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士俊,尝与人斗,不胜,恚而求自尽,欲于村外览僻地。
甫出栅,即有二鬼邀之;一鬼言投井佳,一鬼言自缢更佳。
左右牵掣,莫知所适。
俄有旧识丁文奎者从北来,挥拳击二鬼遁去,而自送士俊归。
士俊惘惘如梦醒,自尽之心顿息。“
〔8〕我真不能不叹人心之死尽矣这是模仿高长虹的文句,高在《狂飙》周刊第五期《走到出版界。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中说:“不料不久以后则鲁迅亦以我太好管闲事矣!此真令我叹中国民族之心死也!”
〔9〕“生存竞争,天演公例”高长虹在《狂飙》周刊第一期(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发表的《答国民大学X君》中说:“‘生存竞争,天演公例’,十一二岁时我从彪门书局出版的一本课本上已经知道了。”彪门书局,应作彪蒙书室。
这里所说的课本,当指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彪蒙书室出版的初级蒙学用书《格致实在易》。
〔10〕给……原为高长虹在《狂飙》周刊陆续发表的一组情诗的标题。
这一节的文字,皆集自高长虹发表于《狂飙》周刊的文章,并略加改变而成。
〔11〕光华书局一九二五年创办于上海,当时的经理是沈松泉。
《狂飙》周刊和《狂飙丛书》第三种皆由该局出版发行。
〔12〕《莽原》文艺性刊物,鲁迅编辑。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于北京,初为周刊,附《京报》发行。
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至第三十二期停刊。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起改为半月刊,由未名社发行。
同年八月鲁迅离开北京后,由韦素园接编。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至第四十八期停刊。
〔13〕《狂飙》周刊,高长虹、向培良等编辑,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创刊于北京,附《国风日报》发行,至十七期停刊;一九二六年十月十日在上海复刊,由光华书局出版,次年一月停刊,共出十七期。
〔14〕高长虹在《狂飙》周刊第五期《走到出版界。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中说:“但要找当时骂人的口实时,则也怕还是从我开始的吧!直到现在还很风行的‘他妈的!’那几个字,便是莽原第一期我在《绵袍的世界》之初次使用”。
又说,“若再述一件琐事,则鲁迅更不应该,当‘他妈的’三字在绵袍的世界初次使用的时候,鲁迅看了,惊异地说:
‘这三个字你也用了!’……我们看鲁迅《论他妈的》一文,却居然有‘予生也晚’云云了!“
〔15〕稿件的纠葛因为一九二六年韦素园接编《莽原》半月刊时未采用高歌和向培良的几篇稿件,高长虹便在《狂飙》周刊第二期上发表《给鲁迅先生》、《给韦素园先生》两封公开信,进行指责和攻击。
〔16〕“运动”这是对高长虹等人的“狂飙运动”的讽刺。
狂飙运动,原是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因德国作家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的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运动。
高长虹等人当时标榜要“建设科学艺术”,“用新的思想批评旧的思想”,自称为“狂飙运动”。
〔17〕《乌合丛书》鲁迅编辑,一九二六年初由北新书局出版,专收创作。
〔18〕拿破仑(NapoléonBonaparte,1769—1821)即拿破仑。波拿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一七九九年担任共和国执政,一八○四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自称拿破仑一世。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赢名政,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他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凡“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科仑布(C。Colombo,约1451—1506),通译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他在一四九二年开始的远航中发现美洲新大陆。
梅特涅(K。Met-ternich,1773—1859),奥地利帝国首相,十九世纪前期反动的欧洲“神圣同盟”的组织者之一。
〔19〕大毒使人死,小毒是使人舒服的见德国尼采《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
〔20〕《未名丛刊》鲁迅编辑,原由北新书局出版,一九二五年未名社成立后改由该社出版,专收译本。
〔21〕厨川白村(1880—1923)日本文艺评论家,曾任京都大学教授。
他的文艺论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曾由鲁迅译成中文。
高长虹在《狂飙》周刊第二期《走到出版界。未名社的翻译,广告及其他》中说:“未名社的翻译对于中国的时代是有重大的意义的”,但这“不在于厨川白村的灰色的勇敢”。
〔22〕高长虹在《狂飙》周刊第十期《走到出版界。吴歌甲集及其他》中说:
“中国小说史略我也老实不要看,更无论于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之类。
一天,我在泰东遇见一位老先生进来问有鲁迅的书没有,我立刻便想起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中的那一篇撰译书录来了。
唉,唉,唉,怕敢想下去。“
〔23〕“以其好喝醋也”见《狂飙》周刊第十期《走到出版界。语丝索隐》。
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
《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在现在的中国,文学和艺术,也还是一种所谓文艺家的食宿的窠。
这也是出于不得已的。
我一向并不想如顽皮的孩子一般,拿了一枝细竹竿,在老树上的崇高的窠边搅扰。
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一点的,但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我所以翻译这书的原因,是起于前一年多,看见李小峰君在搜罗《北新月刊》的插画〔2〕,于是想,在新艺术毫无根柢的国度里,零星的介绍,是毫无益处的,最好是有一些统系。
其时适值这《近代美术史潮论》出版了,插画很多,又大抵是选出的代表之作。
我便主张用这做插画,自译史论,算作图画的说明,使读者可以得一点头绪。
此外,意识底地,是并无什么对于别方面的恶意的。
这意见总算实行了。
登载之后,就得到蒙着“革命文学家”面具的装作善意的警告,是一张信片〔3〕,说我还是去创作好,不该滥译日本书。
从前创造社所区分的“创作是处女,翻译是媒婆”之说〔4〕,我是见过的,但意见不能相同,总以为处女并不妨去做媒婆——后来他们居然也兼做了——,倘不过是一个媒婆,更无须硬称处女。
我终于并不藐视翻译。
至于这一本书,自然决非不朽之作,但也自立统系,言之成理的,现在还不能抹杀他的存在。
我所选译的书,这样的就够了,虽然并非不知道有伟大的歌德〔5〕,尼采,马克斯,但自省才力,还不能移译他们的书,所以也没有附他们之书以传名于世的大志。
抱着这样的小计画,译着这样的小册子,到目下总算登完了。
但复看一回,又觉得很失望。
人事是互相关连的,正如译文之不行一样,在中国,校对,制图,都不能令人满意。
例如图画罢,将中国版和日本版,日本版和英德诸国版一比较,便立刻知道一国不如一国。
三色版,中国总算能做了,也只两三家。
这些独步的印刷局所制的色彩图,只看一张,是的确好看的,但倘将同一的图画看过几十张,便可以发见同一的色彩,浓淡却每张有些不同。
从印画上,本来已经难于知道原画,只能仿佛的了,但在这样的印画上,又岂能得到“仿佛”。
书籍既少,印刷又拙,在这样的环境里,要领略艺术的美妙,我觉得是万难做到的。
力能历览欧陆画廊的幸福者,不必说了,倘只能在中国而偏要留心国外艺术的人,我以为必须看看外国印刷的图画,那么,所领会者,必较拘泥于“国货”的时候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