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次就是依托美华体系收编控制合资的那些下游工厂和矿场、商业店铺。他们内部发工资薪水的也都开始统一发放这种纸钞,而各工厂之间与美华公司的结算自然也是用这种纸钞,顺便说一下,自从美华公司参股之后,这些下层工人的待遇那是明显提高了,不光工钱得到的更多,还能够有节假日休息,还能接受进一步的技术培训和识字培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当然是梦寐以求的好事,纵有那么一两个不识抬举不分好歹的家伙,认为让自己学着认字是强人所难的,很简单,卷铺盖卷滚蛋!这年头,想找工作的人多了去了,从陈晓奇到下面每一个底层工作人员,谁都没那闲功夫跟他们这种人去蘑菇,不愿意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那就沿着他那条黑道直接走到底去吧。
在半强制半引导的情况下,那些底层工人和民众接受纸钞,并发现到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商铺去买东西都能获得接受之后,他们也就放下心来,有些不愿意乱花钱的攒起来,也被告知在年底想要回家的时候,如果怕纸钞拿回去不好用,可以到银行来兑换实打实的银洋。这么一说这些人可就放心了。
而济南城的那些商铺早已经被告知“美华元”的消息,并且每一家里头提供了一张印刷精美细致的对照表,他们可以照着表来辨认“美华元”的真伪,而后他们可以在积攒到一定数额后到“美华银行”去兑换自以为安全合适的银元或者银票。
“美华元”的印制之精美是这时代市面上所罕见的,不去看它本身的面值,只是这一张纸就能给每一个拿到的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相形之下其他的钞票简直粗糙的跟手纸一般不堪。加上“美华集团”今半年多来声势浩大的一系列行动,在当地民众的心目中已经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那种潜移默化的信任度,随着该集团越来越大规模的招工、建设迅速提高,并在那个巨大无比的工业园破土动工的时候达到了顶峰,量变达到质变,“美华元”已经在半年的时间里从事实上获得了民众的认可,作为这时代的济南民进最为坚挺的一种货币流通开来。
而在早期已经开始开发的“美华公司”旗下大量的佃户中间,早已经信誉卓著的公司和陈晓奇本人已经有了巨大的号召力,这种纸钞的接受度却又要比小聪明多一些的城市下层民众更高,而后整个莱芜地区全面掌控之下,黄镇山部的“匪军”们开始用这种纸钞购买各种生活用品,莱芜的群众们因为该“匪军”的长时间以来的信誉加上相当数量“美华公司”佃户的支持,以及济南影响过来的商人们的传扬,这种纸币的流通面积进一步扩大。
这时代的商人扎堆成群,山东地面上印染业的老大们几乎都是从周村、张店一代出来的,加上博山、临淄、淄川一代其他陶瓷、刺绣等行业的商人们在各地铺开自己的事业,这个群体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而不管是苗先生、赵氏兄弟、卢家驹陈寿亭他们这些佼佼者,还是许许多多其他的同乡人,他们事实上在操持着山东印染和纺织行业,以及面粉加工。通过他们将“美华元”的影响范围扩大到济南东部,再加上郑士琦第五师以及各混成旅在济南驻军中逐渐开始发放部分“美华元”当辅助票,这一步步逐渐铺开来的金融霸业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蔓延开来。
明天还是加更!请大家收藏了吧!谢谢!
第三十一章 大搞基建(一)
ps:突击停电!赶紧发上一章来先!今天还是加更!
从1924年春节后开始的招工工作发起以来,在山东各地掀起的风浪自不待言,而那些经过精心培养精挑细选的年轻人们到达济南之后,紧接着就被塞进了各种分类不同的学习班之中。选拔成绩一般的那些人全部被重新回炉,从识字开始培训,加上了公司规章制度和基本体育锻炼、团队协作拓展等内容,一天到晚没个闲下来的时候,而类似赵大宝这样的出类拔萃者则被单独选出来送到另外的班级里面,开始强化技术工作培训,他们接受的是进一步的文化学习和各种专业技能的教学,同样也是忙的昏天黑地。
其他的一般劳力甚至是各种匠人,同期招收过来以后,他们被首先组织起来分成一个个的组和队,在寒风之中突击修建各种房舍,首先要解决已经到来和即将到来的越来越多的工人队伍,他们住在去年刚刚建立起来的粗糙的房屋之中,一间打开来的大通铺至少能够容纳三十人,每一间里面生着刚刚造出来没多久的煤炉子,招工部免费供应的煤炭好像不要钱似的由着他们使劲的烧,只要不被冻坏了就行,盘曲在房子中间的尝尝的铁皮烟囱将热量最大程度的留下来,这让住在里面的工人们有一种上了天堂的错觉---啥时候地主老板还舍得给工人烤炉子?
