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熟悉法尔胜的人都知道,从名不见经传的手摇麻绳小厂,到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百亿大企业,法尔胜凝结着周建松全部的心血、青春、智慧和豪迈。
江阴位于江苏省南部,北靠长江,南面太湖,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这里的人除了种田以外,也有经商和手工业制造的传统。“法尔胜”的前身是江阴麻绳厂,1964年,几个创业者凭着1400元资金和一腔热血开始了漫长的征程。一间芦苇棚、两个小马达、几台手摇麻绳机,就是这家工厂的全部家当。最初的十几年间,企业的主导产品是捕鱼用的麻绳,用现在的目光去评价,那仅仅是维持职工的生计而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的国家之一,在江阴地区,曾发现过距今五千年的船桨,而麻绳的发明,绝不止五千年了。几千年前发明麻绳的古人绝不会想到,他发明的东西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后依然广泛应用。当时长江上打鱼和运输的船只,都要使用麻质的绳索,这个小厂生产的麻绳,就用在长江这些飘荡的渔船上。由于他们的麻绳质量不错,销路很好,小厂渐渐有了盈利。
30多年前,周建松初进江阴麻绳厂时,是一名与算盘和账册打交道的会计,他的业余爱好则是国画。那时,他压根没有想到会跟钢绳结下一辈子的缘份。
进厂第二年,麻绳厂适应市场变化转产钢丝绳。周建松与其他5位职工一起被外派到无锡和南通钢丝绳厂学习钢丝绳制造工艺。初学之时,人家学*作,他却与众不同地钻研着“为什么”的原理。为了得到一本稀缺的前苏联出版的《钢丝和钢丝绳》,他不惜付出半吨钢材的代价。
第一次走出国门,前往素有“钢丝绳王国”之称的意大利考察,20天中,他跑了17家工厂,收集了20多公斤的技术资料。
在勤学多思中,周建松的命运悄然改写。作为土生土长的工程师,他走上了生技科长、技术副厂长、厂长的职位。然而,当时谁也没想到,他的博学已经为江阴钢丝绳业乃至中国金属制品制造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们。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副厂长的周建松听说国务院责成当时的金属制品骨干企业加快研发胶带钢丝绳,但均告失败。闻听此事,周建松立即决定试试。他知道如果研发成功,就等于占领了国内钢丝绳技术的制高点。周建松勇敢地挑起试制新产品的重任,在一条宽不过4米的夹弄中搭起的塑料棚里,他带着攻关小组顶着炎热高温不分昼夜搞试验。
江阴人在总结自身特点时总是对外人说,他们不像江南人,那种率直、倔强的性格也许更像北方人。当年清兵进军江南时,一座小小的江阴城,竟然抵挡了几十万大军整整83天,最后守城军民几乎全部战死,没有一个人投降。这也许是久居江边,*船弄桨形成的刚毅性格吧。
周建松就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江阴汉子。
他带着几名技术骨干,在简陋的设备上相继攻克了10多个技术难关。整整5个月,眼熬红了,人消瘦了,周建松和他的攻关小组终于研制出了胶带钢丝绳的样品。
周建松带着在塑料棚中试制出的样品来到了北京,找到了当时负责胶带钢丝绳开发的中央部门,要求让江阴钢绳厂来生产这种国家急需的特种钢绳。
很快,周建松用260万元的贷款修建了胶带钢丝绳车间,当年拿到了260吨生产任务的订单。从此,江阴钢绳厂生产的胶带绳,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今天,这种钢丝绳甚至卖到了国外,成为中国金属制品行业的名牌产品。
周建松很喜欢绘画,工作之余经常挥毫泼墨。那年当他拿到260吨订单后,他画了一幅工笔牡丹图。由于视力急剧下降,医生命令周建松停止绘画和看书。看书是他了解金属制品情况的途径之一,他没有听从医生的劝告,但他停止了画画。《欣欣向荣》这幅画,也许是他最后的一幅工笔画了。那一年,周建松配了一付新的眼镜,近视度达到了1600度。
十多年后,朱镕基还记得那个立下军令状的周建松。一次参观工业展览时看到江阴钢绳厂的有关介绍,就说:这个厂我知道,厂长姓周,是个高度近视眼。
法尔胜的元老说,法尔胜就是靠这个产品发的家。1980年,公司批量生产胶带钢丝绳,产品替代进口。20年来,这个产品一直是法尔胜的拳头产品,目前,它不仅是公司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也仍高达95%以上。
