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的教育上,孙爸孙妈做的很好。
102。赵爸赵妈去赶会更求订阅)
吃过午饭后,孙刚和赵涵陪着她爸爸妈妈上街赶会。
“好热闹啊,人真不少。”赵妈看着街上人来人往的感叹道。
“阿姨,这比以前少多了,这几年赶会的人越来越少了。”孙刚解释道。
“嗯,现在买东西都方便了,到处都是超市,真正在会上买东西的人不多,估计都是凑热闹的。”赵爸是县里负责经济方面的工作,对这方面肯定有过研究。
“是的,主要这是个传统,就慢慢保留下来了,真正对赶会有兴趣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活动比较多,老人在会场上能看看戏,小孩子能吃很多平时见不到的美食。
一行人在街上慢慢的逛着,路上遇到几个熟人,孙刚都点头打招呼,别人看着孙刚陪着的人,就知道是他未来丈人和丈母娘,所以也就没有去打扰。
对于赵爸赵妈这个年龄段的人,对于马戏、杂耍之类的都不怎么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项目———那就是看戏。
乡村的老人们不仅自己、家人要看戏,还要通知亲戚朋友,告诉他们要过会了,唱得是什么地方的戏,请他们到时来观看。
镇上村民的外地亲朋好友都会携带礼物来赶会。礼物也是有讲究的,以前都是带一篮子油馍(即油条)、者麻花或者麻页(把面摊成正方形,中间用刀划开,形成栅栏状,用油炸),在篮子里还要放上刚发芽的柳枝,来串亲戚,那时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家做好。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都改成一箱箱的点心之类的,个人还是很怀念小时候家里为了赶会炸油条的感觉。
主人还要准备好酒好菜,把家里珍藏的好东西统统拿出来,让亲朋好友品尝。刚吃完饭就急不可耐地搬一把椅子,台下静坐,就等着大锣开响。
孙刚带着他们去街南头的戏台子,粗一瞄,清一色老头老太太,很少觅见青壮年的身影。
年轻人是吃喝重要,在家里摆开酒宴,猜拳行令,捎带说说知心话,平时难得一聚。但对于稍上些年纪的人来说,看戏就是重中之重了。
其实老人们在台下也不全为着看戏,你想呀每年镇上赶会都有唱戏的,他们都会放下一切前去观看,对什么戏中什么唱词早已铭记与心,他们低着头,一听就知道是谁出来了。
老人们也有着他们的乐趣———在台下寻找熟悉的身影。看到了就会高兴地邀请同坐,边聊着日常琐事———谁家的儿子娶妻了,几月前才办的喜事;谁家的女儿出嫁了,添了一个外孙,兴致勃勃。当然也会说到最近谁谁谁又过世了,不久前还和他在一起唠嗑来着,感叹一番。
突然一声“他唱得不对,应该是……这样唱的”。即使正津津乐道的在一起聊着,台上某一个的唱词错误也逃不过他们敏锐的耳朵。他们还会彼此交换一下对某某角色的看法,谁的嗓子好、唱得好,谁的动作到位,谁的“三花”表演逼真滑稽,那个“黑脸”不如另一个剧团的演员,就是对于那个“小生”的走调,也只是宽宏大量地开怀一笑。
几人来到戏台下的时候,台上《对花枪》唱的正热闹。
老人们最喜欢看的戏剧是豫剧,《打金枝》、《樊梨花》、《穆桂英挂帅》、《对花枪》,至今耳熟能详,还能哼唱几句。最喜欢豫剧的伴奏,或大气磅礴,或哀怨婉约,或铿锵有力。
“叔叔,阿姨,你们先站这儿等会儿,我去大伯家搬几个凳子。”看戏一般都是自备凳子,孙刚来的时候没带,总不能让两位站着看戏吧。
“不用啦,我们只是感受一下气氛,这些都看过的。”赵爸拦住孙刚。
孙刚和赵涵对这个是完全不感兴趣,也是的,在戏台下除了老人和小孩(小孩一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来的),小孩子看戏就是图个热闹,根本听不懂,年轻人孙刚还真没看见几个。
赵爸赵妈看的津津有味,时不时的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哼唱两句。
站在那看了一会儿后,一行人起身离开继续“逛”。
