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想一想,应该就是当时老爸打造的那几把刀了。

“凌青锋,你还有别的礼物要送给我?”这一回,连王校长都不淡定了,充满期待的问道。

凌青锋点点头,又拆开了第二只礼盒。

这一回,所有人都瞧得目不转睛,连一眨也不眨。

凌青锋拿出了一盒茶叶,很随意用报纸包着的,一大块的样子。

众人一看,立刻就嘘声四起,纷纷缩回了脖子。

茶叶这东西当然有好坏之分,不同的品种之间,价格也差得很大。

但毕竟仍是有价之物,几千块钱一斤的茶叶也有,像素有茶中古董之称的普洱茶,曾卖到过一公斤四百万,但也就是几百万而已,跟刚才那套神奇的刀具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就算凌青锋手上的这块茶砖是最贵的顶级普洱,也不过就是两三百万的样子,并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凌青锋不懂茶,所以他将手中的茶砖递到了王右军校长的手里。u

。。。

第三百八十章大内名茶

王右军先是细细的看了看手里的这半块茶砖,然后又凑到鼻尖闻了闻。

一般来,真正的好茶叶是不会被制成茶砖的,真正的好茶叶是需要用有专业的贮存方法来安放的,只有不怎么好的茶叶才会被制成整块的茶砖。

而凌青锋送的这半块茶砖,茶香气浓郁,入手醇厚,条形壮结,色泽深褐鲜润,但是只凭外观,一时看不出是什么茶叶。

“老方,你看得出这块茶叶的品阶么?”王右军有些吃不准,沉声问道。

方睿对茶叶也颇有研究,若是论起泡茶的手艺,他自认不如王右军,但是对茶叶的辨认,他还是要强一些的。

“这块,这块是茶叶?”方睿仔细的辨认,发现手中的这块带着深紫色的茶砖有些奇特。

这种茶叶近阔椭圆形,尖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内质稍厚而发脆,嫩芽略壮,轻轻掰了一星点茶沫醮在嘴里,方睿老头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咳,咳!这块野茶我拿不准,要不我拿张龙票跟你换得了!”方睿这句话一出口,自己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老方,你别胡了!这到底是什么茶,拿不准没关系,只管!”王右军还是很了解自己这位老朋友的。

他肯定是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但是又确定不了,所以才开始插科打浑胡话了!

“那我了哦?唉,你们就当我在胡八道好了!信则有,不信则无!”方睿一双眼睛已经陷入了迷茫状态。脸上表情越发显得奇怪了!

凌青锋其实也有些好奇,这半块茶砖估计在自家杂物房里放了好些年头。他知道肯定是好茶叶,只不过好到什么程就不知道了。

“我这是武夷大红袍。你信么?”方睿突然眼神热切的道。

“哦?原来是武夷山大红袍,那还好啊!我为什么不信?”王右军听到这个答案,顿时就笑了。

其实他也怀疑这份茶叶是武夷山大红袍,叶状和品相都挺像的。

“等等!你不会的是母树上的大红袍吧?”王右军突然想到了什么,脱口而出道。

大红袍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

那些后世嫁接的大红袍茶树不算在内,真正的大红袍母树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

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千年。

有专人于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大约只有11两,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武夷大红袍。属于单枞加工、品质特优的“名枞”,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

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和绿茶的清香。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独处岩骨花香之胜地。品饮时有妙不可言的“岩韵”。

“是的,我怀疑这半块茶砖是由大红袍母树上的茶叶制成。”方睿满脸认真的道。

“这怎么可能!方老弟。你魔怔了吧!你知道这半块茶砖有多重么?超过半斤了,醒醒吧!”

王右军乐呵呵的拍了拍老友的肩膀,一脸惋惜的道。

要不是这里足足有半块茶砖,自己估计也会像方睿一样,得出这个几近不可能的结论。

现存于世的真正第一代大红袍茶树,一共只有六棵,受国家一级保护,茶叶产量每年不足一公斤,而且只用作研究用途,根本不可能流出市面。

别是凌青锋他们家了,就算是国家元首的家里,一口气也绝对拿不出半斤大红袍来!