更重要的是,胶带钢丝绳的开发成功,以及周建松在开发过程中建立的“钢丝绳预变型理论”和以此为理论依据发明的“应力消除器”,为企业在钢丝绳制造行业奠定了技术领先的基础。从此,在周建松和法尔胜的创业史中,创新成为必不可少的元素。
他个人就曾获得7项国家专利,当选为国家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中青年专家”。在周建松的主持研发下,法尔胜产品不断升级换代。随着胶管用钢丝绳、航空用钢丝绳、拉筋用钢丝绳等国家全力扶持发展的细小规格产品的面世,随着被称为钢丝绳“皇冠”的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以及延伸开发的电梯钢丝绳、光缆用钢丝绳和不锈钢丝等系列产品的热销,法尔胜集团实现了钢绳由黑到白、由白到黄的转变与提升,企业驶入迅猛发展的高速轨道,周建松也名符其实地成为中国金属制品制造业的一代巨擘。
1990年,广东虎门大桥开始建设,周建松盯住了这座桥梁使用的悬索钢缆。
竞争是激烈的,主管部门对标书的审查和企业的现状调查是十分严格的。经过激烈的竞标,江阴这座城市生产的镀锌钢丝,第一次用在了中国桥梁的钢缆上,周建松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9年建成通车的江阴公路大桥,两条总重达到1。7万吨的桥梁主缆一左一右,把桥身稳稳吊装在两岸的桥墩上。在截面直径88公分的主缆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钢丝来自法尔胜。
1994年,当时中国第一、世界第四跨度的江阴悬索大桥开工。看着在家门口建设的这座大桥,周建松心里十分着急。虽然法尔胜生产的悬索用钢丝,已经在虎门大桥中标,结束了中国桥梁使用外国钢缆用钢丝的历史,但对于这座建在江阴的大桥,周建松还是想把自己的产品安装到桥梁上。
机会终于来了,1997年7月,江阴大桥建设指挥部与法尔胜鉴订了大桥悬索主缆用镀锌钢丝的供货合同。后来,法尔胜又为江阴大桥提供了过江导索和防撞护栏钢索。周建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年,周建松的近视达到了2000度。在江阴大桥之后,江苏润扬大桥、苏通大桥、上海卢浦大桥、湖北武汉大桥的悬索钢缆,都使用了法尔胜的产品。中国的桥梁建设,已经用中国的民族品牌,取代了进口钢缆。
第三卷 风云诡谲 第213章 结绳记事(由钢绳到光绳)一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家用户找到周建松,从样品包中掏出一截电缆样的东西。)这位用户告诉周建松,这叫光缆,让他协助生产里面起支撑保护的钢绳,这时他才第一次见到这细细的透明丝绳。当时,国内一些厂家已经能够生产光缆了,但是,生产光纤的原料光纤预制棒,还被国外的光棒供应商牢牢控制着。
生产配套用钢缆的周建松得知,在光纤产品的生产链条中,光棒的利润最大,这最大的利润却被别人拿走了。经过深思熟虑,当周建松把生产光纤产品的计划在集团公司高层会议上提出后,会场就像油锅里撒了一把咸盐。
二十年经营一路顺畅的法尔胜,这次面临着一次重要的抉择。
江阴人爱吃鱼,号称长江三鲜的刀鱼、鲥鱼、河豚,江阴每年的消费量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有毒的河豚鱼,当地人自豪地说,拼死吃河豚,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都有记载。就是江阴人连吃鱼都要拼上一死的精神,在周建松的企业经营上,也能找到这种拼死一搏的影子。也许是这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影响了会场上的所有人,在最终投票表决时,通过了法尔胜投资光通讯产业的决议。
周建松有一张很奇特的照片,一眼看上去,他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手里握着一条银色的大鱼。实际上,这是一条外国的大鱼,那是他在欧洲考察时所捧的光纤预制棒,这种预制棒,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
1966年,一位叫高锟的教授发表一篇名字十分拗口的论文,主要是论述光在玻璃中通过时所携带的信息量。不久,发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