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是说,这次大会所最注意的是已有的农村苏维埃如何生存下去,能否和如何向前发展。
斯大林在回答中国农村苏维埃存在的意义时,曾说过一些有趣的话。在这次代表大会前,
据说斯大林曾指出:在白色恐怖异常严重的情势下,许多中共党员跑到偏僻的农村去,组织
农村苏维埃和从事农民武装是有好处的,即是较易于保存一部份干部和一部份实力。不久斯
大林又补充说,中国不统一,而交通又极不发达,苏维埃和红军可以在偏僻的地方生存下去;
四川的刘存厚,帝制余孽,守旧的军阀,弄到形单势孤,还能凭藉少数兵力在四川绥定地区
盘据了十几年直到现在,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从斯大林这些话看来,可以看出他对中国苏
维埃运动之缺乏信心,简直是近于悲观程度了。他不敢提到孙中山曾据广东一隅反抗北京,
145/185
… Page 297…
《我的回忆》第二册
甚至没有提到其他许多割据称雄的事例,却举刘存厚处在极偏僻地区的最反动割据以为例,
实在耐人寻味。
“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这句口号似是万应灵药。因为这个新名词第,可以挡住“割地自
雄”、“反动割据”和“分裂国土”这一类的指责,再则它可以随意解释,便于盲动主义者和
斯大林的徒子徒孙们—米夫派—乘机走私,以图近功。这句口号,在这次大会中讨论得极多,
瞿秋白曾利用这句口号,多方掩饰他的盲动主义,似乎不管革命形势是否高涨,只须利用国
民党内部的混乱和军阀战争,就可在乡村大搞苏维埃,并把这些散处各乡村苏维埃集合起来
包围大城市,不就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开端么?米夫和他的门徒们表面虽不多说,心目中
总以为中国土地革命涵藏着了不起的神秘力量,可以凭此找出中国革命的捷径。因此,后来
特别强调巩固苏维埃区域,和积极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组成,也就是他们这种想法的具体
表现。我对上述观念批评最多,一直坚持土地革命须与反帝相配合,如果没有全国革命形势
的高涨和城市工人的再起,就不能实现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
这次大会的决议文虽将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和少数工农革命军,看作是农民斗争,
也并不将他看作革命政权,还警告不可对它估价过高,因为它的力量还很小。但在另一方面,
这决议文却判定:“反动的统治在各区域巩固的程度是不平衡的,因此在总的新高潮之下,是
革命先在一省或几个重要省区之内胜利。”根据这个假定又进而说到:“一切政权归工农兵代
表会议的宣传口号,将要如何变成直接行动的口号。”这些论断便是后来整个苏维埃运动的理
论根据。由于米夫瞿秋白等在草拟决议文时上下其手,这次大会没有扭转忽视反帝的倾向,
特别漠视日本侵略的危险;更抹杀了国民党反日本侵略和作为民族派的积极效能;又夸大了
土地改革的作用,错误地移植了苏维埃这个政权公式,因而先后酿成了中共内部许多纠纷。
例如立三盲动路线,米夫、王明的苏维埃路线,毛泽东的游击主义和我自己对中共中央的反
抗等等。
除以上说到的政策的漏洞外,大会另一个重要表演,是促进了党的团结云云。但这只是
表面的文章。我们一致通过了新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单;除陈独秀因未到会落选外,中央委
员包括向忠发、瞿秋白、张国焘、周恩来、李立三、蔡和森、项英、顾顺章、邓中夏、罗章
龙、毛泽东、任弼时、卢福坦、陈潭秋、彭湃、蔡畅、王仲一等,尚有候补委员李维汉、罗
登贤、王若飞、邓颖超、余飞等。
大会闭幕后,新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选举新的政治局:布哈林、米夫等人,
认为这是一件大事,都亲身出席参加。当组织新政治局议案提出时,有一位委员首先表示:
“应淘汰原有的政治局委员,另行选举新人参加。”他的理由是:“旧有委员都犯有严重错误,
而且彼此不和洽。”布哈林起而回答说:犯有严重错误的同志,仍是党内最好的同志;除没有
参加大会的人(按即指陈独秀),只好置之不论外,其余的都有资格参加政治局。他并且极诚
恳的表示:如果没有原有政治局委员参加,或者没有反对过去中央的人参加,都不能组成一
个有力的政治局。米夫跟着不加说明的就提出了一张七人的名单,即:向忠发、瞿秋白、张
国焘、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项英等七人。这个名单就在各个委员不愿引起新的辩论的
情形下,无异议的通过了。
米夫接着表示:这个新政治局的委员提名,是共产国际经过慎重考虑而决定的。现在既
已通过,共产国际表示非常欣慰,按照中共的成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的提名,应由上
届中央政治局提供出来。这次由共产国际直接提出,当然含有否定瞿秋白中央的意义在内。
米夫看见进行的情形颇为顺利,因而进一步提议说,共产国际认为最好由向忠发同志任书记,
瞿秋白张国焘两同志留在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李立三同志任组织,蔡和森同
志任宣传,周恩来同志任军事,项英同志任工运。米夫这个提议,也迅即获得一致通过。
146/185
… Page 298…
《我的回忆》第二册
这次大会闭幕以后,跟着就要举行共产国际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了。中共代表约有半数的
人,仍留在莫斯科为出席共产国际六次大会的中共代表。向忠发、李立三、蔡和森等人则率
领其余的代表,先行陆续返国,从事新中央的工作。中共党内的纷争,经过这次大会,总算
是解决了。我这个被认为中共右倾反对派领袖的人物,从此,改称为少数派的领袖。共产国
际这样做,是因为中共党内的争端已经是公开的事实,似只有笼笼统统的来一个少数派和多
数派,却并不说明这两个名称有甚么内涵。
这次大会又为俄共党的斯大林派与布哈林派的纷争阴魂所笼罩。斯大林与布哈林中间的
争执,那时还没有公开出来,我们原不知道底细。首先是陈绍禹等私下说到布哈林右倾,并
不能代表斯大林、俄共和共产国际的意见。瞿秋白就利用这个消息,认为布哈林支持张国焘,
是右派支持右派;并指斥布哈林过份批评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央,是他个人的私见,斯大林并
不与他一同见解。
这种消息在大会中传播着,形成有利于瞿秋白的形势。有些代表觉得布哈林既被俄共指
为右倾,他的报告又有与小资产阶级平分政权的主张,将来斯大林不赞成,中共不免要连带
发生震动。米夫在这种空气中,不仅不否认这种传说,而且表示他是站在斯大林一面的;并
有意无意的否定布哈林平分政权和联络富农之说。这种气氛,减轻了布哈林发言的作用,也
无异使瞿秋白获得意外的解脱。
李立三在这点上,更沉不着气,他曾向我表示:我们不要站在布哈林的一面,要站在斯
大林的一面。他觉得共产国际现在主要是反对右倾,布哈林又是右倾的主要人物,因此,他
的报告不能完全算数,今后中共的方针,与其右,不如左。他的一贯作风又是好大喜功,也
爱遇事强迫命令一番,他感觉到斯大林的作风与他不谋而合,因而更有自信的干起来。这样,
六次大会就不能完全克服盲动主义,后来竟酿成了著名的“立三路纷”。
①见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决议(全文载胡华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第
二二四页至二四六页)。
②同上。
③同上。
第二章 中山大学的风波
共产国际得到苏俄政府的协助,将训练各国共产党干部一事,当作是一项重要工作;特
别重视训练中共干部。早在共产国际成立之初,莫斯科就设立了一个东方大学,训练亚洲各
国和苏俄境内少数民族的学生。一九二一年东方大学设立了一个中国班,学生全是由中共选
送的党员或团员。最早的学生为刘少奇、彭述之、罗觉、卜士奇、袁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