据前美国总统尼克访华时,当时的华夏元首赠他四两大红袍,暗地里尼克责怪对方气,结果华夏总理知道后笑着对尼克“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晓之以典故,尼克松肃然起敬。

大红袍如此珍贵在于它的产量极少,历代都是贡茶,至今沿袭。

制作大红袍,从看护,到采茶、制茶、送茶,都有一套严格的责任机制和严密的工作流程、严谨的时间限制。

大红袍母树有位指定监护人,终年看护,不离其左右,担负守茶、祭茶、采茶职责。武警参与大红袍采、制、送全过程的监督和警卫。

采茶,必须由省、市政府、茶研所、茶监护人等几方责任人均在场,一番仪式,一番察看,一番签字,才能采摘。

现存六棵茶树,年产茶不过、两,定额半斤送入京师,余下二、三两交省上,专供用于接待外国元首。

真正的顶级大红袍茶叶,只存在于坊间的传中,就连王右军这等爱茶之人,也是只闻其名,未见过其物。

“这又不是新茶,只要保存方法得当,例如将其制成茶砖,理论上是可以成品的!”方睿老头没头没脑的了一句。

“把大红袍制成茶砖?这,这?会有人干这种事么?”王右军突然想起刚才的那套华夏好餐刀,顿时就不话了。

“其实要试这个茶叶究竟是不是绝品大红袍,只须冲泡一回就行了!”方睿喃喃自语道。

王右军恍然大悟,毅然抬起头来,对着台下的众人问道“各位同学,介意我在这里冲壶茶么?”

“不介意,当然不介意!”台下的所有人全都兴奋的高嚷了起来。

能够见到王右军校长亲手泡茶,就算喝不着,也是人生一大幸事,更何况还是辨别传中的绝品茶叶,自然不在话下。

王右军吩咐酒店的侍应生,准备一套上好的紫砂茶具,再搬一箱最贵的依云矿泉水来。

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瞧着台上的王右军表演。

王右军先让人抬了三张圆凳上来,自己占一张,请方睿老头坐了一张,再示意凌青锋坐下。

三个人,三张凳,很有默契的坐满了,接无视孙涛的存在,气得那子眼皮跳,咬牙退到了一边。

很快,水烧沸了。

王右军站起身来,作了个恭请上座的动作,请客人到上位,这是茶艺的第一道工序。

凌青锋是晚辈,这个上位自然便让给了方睿老头。

接着,王右军开始用沸水烫洗茶壶,这第二道工序又被称为孟臣沐霖。

这也是颇有讲究的,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白了,就要给茶壶洗个澡,以示洁净。

随后,王右军用茶刀把那半块茶砖削了一块,放入紫砂壶内。这三道工序的名称叫做乌龙入宫,讲究的是动作轻盈,赏心悦目,令人愉悦。

然后,王右军站起身,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这第四道工序名为悬壶高冲,高起低落,可以使茶叶迅速翻动,均匀受热。

第五道工序,春风拂面。

王右军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清新洁静。此刻,冲茶人的心境也必须保持着平静如水,古井不波,这需要多年蕴养出的定力。

第六道工序,重洗仙颜,即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

“重洗仙颜”的出处为武夷山云窝一处石刻,经历了重洗,茶便如人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七道工序,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喻为若琛。所以这一道工序出来,就是准备给品茶的客人敬茶了。

第八道工序,**回壶,把冲泡出的茶汤再倒回壶中,以均匀茶汤。

第九道工序,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别看这简单的斟茶水这一项,要求心细手稳,恰到好处。

王右军最后这个动作使出来,衣袂飘飞,丰神俊朗,有种不出的风姿。

一杯香茶在手,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兼有红茶的甘醇和绿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