一路走来,赵涵被小吃街的一个凉粉摊点吸引住了。只见摊位上摆放着一坨直径约六、七十公分的大凉粉。摊点上围坐着不少食客,摊主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少妇,正忙着招呼食客,听口音应是陕西人。
和人攀谈中,得知她姓李,来自陕西宝鸡,平时她和丈夫经常外出参加各类“节会”,孩子只能由家里老人照看。夫妻俩经营着宝鸡风味小吃,有布罗面皮、凉粉、醋粉等,现做现卖,走到哪里便吃住在摊点上,用自家的汽车拉着锅碗瓢盆走南闯北,是地地道道的赶会“专业户”。
“叔叔,阿姨,你们要不吃一碗凉粉?”孙刚问了下赵爸赵妈。
“不用了,你和小涵吃吧。”赵妈对这些没多大兴趣。
“老板,来一碗凉粉,少辣多醋。”孙刚给赵涵叫了一碗。
这家的凉粉属于清香型的,口感比较爽滑。
又逛了一会儿后,赵妈说累了,几人就回到孙刚家里。
坐在家里聊了一会,赵爸赵妈提出要回家,孙刚和爸妈劝了几次,赵爸明天还有事情,所以孙刚只好送他们回去。
“孙老哥,孙刚和小涵的事情呢,看他们俩的,如果没什么问题呢,到时候找个时间把事情办了,怎么样?”虽然赵爸赵妈是来玩儿的,但是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一般是要有个说法。
“行,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做父母的现在左右不了孩子们。”孙爸也觉得今天有点儿仓促。
“那就这么说定了,找个时间你和嫂子一起去我家,”赵爸说道,“孙刚,有空带你爸妈来我家玩儿。”
“一定,一定。”
孙刚开车送赵爸赵妈回家了,赵涵还打算玩几天,赵爸赵妈也只好由着她,反正她在单位已经请了好几天假。
103。偶遇同学更求订阅)
交流会最后几日的街上越发热闹了,乡亲们十里八乡平日难得一聚的远路亲戚也被捎言带信的请了来。
赶会在家乡就是一种为人际交流提供平台的形式,对春天喜爱、渴望、敬仰的表现。经历了满目萧条的冬天后,当看到第一抹绿色萌发,人民都期盼着生活的富裕、农田的丰收。
交流会已经结束,让人回味无穷,透着泥土的芳香。是乡里乡亲、亲朋好友沟通团聚的纽带,是农村物资交流的桥梁,是农村文化精神食粮的最好体现。
现在随着温度一天比一天升高,水池中地黄鳝也开始活跃起来,不少都在水沟中伸着脑袋,甚至有几个还趴在湿漉漉地草丛里,听到脚步声这些黄鳝都一个个“沙沙”地往水里钻。
这天天一亮,孙刚就要将鸭子群放出来到堰塘里。
刚好站在堰塘边上的孙刚,突然看到几只翅膀完全张开的野鸭,从几十米高处猛地“空降”到鸭群中,把水面上的鸭子给吓得四下逃窜。
或许是因为发现“入侵者”其貌不扬,几只老公鸭子胆子大了,冲过去啄它们,维护整个鸭群的安全。
但没多久,不知道怎么回事,鸭群就愉快地接纳了这几位“新成员”。
也不知道上次那几只野鸭子是怎么合群的,受没受到鸭群的攻击孙刚就不知道了。
头几天,野鸭只是白天和鸭群一起戏水、觅食,到后来,傍晚时分它会跟着鸭群回家,但不敢进入圈内。
孙刚灵机一动,将鸭群赶出来“逗引”一番,最后终于将野鸭勾进了圈内。
从那天起,这几只野鸭就正式成为鸭群的一员了。
这只野鸭体型比普通鸭子大些,全身麻黑色,大约五六斤重。
有趣的是,它回圈的时候走路速度很慢、摆动幅度也大,因此时常落在后面,但掉队远了它就展开翅膀飞上前去。
孙爸想打野鸭的主意,想弄一两只来吃了,但孙刚坚决反对:“现在想都别想……”
现在鸭群里有野鸭子大大小小快20只了,慢慢形成规模了。堰塘里经过空间水的滋养,水草茂盛,浮游生物也很充沛,小鱼小虾也不少,所以对鸭子来说,这是个理想的觅食地。
这几只野鸭子不仅说明堰塘里的水质好,也说明堰塘周边的环境质量提高了,适宜野鸭生存。
“刚娃,去你大伯那儿拿点西瓜子,”孙爸对儿子交代着。
“拿那干嘛啊?”孙刚一时没反应过来。
“你去年不是说想种个几分地西瓜吗,留了几分沙土地。”
“哦,好,我马上去。”孙刚开车去了镇上。
“刚娃,来干啥了?”在大伯门市上,有几个客人在买种子。
“大伯,我爸爸说拿点儿西瓜子,想种西瓜。”孙刚说道,“我大哥呢,怎么就你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