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鲁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收郑振铎《俄国文学的启源时代》、耿济之《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沈雁冰《近代俄国文学家三十人合传》、鲁迅《阿尔志跋绥甫》、郭绍虞《俄国美论及其文艺》、张闻天《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沈泽民《俄国的叙事诗歌》等论文,以及鲁迅、瞿秋白、耿济之等所译俄国文学作品多篇。

  〔11〕《被压迫民族文学号》即《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期专刊,一九二一年十月出版。

  内收鲁迅译的《近代捷克文学概观》(捷克凯拉绥克作)和《小俄罗斯文学略说》(德国凯尔沛来斯作)、沈雁冰译的《芬兰的文学》(HermioneRamsder作)、沈泽民译的《塞尔维亚文学概观》(ChedoMijatovich作)、周作人译的《近代波兰文学概观》(波兰诃勒温斯奇作)等论文,以及鲁迅、沈雁冰等所译芬兰、保加利亚、波兰等国文学作品多篇。

  〔12〕指那时曾留学英美的某些绅士派如吴宓等人,参看《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中的有关论述。

  〔13〕关于创作是处女,翻译是媒婆的话,见《民铎》第二卷第五号(一九二一年二月)郭沫若致李石岑函:“我觉得国内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14〕珂罗连珂(DACAdK‘KFGJOK,1853—1921)通开柯罗连*疲俄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马尔加的梦》、《盲音乐家》、《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等。

  〔15〕膜拜曼殊斐儿的绅士指陈源。

  他曾在《新月》第一卷第四号(一九二八年六月)《曼殊斐儿》一文中,称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是“超绝一世的微妙清新的作家”。

  后来,他根据英译本翻译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一九三一年六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6〕郭沫若曾根据德译本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一部分,一九三一年八月上海文艺书局出版。

  〔17〕为了卢布参看本卷第9页注〔12〕及《二心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18〕意在投降参看本卷第220页注〔52〕。

  〔19〕“破锣”反动派对“普罗文学”的污蔑。

  当时,一般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为“普罗文学”:“普罗”

  是Proletariat(无产阶级)的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

  〔20〕《战后》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的续篇,当时有沈叔之的中译本,一九三一年八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21〕希特拉(AAHitler*保福福埂保梗矗担⊥ㄒ胂L乩眨鹿ㄎ斯头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首之一。

  下文的I字旗,即德国法西说钠熳印!癐“,纳粹党的党徽玻玻病场端赖氖だ贰∫獯罄*作家邓南遮在一八九四年出版的小说,当时有芳信的中译本,一九三二年十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23〕里培进斯基(oAYAXTVGJTJSOT,1898—1959)通译里苯够樟*家。

  所作《一周间》,当时我国有蒋光慈的译本,一九三○年一月北新书局出版。

  又有江思、苏汶的译本,一九三○年三月上海水沫书店出版。

  〔24〕“复交”国民党政府在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宣布和苏联断绝邦交,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宣布复交。

  〔25〕“黑土”苏联的黑土区面积广大,有以“黑土”作为它的代称的。

  如丹麦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乔治。勃兰兑斯(1842—1927),曾在他写的《俄国印象记》一书中称俄国为“黑土”。

  〔26〕指英国作家萧伯纳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对苏联持友好态度,一九三一年发表《与过去告别》一文,热烈支持无产阶级革命。

  萧伯纳,参看本书《谁的矛盾》及其注〔2〕。
  《总退却》序

  中国久已称小说之类为“闲书”,这在五十年前为止,是大概真实的,整日价辛苦做活的人,就没有工夫看小说。

  所以凡看小说的,他就得有余暇,既有余暇,可见是不必怎样辛苦做活的了,成仿吾先生曾经断之曰:“有闲,即是有钱!”

  〔2〕者以此。

  诚然,用经济学的眼光看起来,在现制度之下,“闲暇”恐怕也确是一种“富”。

  但是,穷人们也爱小说,他们不识字,就到茶馆里去听“说书”,百来回的大部书,也要每天一点一点的听下去。

  不过比起整天做活的人们来,他们也还是较有闲暇的。

  要不然,又那有工夫上茶馆,那有闲钱做茶钱呢?

  小说之在欧美,先前又何尝不这样。

  后来生活艰难起来了,为了维持,就缺少余暇,不再能那么悠悠忽忽。

  只是偶然也还想借书来休息一下精神,而又耐不住唠叨不已,破费工夫,于是就使短篇小说交了桃花运。

  这一种洋文坛上的趋势,也跟着古人之所谓“欧风美雨”,冲进中国来,所以“文学革命”以后,所产生的小说,几乎以短篇为限。

  但作者的才力不能构成巨制,自然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而且书中的主角也变换了。

  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

  “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因为他们是首先觉到了在“欧风美雨”中的飘摇的,然而总还不脱古之英雄和才子气。

  现在可又不同了,大家都已感到飘摇不再要听一个特别的人的运命。

  某英雄在柏林拊髀看天,某天才在泰山捶胸泣血,还有谁会转过脸去呢?

  他们要知道,感觉得更广大,更深邃了。

  这一本集子就是这一时代的出产品,显示着分明的蜕变,人物并非英雄,风光也不旖旎,然而将中国的眼睛点出来了。

  我以为作者的写工厂,不及她的写农村,但也许因为我先前较熟于农村,否则,是作者较熟于农村的缘故罢。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五夜,鲁迅记。

  BB

  〔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总退却》,葛琴的短篇小说集,一九三七年三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内收短篇小说七篇,与鲁迅作序时的篇目有出入。

  〔2〕“有闲,即是有钱”这是李初梨的话,参看本卷第8页注〔8〕。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文化列车》〔2〕破格的开到我的书桌上面,是十二月十日开车的第三期,托福使我知道了近来有这样一种杂志,并且使我看见了杨邨人〔3〕先生给我的公开信,还要求着答复。

  对于这一种公开信,本没有一定给以答复的必要的,因为它既是公开,那目的其实是在给大家看,对我个人倒还在其次。

  但是,我如果要回答也可以,不过目的也还是在给大家看,要不然,不是只要直接寄给个人就完了么?

  因为这缘故,所以我在回答之前,应该先将原信重抄在下面——鲁迅先生:

  读了李儵先生(不知道是不是李又燃先生,抑或曹聚仁先生的笔名)的《读伪自由书》一文,近末一段说:“读着鲁迅:《伪自由书》,便想到鲁迅先生的人。

  那天,见鲁迅先生吃饭,咀嚼时牵动着筋肉,连胸肋骨也拉拉动的,鲁迅先生是老了!我当时不禁一股酸味上心头。

  记得从前看到父亲的老态时有过这样的情绪,现在看了鲁迅先生的老态又重温了一次。

  这都是使司马懿之流,快活的事,何况旁边早变心了魏延。“(这末一句照原文十个字抄,一字无错,确是妙文!)

  不禁令人起了两个感想:一个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老了,一个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为什么是诸葛亮?先生的“旁边”那里来的“早变心了魏延”?无产阶级大众何时变成了阿斗?

  第一个感想使我惶恐万分!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老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事!记得《呐喊》在北京最初出版的时候(大概总在十年前),我拜读之后,景仰不置,曾为文介绍颂扬,揭登于张东荪先生编的《学灯》,在当时我的敬爱先生甚于敬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