关于华夏立国传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以后作品的相关资料我会陆续发到那里去!做为大家看书的一个参考吧!
作品相关 序
更新时间:2009…1…7 0:14:34 本章字数:1386
老曾写书,一般都是边读边写,除了运气好能混点奶粉钱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才有为了读书而写书之说。这如何说呢?
第一点大家心里都明白,也就不多说了。
第二点,由于老曾是学工科出身的,写什么东西都喜欢有根有据的。所以写书的时候经常要把人物的字号和官职、当时的年号、人物之间的关系、事情的来龙去脉等等细节都查清楚了再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自然就学到了许多知识。
老曾本来没有计划写《华夏立国传》的,当时在慢慢悠悠地写《一切有为法》,写这部自己很久以来就想写的书。但是一天,在翻看一些五胡乱华的书时,凭借自己浅薄的历史观和想法,觉得写得太片面了,或者不合老曾做为一个读者的个人想法。
五胡乱华是中华民族惨痛的一段历史,也是某些人“歌颂”的一段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但是老曾很反感美化或者歪曲这段历史的人。
每一个古文明民族都受到过野蛮文明和民族的入侵,最后在血与火之中慢慢融合。据老曾的浅识,好像国外没有听说过如此歌颂民族大融合,他们用的词都是“侵略”,“灭族”,“摧毁”等比较血腥的词。其实一个野蛮民族在肆意摧毁一个文明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学习这个文明的一些东西。
当我们发现华夏民族用成河的鲜血和如山的尸体把野蛮民族变得“文明”,我们不由要悲叹,如果不是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人口基数,说不定我们真不知变成什么了。
曾经看了一个故事,一些“德意志骑士”北上波罗的海南岸,把一支叫“普鲁士”的波罗的民族给“灭亡”,然后得意洋洋地自称普鲁士。这种事幸好没有发生在华夏。这是我们唯一值得庆幸的。
当我们看到历史的真相的时候,我们不由惊呆了,这就是所谓的民族大融合吗?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也不是什么大汉主义者。但是我有一个人最基本的准则,那就是我不希望看到流血的是我的亲人或者族人。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融合”呢?就如同阿Q所说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别族能杀人,我华夏民族就杀不得人?
于是就有了写《华夏立国传》的计划。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翻阅资料,终于列出了大纲,以《资治通鉴》和《晋书》为历史基础,以《世说新语》和《十六国春秋传》等为资料,开始写了。
在这本书里,老曾吸取了一些经验,尽量把架构搭得稳妥一些,把节奏控制得流畅有序一些,细节尽量完整一些,人物尽量丰满一些。
本来老曾也想存个几十万字再发,但是老曾发现没有上传的压力,这本书不知能写到什么时候去了,干脆一咬牙,先传了再说。仆了就算,没仆继续写。
老曾的才思不算敏捷,文笔不算优美,而且有个“坏习惯”,写完一章就喜欢仔细地左右检查,前后推敲,看它在整个环境里有没有脱节,和前后情节有没有呼应。于是,速度,只能抱歉。一天一章,一章五千字,这是老曾的保证。
最后一点,老曾不姓曾!
正文 第一章 南逃 1
更新时间:2009…1…7 0:14:34 本章字数:5394
伪赵义阳公鉴镇关中,役烦赋重,文武有长发者,辄拔为冠缨,馀以给宫人。长史取发白赵王虎,虎征鉴还鄴。以乐平公苞代镇长安。发雍、洛、秦、并州十六万人治长安未央宫。
…引言摘述
曾华站在洛水南岸,心中的郁闷和烦躁象洛水一样,汹涌而来。这里是洛水的上游,属于赵国上洛郡(治今陕西商县),还是羯胡的天下,自己这个晋国遗民在他们眼里属于可杀可吃的贱民和“两脚羊”,生命随时都可能受到威胁。朝不保夕,是曾华现在最好的写照。
现在曾华郁闷的是自己好好的一位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就因为在天柱山迷了路,结果就稀里糊涂地跑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年代和地方。花了十几天时间,曾华才搞清楚现在是南边晋朝的永和元年,北边赵国的建武十一年,至于公元多少年,机械制造专业的曾华实在是掐指算不出来了。更郁闷的是自己明明叫曾华炎,可是由于那个晋朝的开国皇帝世祖武皇帝的名字有个炎,同伴说要避讳,只好委屈自己简称曾华了。因为那个篡权厉害,对付外族却稀里糊涂的司马皇帝而改姓,的确让曾华很不爽,对东晋小王朝的映象更是不好了又一层。
但是根据曾华从中学历史课堂上学来的知识,北方是没办法待下去了,这里会混战数百年,胡人、汉人最后都是一抨黄土,大多数汉人的命运比胡人要悲惨很多。而这个时候的南方还有朝廷的正朔,东晋小朝廷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在那里至少暂时还能保住小命,就将就一下吧。
向南逃命的路上,曾华遇上了一拨流民,大约有四百多人,现在正聚集在他身后的河边小树林里休息,他们也正是曾华烦恼的根源。
这拨流民都是从始平郡秦岭山区东逃过来的,在曾华来到这个世界第二天就碰上了。为首的是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个叫张寿,一个甘芮。从相处的十几天了解的情况来看,这拨流民本来是两拨人,后来偶遇才汇集到一起的,而且这两位一见即合的带头年轻人都不是什么平凡之辈。
张寿的曾祖父是前梁州刺史张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蜀贼没汉中,梁州刺史张光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后来怀帝蒙尘1,张光出始平国勤王,兵败遇害。张寿的祖父、父亲就一直在始平郡隐居,后来赵王石虎大发关中二十六万人修长安,无奈之下张寿只好率领族人东逃回晋地。
甘芮的先祖是三国名将甘宁,祖父是前梁州刺史(治襄阳)甘卓。永昌年间(公元322年),晋丞相、武昌郡公、江州牧王敦因与当时的晋元帝心腹,拜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的刘隗不和,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入建康,而甘卓却在襄阳牵制,使其深为忌惮。后来襄阳太守周虑等密承敦意,谋害甘卓,其四子,也就是甘芮的父亲散骑郎甘蕃一同遇害。甘蕃当时年少,在族人亲兵的护卫下仓皇出奔关中北地,隐居丹水源地,总算为甘家留下香火了。后来传到甘芮,也是因为关中动荡,加上众族人思乡,所以就举族东逃晋地。
现在曾华苦恼的是这拨流民老友妇孺占了大半,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就是那一百多青壮也受累不了。这支队伍从丹水出发,三百多里的路走了足足二十天,听上去很近的南阳郡丹水县城还是那么遥遥无期。
曾华现在觉得自己的责任是相当的重大。在张寿和甘芮被自己“折服”之后,自己已经隐隐成为这支流民的首领了。想不到自己小时是孩子头,上学是班长、大队长、团委书记,大学是学生会副主席,现在穿越回到了古代居然很快就成了一支流民队伍的首领,难道自己身上真的有王八之气不成?
曾华和他父亲一样,出生在新疆建设兵团伊犁某师师部,是新疆农垦兵的第三代。他祖父是跟着王震将军去新疆农垦的三湘子弟兵,历任营长、团长、师长,祖母是后来扩招过来的三湘女兵。两位老人在新疆伊犁开花散叶,生了三男一女,曾华的父亲是老大,文革中期四处去搞大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