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鲁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候,伊的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

                                   三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因为他们等候
着望不见火光和烟尘的时候,所以到得迟。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
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
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然而他们却突然变了口风,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旗上的
科斗字,写道“女娲氏之肠”。〔16〕
  落在海岸上的老道士也传了无数代了。他临死的时候,才将仙山被巨鳌背到海
上这一件要闻传授徒弟,徒弟又传给徒孙,后来一个方士想讨好,竟去奏闻了秦始
皇,秦始皇便教方士去寻去〔17〕。
  方士寻不到仙山,秦始皇终于死掉了;汉武帝又教寻,也一样的没有影〔18〕。

  大约巨鳌们是并没有懂得女娲的话的,那时不过偶而凑巧的点了点头。模模胡
胡的背了一程之后,大家便走散去睡觉,仙山也就跟着沉下了,所以直到现在,总
没有人看见半座神仙山,至多也不外乎发见了若干野蛮岛。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作。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一日北京《晨报四周纪念增刊》,题名
《不周山》,曾收入《呐喊》;一九三○年一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将
此篇抽去,后改为现名,收入本书。
  〔2〕女娲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她用黄土造人,是我国关于人类起源的
一种神话。《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代应劭《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
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按《风俗通》全名《风俗通义》,今传本无此
条。)
  〔3〕伊女性第三人称代名词。当时还未使用“她”字。
  〔4〕“Nganga!!”以及下文的“AkonAgon,!”“UvuAhaha,!”都是用拉
丁字母拼写的象声调。“Nganga!!”译音似“嗯啊!嗯啊!”“AkonAgon,!”
译音似“阿空,阿公!”“UvuAhaha,!”译音似“呜唔,啊哈哈!”
  〔5〕这是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
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按共工、颛顼,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过
去史家说,共工是上古一个诸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颛顼是黄帝之孙,上古
史上“五帝”之一,号高阳氏。
  〔6〕金玉的粉末指道士服食的丹砂金玉之类的东西,道士认为服食后可以长生
不老。
  〔7〕上真道教称修炼得道的人为真人。上真是一种尊称。
  〔8〕巨鳌见《列子·汤问》:“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
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
种。……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似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
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
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按禺□,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北
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
  〔9〕这是共工与颛顼之战中共工一方的话。后,君主,这里指共工。这几句和
后面两处文言句子,都是模仿《尚书》一类古书的文字。
  〔10〕不周之山据《山海经·西山经》晋代郭璞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币处,
因名云。”又《淮南子·原道训》后汉高诱注,此山在“昆仑西北”。
  〔11〕这是颛顼一方的话。康回,共工名。后,这里指颛顼。
  〔12〕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如下的记载:“往
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烘洋而
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呆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
灰以止淫水。”又替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当驿(女娲)末年也,诸
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
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
止滔水,以济冀州。”
  〔13〕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据《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大山名曰昆仑
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
  〔14〕长方板古代帝王、诸侯礼冠顶上的饰板,古名为“延”,亦名“冕板”。
顶长方板的小东西,即本书《序言》中所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下面他背诵的
几句文言句子,也是模拟《尚书》一类古书的。
  〔15〕重台花复瓣花。
  〔16〕关于“女娲氏之肠”的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如下的记载: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国名曰淑士,颛顼
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郭璞注:“女娲,古神
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科斗字,古代文字,笔画
头粗尾细,形如蝌蚪。
  〔17〕秦始皇寻仙山的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如下的记载:“齐人
徐市(芾)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
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数岁不得。”

  〔18〕汉武帝寻仙山的故事,《史记·封禅书》中有如下的记载:方士“(李)
少君言上(汉武帝)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
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剂)为黄金矣。……而方士之候伺神人,
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

                               采薇〔1〕

                                   一

  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
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2〕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
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大哥!”
  一听声音自然就知道是叔齐。伯夷是向来最讲礼让的,便在抬头之前,先站起
身,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大哥,时局好像不大好!”叔齐一面并排坐下去,一面气喘吁吁的说,声音
有些发抖。
  “怎么了呀?”伯夷这才转过脸去看,只见叔齐的原是苍白的脸色,好像更加
苍白了。
  “您听到过从商王〔3〕那里,逃来两个瞎子的事了罢。”
  “唔,前几天,散宜生〔4〕好像提起过。我没有留心。”
  “我今天去拜访过了。一个是太师疵,一个是少师强,还带来许多乐器〔5〕。
听说前几时还开过一个展览会,参观者都‘啧啧称美’,——不过好像这边就要动
兵了。”
  “为了乐器动兵,是不合先王之道的。”伯夷慢吞吞的说。
  “也不单为了乐器。您不早听到过商王无道,砍早上渡河不怕水冷的人的脚骨,
看看他的骨髓,挖出比干王爷的心来,看它可有七窍吗?〔6〕先前还是传闻,瞎子
一到,可就证实了。况且还切切实实的证明了商王的变乱旧章。变乱旧章,原是应
该征伐的。不过我想,以下犯上,究竟也不合先王之道……”
  “近来的烙饼,一天一天的小下去了,看来确也像要出事情,”伯夷想了一想,
说。“但我看你还是少出门,少说话,仍旧每天练你的太极拳的好!”
  “是……”叔齐是很悌的,应了半声。
  “你想想看,”伯夷知道他心里其实并不服气,便接着说。“我们是客人,因
为西伯肯养老〔7〕,呆在这里的。烙饼小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