除了住的条件大好,吃的一点也不差,每天三顿饭敞开供应不说,还能时不时的吃上一顿白面馒头、包子或者面条,大锅煮的白菜里面能够看到油星儿,甚至还有一条肉。这年头别说肉了,能吃上点有油水的菜那就谢天谢地了,何况还能够天天的这么吃!要不是离家太远,这些人都恨不得将这些一年都吃不上一回的好东西藏着带回家跟亲人们分享!
吃得好,住得好,淳朴的老百姓那种知恩图报的想法就不可抑止,在拿了更多好处的工头们吆喝之下,大冷天的他们光着膀子冒着大汗在寒风中起劲的挖土、砸石头、磊砖、上梁、铺草、和泥,喊着号子的拉车,开始一排排一栋栋的建设民工房。
在先来的民工的努力下,以及后面源源不断的从全省各地蜂拥而至的壮劳力的补充下,一排排注定要被推倒的土坯墙茅草顶的房子耸立起来。墙体是用宽大的木板和木桩子组成空心隔断,然后在中心填上细黄土,用石头凿出来的四方墩子砸实了,然后一层层的磊上去,墙皮用少量的泥灰刷上一层放水保护层,这样的墙体只要不是大量的雨水长时间的冲泡,是可以使用许多年的,在中华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大多数的房子和城墙都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在没有大量的砖、水泥、瓦和钢筋水泥板的情况下,这种建筑方法是最靠谱最有效最迅速的,也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所熟悉和擅长的,基本上每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都会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劳动当中,所以在有了足够的材料和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干活的速度那不是一般的快捷!
设计人员先在大片平整出来的地面上画出石灰线,然后为数不多的几台机器将冰冻的地面破开,然后是䦆头铁锨的上来将地基挖开沟,用石头将下面填充敦实,而后在上面建立土坯墙体。房顶是木檩框架的,上面用草把子铺就,然后抹上厚厚的稀泥,表面再用剪裁的整整齐齐的麦草一层层铺下来,防水保暖。只要不是刮龙卷风和八级大风,这种房子就恨稳固很安全。
屋子里面是用泥土做得“积块”垒成的火炕,内部复杂的烟道尽可能曲折的将烟气穿行的距离拉远拉长,将火灶产生的热量留在这里。有些因为天气寒冷迟迟干不了,就干脆用木板在上面铺起来,反正人睡在上面又不是活蹦乱跳的,塌不了就好。上面再铺上稻草,这就算是一间合格的大通铺。
如此三间为一个单位在宽不过五米的房子内成两排,中间是狭窄的过道,12间房子成一行,每一行一间大厕所,一个大厨房。五行为一个方,九方为一个区,这便形成一个足可容纳五千人的巨大宿舍区。每一方之间是宽十米的道路,呈“井”字型排列的整整齐齐。
这样的宿舍区最后建成了十个,形成一个以一个农贸市场和一个诊所、数家餐馆以及成衣铺子等许多店铺为中心的聚居地。在未来几年中,这个可以容纳四五万人居住生活的中转站不知道接待了多少的各地民工来往。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在这里经过短暂的驻留之后,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分派,然后进入到其他地方已经逐步建立起来的培训中心半永久性房舍内,接受进一步严格的、正规的教育。
眼下,这数以千计的基础工人被组织起来,一刻不停的从事建筑这种土坯房的工作。有点手艺的人被分派到各个技术要求稍高的组,不管是切割木板、制作房梁、窗户框架,还是打石头、凿岩、砌地基,还是和泥做“积”,当地的妇女们不管是闲着没事的还是即将被迁移的,也被组织起来进行扎草把子、处理麦秸草、搜集糠皮、烧水做饭、看孩子等工作,几乎算的上是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