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香港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不能接受的。
我们见到很多媒介去忆述哥哥的一些生前活动时,都在这几方面很避忌和很小心翼翼的。我们是否可以改变这个社会现象致使哥哥文化能继续宣扬下去呢?
八十年代对青少年文化的贡献
想 与大家分享84及85年度哥哥领奖的片段。原因之一就是我很怀念哥哥,另因为这两个片段对我来说是有特别的意义。当年我年纪很小,我已去世的妈妈很喜欢张 国荣的,还记得她跟我一起在电视机面前,坐在小椅子上观赏,这对于我的感受很大,很想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今天我很开心可以说出我这个感受。说起来我妈妈是 比较开放了,我记得那时一般报章都会形容一些喜欢哥哥的歌迷是一些比较反叛的年轻人,当年媒介形容他的Fans的情况是不受控制的。当年哥哥和谭咏麟的歌 迷,在报章上被形容为互相辱骂和撕碎对方偶像的相片等等,报道出来给人的印象是谭咏麟的歌迷比较温和一点。
我们见到当时形容张国荣的形 象,一个唱《Monica》、《爱慕》、《不羁的风》,《少女心事》的歌手,在家长看来是比较轻佻、比较年轻反叛的一种感觉。所以我很感激我妈妈和我一起 坐在电视机前去看张国荣。当年很多歌,如他的《第一次》,报章里被媒介批评为一些对于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作品。当年媒介是这样去报道年轻人和与及哥哥有关 的青年文化,今时今日我们见到媒介像是患了失忆症。当年他们批评哥哥或者是与哥哥有关的青年文化的不良,今时今日赞扬哥哥的就是当年批评哥哥的传媒。当一 个人红的时候,他们就去歌颂,当他有点不踏入主流文化意识的时候,他们就去批评。当年对一些青年文化,或者今天,当一些歌手变成一个青年文化的icon、 symbol的时候,象征一些青少年反叛的形象,往往就会变成受人批评的对象,这当然对于哥哥不公平,和对于青少年文化的不公平。
当年哥 哥其中一个的青年文化贡献,就是将一个比较不羁、比较反叛的青少年形象带到主流文化去,可以在主流的电视荧光幕上出现。纵观一下,今时今日什么是青少年文 化?一般人的印象都是不羁反叛,这个和主流意识有少许的不同。这个少许反叛的意识,正是今时今日青少年的创意,我们传媒容忍的声音其实是太低了只有一些很 主流的意识才可以表达出来,一些有创意但和主流意见不同的声音,则被完全负面地报道。
历史可以证明,以哥哥为例,其实今时今日坐在这里的Fans都是一个证明,我们作为哥哥的Fans,其实都是正面的,可以对社会有贡献的。这是哥哥对于青少年文化的贡献。
九十年代性别文化的贡献
九 十年代,哥哥对香港性别文化的贡献,使得香港的性别文化更加多元性。 记得在97年哥哥复出乐坛之后,他公开了他的恋情和同志的身份。在电影里面,如《霸王别姬》、《金枝玉叶》、《春光乍泄》,他表达了一种妩媚的性别表现和 对于性别的玻t性。我们见到媒介由恐惧同性恋到慢慢开始学习去接受。
《大热》的MV,在香港的文化历史上,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分界线。这 是第一个MV将所有的男女既定的形象来一个界线的泯灭,譬如男女穿的衣服和服饰等等都结合在张国荣身上。大部分的香港传媒只对于既定的男女形象表示认同, 例如女的穿裙,男的要穿得英伟等等,对于一些非既定的性别形象是不接受的。哥哥可以说是创立了一个,我称它为“第三性别”,这个第三性别就是除了男和女的 形象之外,另外一个的性别形象。在文化上,哥哥在香港历史上是第一个歌手和艺人作一个多元性别文化的取向。可惜的是今时今日的媒介仍处于一个比较忽略这个 性别形象的态度。
电视在香港是个主流的媒体,对于这样另类的性别形象是完全不接受。大家有否看过一部在电视台制作及播放的剧集,叫做 《FM 701》,其中就是去丑化哥哥《大热》的形象,他们利用某个角色去指责他穿得不男不女,可见到电视媒介对于这个形象完全是一个偏见和不接受。到后期的《男 亲女爱》,其中一个角色是蒋志光演出的,我想这是电视上首次以主流文化接纳了一个同性恋的形象。
