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3〕指清朝统治者强迫汉族人民剃发垂辫一事。
一六四四年(明崇祯十七年)
清兵入关及定都北京后,即下令剃发垂辫,因受到各地人民反对及局势未定而中止。
次年五月攻占南京后,又下了严厉的剃发令,限于布告之后十日,“尽使(剃)
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如“已定地方之人民,仍存明制,
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此事曾引起各地人民的广泛反抗,有许多人被杀。
〔4〕作者在清代末年留学日本时,即将辫子剪掉,据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
所记,时间在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秋冬之际。
他在一九○九年(宣统元
年)归国后曾因没有辫子而吃过许多苦。
参看《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和
《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5〕袁世凯 一九一二年三月五日南京临时政府曾通令“人民一律剪辫”;同
年十一月初,袁世凯在北京发布的一项令文中,也有“剪发为民国政令所关,政府
岂能漠视”等话。
〔6〕“天乳运动” 一九二七年七月七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三
次会议,通过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提议的禁止女子束胸案,规定“限三个月内所有
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经查确,即处以五十元以上之
罚金,如犯者年在二十岁以下,则罚其家长。
”(见一九二七年七月八日广州《国
民新闻》)七月二十一日明令施行,一些报纸也大肆鼓吹,称之为“天乳运动”。
〔7〕樊增祥(1846—1931) 湖北恩施人,清光绪进士,曾任江苏布政使。
他
曾经写过许多“艳体诗”,专门在典故和对仗上卖弄技巧;做官时所作的判牍,也
很轻浮。
下文的“鸡头肉”,是芡实(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的别名。
宋代刘斧
《青琐高议》前集卷六《骊山记》载:“一日,贵妃浴出,对镜匀面,裙腰褪,微
露一乳,……
(帝)指妃乳言曰:‘软温新剥鸡头肉。
’”〔8〕“杞天之虑” 这是杨荫榆
掉弄成语“杞人忧天”而成的不通的文言句子。
〔9〕“不齿于四民之列” 民国以前,封建统治阶级对于所谓“惰民”、“乐
籍”以及戏曲演员、官署差役等等都视为贱民,将他们排斥在所谓“四民”(士、
农、工、商)之外,禁止参加科举考试。
再谈香港〔1〕
我经过我所视为“畏途”的香港,算起来九月二十八日是第三回。
第一回带着一点行李,但并没有遇见什么事。
第二回是单身往来,那情状,已
经写过一点了。
这回却比前两次仿佛先就感到不安,因为曾在《创造月刊》上王独
清先生的通信〔2〕中,见过英国雇用的中国同胞上船“查关”的威武:非骂则打,
或者要几块钱。
而我是有十只书箱在统舱里,六只书箱和衣箱在房舱里的。
看看挂英旗的同胞的手腕,自然也可说是一种经历,但我又想,这代价未免太
大了,这些行李翻动之后,单是重行整理捆扎,就须大半天;要实验,最好只有一
两件。
然而已经如此,也就随他如此罢。
只是给钱呢,还是听他逐件查验呢?倘查
验,我一个人一时怎么收拾呢?
船是二十八日到香港的,当日无事。
第二天午后,茶房匆匆跑来了,在房外用
手招我道:
“查关!开箱子去!”
我拿了钥匙,走进统舱,果然看见两位穿深绿色制服的英属同胞,手执铁签,
在箱堆旁站着。
我告诉他这里面是旧书,他似乎不懂,嘴里只有三个字:
“打开来!”
“这是对的,”我想,“他怎能相信漠不相识的我的话呢。
”
自然打开来,于是靠了两个茶房的帮助,打开来了。
他一动手,我立刻觉得香港和广州的查关的不同。
我出广州,也曾受过检查。
但那边的检查员,脸上是有血色的,也懂得我的话。
每一包纸或一部书,抽出来看
后,便放在原地方,所以毫不凌乱。
的确是检查。
而在这“英人的乐园”的香港可
大两样了。
检查员的脸是青色的,也似乎不懂我的话。
他只将箱子的内容倒出,翻搅一通,倘是一个纸包,便将包纸撕破,于是一箱
书籍,经他搅松之后,便高出箱面有六七寸了。
“打开来!”
