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52)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53)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3。宾语的省略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35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35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之)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之)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56)若毒之乎?余将告(之)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357)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蒲松龄《促织》)

(3)省略介宾词组前的代词宾语

(35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石壤)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4)省略兼语

(35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60)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尉)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361)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之)击柝如故。(《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5)省略介词或其宾语

(36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63)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蒲松龄《促织》)

(36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365)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366)(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之)俱来。”(《三国志·诸葛亮传》)

(367)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368)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此)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乐府民歌·木兰诗》)

【相关链接】

文言中,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

谓语中,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谓语省略有承上文省、蒙下文省、共喻省。

宾语省略,多是代词“之”,有省略动词后的宾语,有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兼语省略,“使、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的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兼语往往被省略。

介词省略,常常是“于、以、自”字,与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五)句子关系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要点点击】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复句。文言中的复句,除了使用的关联词语和现代汉语不同外,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差别。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复句、对比复句、连贯复句、选择复句),这类复句,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分不出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从属的、次要的。其分句和分句之间用关联词语平等地连结起来,有时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②偏正复句(包括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这类复句,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它们的地位有主次之分,着意有轻重之别。表示全句正意所在的分句叫正句,对正句有说明、限制作用的叫偏句。在古汉语中,通常总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偏句和正句之间一般用关联词语连接起来,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

【示例平台】

1。联合复句

(1)并列复句

(369)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隆中对》)

——并列复句,分句间不用关联词语。

(37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并列复句,分句间用“而”字连接。

(371)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并列复句,分句间用“亦……亦……”连接。(2)连贯关系(顺承关系)

(37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墨子·公输》)

——“闻”和“起”,表示时间上先后相继,不用关联词语。

(37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用“而”字表示分句间事理上先后相继。

(374)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蒲松龄《促织》)

——用“则”字表示分句间的承接。

(375)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史记·鸿门宴》)

——用“因”字表示分句间事理上先后的承接。因:就。

(376)韩信已定临菑,遂追至高密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用“遂”字表示分句间事理上先后的承接。遂:就。

(377)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列传》)

——用“乃”字表示分句间事理上先后的承接。乃:就。

(3)递进关系(层进关系)

(378)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后一分句用“且”字表示程度比前面的分句更进一层。且:并且。

(379)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尚……况”表示分句间的意思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况:何况。

(380)困兽犹斗,况相国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用“犹……况”表示分句间的意思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况:何况。

(381)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隆中对》)

——用“非惟……抑亦”表示分句间的递进关系。意为“不但……而且……”。

(382)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用“非徒……而又”表示分句间的递进关系。意为“不但……而且……”。

(383)非徒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汉书·贾谊传》)

——用“非徒……亦”表示分句间的递进关系。意为“不但……而且也是”。

(384)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计算》)

——用“而况”表示分句间的递进关系。意为“何况”。

(4)选择关系

(385)与其坐而待亡,孰如起而拯之。(《冯婉贞》)

——用“与其……孰如”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与其……怎如”讲。

(38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用“其……其”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是……还是”讲。

(387)非死,则徙耳。(柳宗元《捕蛇者说》)

——用“非……则”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不是……就是”讲。

(388)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教战守策》)

——用“不……则”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不是……就是”讲。

(389)王以天下事秦乎?且事齐乎?(《战国策·齐策》)

——用“且”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还是”讲。

(390)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用“抑”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还是”讲。

(391)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楚辞· 卜居》)

——用“宁……将”表示分句间的选择关系。当“宁愿……还是”讲。

(392)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没用关联词语,分句问为选择关系。“事齐乎?事楚乎”意为“是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2。偏正关系

(1)转折关系

(39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用“然”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但是”讲。

(394)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用“而”字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却”讲。

(395)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用“然而”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但是”讲。

(396)卿非刺客,顾说客耳。(《后汉书·马援传》)

——用“顾”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只是”讲。

(397)豫州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用“虽”表示分句间的转折关系。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