我们见到哥哥在这些主流媒介未接受之前已 经可以带给观众一个“Uniqueness”,就是表现了一个单一的和主流文化不同的性别形象。在哥哥离去后,一些纪念哥哥的电视节目,会很小心拣选播放 的片段,回放哥哥《热?情演唱会》的片段会是哥哥一些完全男性化的形象,演唱会中、文化上我们觉得是雌雄同体的形象,都给删减了。这是令人不安的。今时今 日,就算是哥哥离去了,主流文化仍未能完全接纳哥哥这个形象,将来就要靠大家去宣扬这个文化。哥哥这个性别文化的突破是前卫的,我们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主 流文化可以接纳到。
“张国荣精神”:I am what I am
哥哥这些性别文化及青年文化,到今时今日都变成香港的 一个集体记忆。他遗留给我们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可以见到的片段,是一些hardware,实在的、有形的东西;但哥哥更大的贡献其实是一些无形的东 西,一些对我们文化的冲击,譬如一些好“Unique”的男女性形象、好“Unique”的青少年形象等等。今天的传媒只是将重点放于hardware 上,刻意忽略了哥哥对于香港更大的贡献就是一些software上、一些文化上的贡献──不作报道或甚至是不全面、有扭曲的报道。什么时候才能使主流文化 去接受哥哥独特的一面?可能还要好几年或者好几十年,就要靠大家的努力了。
至 于作为哥哥的歌迷、影迷,我们如何去继续哥哥对于文化的贡献?其中一个重点值得去思考,其实刚才莫文蔚的妈妈都说过了,就是哥哥不断强调的“我是我自 己,I am what I am”。他作为一个演艺人,他从来没有刻意介入意图改变主流文化或者希望主流文化如何接受他,他只不过是靠他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角色去表达自己想做的,一 个很独特的性别的角色,一个很独特青少年文化的icon,他所做的全部都在他自己的本分内,从来都没有期望我们周围的主流文化、我们很保守的文化所接受, 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大家都是年轻人,可以秉承哥哥的其中一个精神,就是学习他的一个生活态度。八十年代很多媒介骂哥哥的时候,甚少 见到报道哥哥走出来澄清,“我其实想青少年有什么价值观”,他甚少讲的。到了九十年代的性别文化,当很多媒介负面地报道他这个雌雄同体形象的时候,他亦没 有出来去澄清究竟他想做些什么。今时今日我们回头看香港的文化,其实哥哥确实在不同的年代里对香港的文化加添了色彩、新的多元化元素。明显的是哥哥对于他 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方向,很有清晰的态度。我们要学习、要延续他的精神和文化,就是要学他有一个个人的目标及方向,坚持自己方向的那份信念。
现 在社会所能接纳的声音实在太少,在媒介的表现里,对于一些年轻人的创造思维及创意都是很埋没的,及对于一些性别文化的认同,仍是低调地处理;今天主流传媒 尚未能完全接纳哥哥的文化。未来的香港对于哥哥文化的接纳程度,将会影响主流传媒如何对待、认同、接受所谓的另类文化。最后我想说的,我们都只是哥哥的 歌、影迷,可能不会有哥哥那样崇高的地位、不会对香港的文化有那么大的贡献,但只要我们多出一分力,每人都为哥哥讲上一句话,在将来的日子里,哥哥那些在 媒介上被删剪的片段可望能成为香港社会的主流。
文稿整理自2004年4月3日张国荣艺术研究会&哥哥香港网站主办的“声色风情?光影人间”——追忆张国荣的艺术生命研讨会上冯应谦博士的演讲内容。
第十四章 立志做电影导演的张国荣
作者:松岗环Tamaki MATSUOKA(日本)
中文翻译:水鸟&秦晶
1。与时代共进的演艺生涯
回 顾张国荣(Leslie Cheung)的演艺生涯,我们不能不感慨他的脚步与香港历史的种种契合。Leslie的演艺人生,正处于从香港回归进入具体筹备阶段的1982年起,到 正式回归的1997年,这15年期间,加上回归前期的5年及回归后的5年尾声阶段,前后共历经25年。可以说,他的演艺生涯正是与香港现代史上最富戏剧性 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