其次是第二箱。
我想,试一试罢。
两块。
”我原也肯多给几块的,因为这检查法委实可怕,十箱书收拾妥帖,至
少要五点钟。
可惜我一元的钞票只有两张了,此外是十元的整票,我一时还不肯献
出去。
“打开来!”
两个茶房将第二箱抬到舱面上,他如法泡制,一箱书又变了一箱半,还撕碎了
几个厚纸包。
一面“查关”,一面磋商,我添到五元,他减到七元,即不肯再减。
其时已经开到第五箱,四面围满了一群看热闹的旁观者。
箱子已经开了一半了,索性由他看去罢,我想着,便停止了商议,只是“打开
来”。
但我的两位同胞也仿佛有些厌倦了似的,渐渐不像先前一般翻箱倒箧,每箱
只抽二三十本书,抛在箱面上,便画了查讫的记号了。
其中有一束旧信札,似乎颇
惹起他们的兴味,振了一振精神,但看过四五封之后,也就放下了。
此后大抵又开
了一箱罢,他们便离开了乱书堆:这就是终结。
我仔细一看,已经打开的是八箱,两箱丝毫未动。
而这两个硕果,却全是伏园
〔3〕的书箱,由我替他带回上海来的。
至于我自己的东西,是全部乱七八糟。
“吉人自有天相,伏园真福将也!而我的华盖运却还没有走完,噫吁唏……”
我想着,蹲下去随手去拾乱书。
拾不几本,茶房又在舱口大声叫我了:
“你的房里查关,开箱子去!”
我将收拾书箱的事托了统舱的茶房,跑回房舱去。
果然,两位英属同胞早在那
里等我了。
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
我一进门,他们便搜
我身上的皮夹。
我以为意在看看名刺,可以知道姓名。
然而并不看名刺,只将里面
的两张十元钞票一看,便交还我了。
还嘱咐我好好拿着,仿佛很怕我遗失似的。
其次是开提包,里面都是衣服,只抖开了十来件,乱堆在床铺上。
其次是看提
篮,有一个包着七元大洋的纸包,打开来数了一回,默然无话。
还有一包十元的在
底里,却不被发见,漏网了。
其次是看长椅子上的手巾包,内有角子一包十元,散
的四五元,铜子数十枚,看完之后,也默然无话。
其次是开衣箱。
这回可有些可怕
了。
我取锁匙略迟,同胞已经捏着铁签作将要毁坏铰链之势,幸而钥匙已到,始庆
安全。
里面也是衣服,自然还是照例的抖乱,不在话下。
“你给我们十块钱,我们不搜查你了。
”一个同胞一面搜衣箱,一面说。
我就抓起手巾包里的散角子来,要交给他。
但他不接受,回过头去再“查关”。
话分两头。
当这一位同胞在查提包和衣箱时,那一位同胞是在查网篮。
但那检
查法,和在统舱里查书箱的时候又两样了。
那时还不过捣乱,这回却变了毁坏。
他
先将鱼肝油的纸匣撕碎,掷在地板上,还用铁签在蒋径三〔4〕君送我的装着含有荔
枝香味的茶叶的瓶上钻了一个洞。
一面钻,一面四顾,在桌上见了一把小刀。
这是
在北京时用十几个铜子从白塔寺买来,带到广州,这回削过杨桃的。
事后一量,连
柄长华尺五寸三分。
然而据说是犯了罪了。
“这是凶器,你犯罪的。
”他拿起小刀来,指着向我说。
我不答话,他便放下小刀,将盐煮花生的纸包用指头挖了一个洞。
接着又拿起
一盒蚊烟香。
“这是什么?”
“蚊烟香。
盒子上不写着么?”我说。
“不是。
这有些古怪。
”
他于是抽出一枝来,嗅着。
后来不知如何,因为这一位同胞已经搜完衣箱,我
须去开第二只了。
这时却使我非常为难,那第二只里并不是衣服或书籍,是极其零
碎的东西:照片,钞本,自己的译稿,别人的文稿,剪存的报章,研究的资料……。
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