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祭灶:即民间的“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用纸马饴糖送灶君升天,谓之送灶;除夕夜又接回来,谓之迎灶。在家一年,保佑平安,两种仪式,女眷均不参加,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日的晚上。古代传说在这一天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届时天下所有的乌鹊将前往搭桥帮助。

更:古人计时的一种单位。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夜约戌时入更,也就是晚上七点开始为一更,亥时(21点至23点)为二更,半夜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五更,天将明。

点:古人计时的一种单位。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每点约合现在的二十四分钟。

刻:计时单位,古今计时单位都有“刻”,只是每一刻的长短略有不同。古人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每约十四分钟多一点,今天用钟表计时,一小时分为四刻,每刻十五分钟,每昼夜九十六刻。

二十四节气:古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配合农时以较准确地反映四季、土气、降雨、物候的变化,在“四时”“十二月”的基础上,把周岁365 。25日平分为二十四节,以标示季节、气候。

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顺序是:

二月 立春 雨水

三月 惊蛰 春分

四月 清明 谷雨

五月 立夏 小满

六月 芒种 夏至

七月 小暑 大暑

八月 立秋 处暑

九月 白露 秋分

十月 寒露 霜降

十一月 立冬 小雪

十二月 大雪 冬至

一月 小寒 大寒

为帮助记忆,人们编出《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电子书)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在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三春:古人称阴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三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至后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为“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九九:是夏九九和冬九九的统称。我国古代将夏至后的八十一天及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各分为九个段落,每人段落九天,分别称“夏九九”和“冬九九”,而“九九”又特指“九九”中最末的一个九天。

黄历:亦称“皇历”,旧时朝廷颁发的历书。除记载农时节气外,还有几龙治水、几人分丙、十二生肖图、六十年甲子、男女九宫生属表等以及“宜忌”之类迷信的内容。过去常为占卜算命者用来推断人的命运和日期的吉凶。

农历: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由于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中使用,因此称为农历。又名夏历、旧历,民间又称阴历。

沙漏:亦称“沙壶”、“沙钟”。即沙时计,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略如壶漏,而以沙代水,根据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一般用于天寒易冻的北方,代替壶漏。

闰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须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大明历:亦称“甲子元历”。南北朝一部先进的历法。祖冲之创制。成历于公元462年。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428日,是南宋统天历(公元1199年)以前最理想的一个数据。在制历时考虑岁差,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二次大改革。

六历:也称“古六历”。黄帝、颛顼、夏、殷、鲁六种历的合称。为我国最早的历法。

八、日用器物

【要点点击】

如要生活就必须有日用器物,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提高,日用器物也随之发展而日益更新。有的沿用下来,有的在不断更新、日趋完善,有的名存实亡,有的实存而名改。可谓变化万千,要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就必须解读古代的日用器物,还古代人们生活的原貌,看他们的生活变迁。

1。有些日用器物的实用价值、功能、名称等沿用至今,如:壶、茶炉、不求人、几、杯、茶壶、纸、砚、毛笔、灯笼、澡盆、眼镜等。

2。有些日用器物实用价值、功能与今天的一样,但名称却变了,如:今天的“地毯”在古代叫“地衣”;今天的“香皂”在古代叫“胰子”等等。

3。有些日用器物在今天虽有其名,但内涵却有了变化。如:“床”,在古代是坐卧的器具;“榻”在古代是坐卧的器具;“桌”,最初是置于席上和床上,这个功能在现在的北方还保留着;“匕”是食器,犹如今天的“汤匙”;“盂”在古代是盛饭、水、酒的器皿;“豆”是食器,而在今天是吃的食品;而“洗”在今天是个动词,而在古代是供人洗用的器皿。

由以上三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有一部分日用器物的“名”和“实”都沿用下来,有的“名”同而“实”有了变化;有的却面目全非,需我们重新去认识了解它们。了解这一部分知识对于帮助我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是很有必要的。

【示例平台】

1。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遂自荐》)

九鼎:夏禹铸的九个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国宝。是贵重的宝器。

大吕:周庙里的大钟。是贵重宝器。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

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3。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廉颇蔺相如列传》)

缶:盛酒浆的瓦器。

4。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赤壁之战》)

鲁缟:山东出产的一种未经染色的绢。

5。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案:几案,形的桌子。

6。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披袄:穿在外面的上衣,大多是夹的或棉的。

7。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石钟山记》)

桴:鼓槌。

【相关链接】

鼎:古代的炊器和礼器。殷周时,鼎以青铜铸造,祭祀时作为炊器及盛放肉的用具,是祭祀的重要礼器。在先秦,夏铸九鼎,以之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彝:商、周时期盛酒器多以青铜铸成,统称为“彝”。往往铸为鸟兽之形,用作宗庙祭祀的礼器。

勺:古代的一种酒器。用来从盛酒器中取酒,注入饮酒器或温酒器中,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敦:古代盛黍、稷、稻、梁的器具,青铜制,形状多样。基本特征为圆腹,二环耳,三短足,有盖。

觚:古代的一种饮酒器,青铜制,形状类似嗽叭,细长身,大侈口。

角:古代的一种饮酒器,青铜制。其形似爵,比爵大,圆腹,三足,两端都是尾。有的有盖。盛行于商、周。宴会时地位低者所用。

釜:古代的一种炊器,青铜制。后多以铁制,即现代的“锅”。

铛:①古代的一种温酒器,青铜制。圆形,三足。②有耳有足的釜。

缶:古代盛水或酒的一种器皿。其形小口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颇似后世的坛。多为陶制,也有青铜制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

豆:古代的一种食器。形如今天的高足盘,圈足,多有盖。盛行于商、周两代,多用于祭祀及宴享。最初用来盛黍、稷,后也用来盛肉食。

俎:古代祭祀时载放牲体的礼器。方形,四足。青铜制,也有木制漆饰的,与礼器“豆”合称“俎豆”。

盂:古代盛饭或水、酒等的一种器具。深腹,圈足,侈口,两侧有附耳。多用青铜制作。

盘:古写作“槃”。古代盛水的器具,青铜制,流行于商至战国。

洗:古代一种舆洗用的器皿。青铜制,相当于现在的脸盆。

箸:又称“筋”,俗称“筷子”,一般以竹木制,也有用象牙、犀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