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萨特:荒谬人格-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使母亲在她的朋友面前大为露脸,那位朋友从此对萨特的天才深信不疑。 萨特决心利用这次测验进一步加深她的印象。 当萨特发现大人们在互相交换愉快的目光的时候,一下子便来了勇气,他努力使自己作出超出自己年龄的答案。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可以显示自己的机会,有一道题是:“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萨特毫不迟疑地写上了自己的答案:“当一个战士为死者报仇。”

    当时正是战争期间,但萨特并不知道他要讨好的这两位夫人都没有任何亲人在前线。 他写完答案后兴奋不已,立即跳下椅子,把答案拿给大人看。与萨特期望的效果相反,两位夫人脸上都立刻撅起嘴,现出古怪的表情,母亲的脸色变得通红。 母亲的朋友把萨特的答案还给萨特说:“你知道,亲爱的,只有当你说的都是真心话时,我们才觉得有趣。”……每当这种时候,小萨特就发现他家的朋友们用一种担心和窘迫的表情望着他,而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也非常虚假。 这类记忆使萨特对人生的“作戏感”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并不把小孩的表演只看成一种童蒙未开的幼稚,他到死都认为,人生就是一种“自欺”

    ,而自欺的根源就在于人生的虚无。

    二、虚无与“无常鬼”

    什么是虚无呢?严格地说,虚无什么也不是,因为虚无就是什么也没有。 我们不能像思考实有的东西一样来思考虚无,虚无是实有的对立面,其性质与任何“有”完全不同,但

…… 15

    01萨特:荒谬人格

    没有“无”也就没有“有”

    ,没有“虚无”也就没有无所谓“存在”

    ,逻辑上“有”就是靠“无”才能加以定义,虚无不在别处,就在存在内部。但在西方几千年的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一种物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一方面只局限于思考“有”

    ,把“存在”只当成各种不同的“存在物”来看待,另一方面是见物不见人,把物当成与人无关的独立客体来思考。 尽管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尽管西方思想中一直有与“科学主义”思想相抗衡的“人文主义”思想,但其对人的认识总的说来是只知其“有”未知其“无”

    、把人当成一种特殊的“物”来对待的物化思维占了主导地位。 人们批判的文本形而上学,其要害就是这种物化思维。物化思维的不断发展,必然地导致了作为西方精神支柱和价值源泉的基督教信仰的解体,导致传统价值体系的解体。“上帝死了”

    ,尼采说,上帝是“我们自己杀死的”。

    上帝死了,这意味着传统价值规范不再有效,不再有区分善与恶的标准,人们什么都可以做,因为不再有所谓“犯罪”。上帝死了,人们也可以什么都不作,因为人们没有必须做什么的必要性。人生不再有目标,世界不再有意义。 虚无统治了世界,只是因为人们从来不思考虚无。在萨特之前,海德格尔已经对虚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海德格尔从他的老师胡塞尔那里接过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打破了几千年来惯常的物化思维方式,不再把人当成纯粹的自然物看待,力图建立一门与自然科学相

…… 16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11

    对的研究活生生的人的严格科学,即“人文科学”。有人可能会认为,现象学既然研究事物的“现象”

    ,而现象总是千变万化的,它怎么可能成为严格的科学呢?又怎么可能由此研究人的本性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象学主张抛弃那种抽象、固定的“本质”概念,并不是主张对意识到的现象作单纯的记录,而是要关注现象的结构,并将人对现象的经验按某种最基本的结构进行整理。 比如,人是通过意识活动来与世界打交道的,而人的意识总是对某种意识对象的意识,这意味着没有离开一定对象的“纯”意识,无对象的意识本身就是一个空,就是一个虚无。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理论,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从过去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利用与被利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还原为“共存”关系,这是一种唇齿相依的活生生的生活关系。 海德格尔看到,人是生活在世界之中的,没有西方哲学所设想的那种离开世界的人,也没有与人无关的纯客观的世界,人的生活就是建立他的世界,人与世界是同时存在的。 人的存在是一个过程,他不是天生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且他必然要走向死亡,所以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虚无的问题。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万物向人显示出的一种意义,而“无”则是意义的失落。 世界只有对人才显示其意义,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万物的存在便与人无关,因而不具备任何意义。海德格尔常把人叫作“能死者”

    ,这一称呼在中国人听来,也许有点不顺耳,不大吉利,但它却以哲学的坦率点出了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是虚无之上存在起来的存在,是活着但

…… 17

    21萨特:荒谬人格

    又必然死去而重归虚无的存在。 所以,没有虚无,便没有人的存在。从纯自然的眼光来看,能量守衡,物质不灭,是不会有真正的“死”或者“虚无”的。 在自然界,“死”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换,“虚无”不过是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只有人才把“死”与“虚无”带给了世界,因为人之为人,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意识和精神支配下的一种自强不息的创造性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当然也是一种物质存在,当然也受物质规律的支配和制约,但人的创造性生命活动与自然物质之间是根本不可通融的,人的生命活动中止以后,人就不存在,他存在,是对不存在即虚无的抗争;他的死,对他而言是真正的虚无。可见,虚无虽然什么也不是,但却在人生中无处不在,就像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无常鬼”。

    海德格尔说,人感受虚无的方式是“畏”

    ,就是不知道怕什么,令我害怕的,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空无所有,这是“畏”不同于一般的“怕”的主要区别。 人对空无所有的“畏”是无法消除的,而且正是因为畏得没有对象,畏而不知道畏什么,所以就更加可畏,这个时候,莫名的虚无透彻了我们的心骨。 人们对“鬼”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之所以令人毛骨悚然,比任何可怕的东西更为可怕,就是由于所怕者为虚无。 因此,一般的怕是可以消除的,当怕的对象消除以后,或不能再危害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怕了。 但畏却具有形而上的性质,它与生俱来,从根本上是无法消除的。海德格尔讲的在“畏”中体验到的虚无,还只是一种极

…… 18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31

    端情况,还过于哲学化了。“畏”所感受到的虚无是对存在的否定,它否定我们生存的基础,但不是对存在中的具体内容的否定。 这仍然是一种哲学的深刻体验,萨特不太满意于这种有着德国哲学的抽象色彩的虚无体验,因为它太高深,太专业,在生活中的适用范围也就太小。 海德格尔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与海德格尔不同,萨特则既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感受性极强的作家,一个反叛者,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关心哲学问题,但他关心的是具体的哲学问题,与具体的生命形式、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

    三、萨特的虚无感

    对萨特来讲,一切哲学沉思,包括对虚无的体验,都不应该像在海德格尔书中那样,只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漆黑夜晚的某种玄学构想或玄学感受,而更该是一个普通人在某个冬日清晨的意识苏醒,或迷朦午后独对夕阳的一种感悟;而哲学方程式的解答也不该只是哲学超凡入圣和卓越智慧的一种表现,更应该是平常人、平常心对他们生活之谜的一种探索。 所以在萨特这里,虚无不仅是哲学家所谓的“存在”的否定,不仅是一种“非存在”

    ,而且也是我们具体的存在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否定,我们不仅在存在无限的极端时候体验到虚无,而且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琐屑中感受到的一种挫折和空虚。萨特问道:“如果只是为了随后形成一个根据假说把虚无和任何具体的否定割裂开来的非存在的理论,才肯定虚无是

…… 19

    41萨特:荒谬人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