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 会(39)
非终极性(41)
过程与事件(43)
独处与联合(45)
回 报(47)
圣洁性(49)
第四章……………………………………………………5…1意义的向度(51)
做人的本质(57)
存在与意义(67)
存在与生存(68)
“人是谁”有什么意义(73)
意义寻找人(74)
奥秘背后的意义(76)
超验的意义(78)
…… 21
人 是 谁3
第五章……………………………………………………8…2操纵与欣赏(82)
否认超然性(85)
存在与利弊(86)
对不可言说者的意识(89)
临 在(91)
悲 悯(92)
第六章……………………………………………………9…6如何生存(96)
存在就是服从(9)
连续性(10)
做人的摇摆性(102)
在尘世受到挑战(106)
被要求(108)
蒙 恩(10)
体验到被要求(12)
我被命令——故我在(13)
窘 迫(14)
赞 美(17)
…… 22
人 是 谁1
原出版者前言
世界上一个最有影响的神学家碰到了我们时代的一个关键的哲学和神学问题:人的本性及作用。在这部以1963年5月在斯坦福大学雷蒙德。 弗雷德的讲座上的演说为基础的著作中,赫舍尔博士探究了做人的逻辑:做人意味着什么?根据什么来证明人类有资格成为人?
用作者的话来说:“我们从来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因我们对人的无知而感到吃惊和好奇,感到愕然和难堪。 我们知道人制造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或者可以指望他是什么。 我们的全部文明建立在对人的误解上,这难道不可思议吗?人的悲剧是由于他是一个忘记了‘人是谁’这个问题的存在,这难道不可思议吗?
忽视了对他自身进行确认,忽视了什么是人的真实的存在,使人采取了虚假的身分,假装就是他所不能成为的,或者不承认他的存在的根基中的事物;对人的无知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错误的知识。“
莱蒙德。 弗雷德。 威斯特纪念讲座
…… 23
2人 是 谁
前 言
此书是根据1963年5月在斯坦福大学雷蒙德。 弗雷德。 威斯特纪念讲座①上所作的演说加以补充写成的。有关人的问题的许多重要方面,这部书还没有加以讨论。 其它问题也仅仅是粗略地加以论述。 但它可以作为我们从事已久的较全面的研究的一个绪论。A。J。赫舍尔1965年10月
①雷蒙德。 弗雷德。 威斯特纪念讲座是塞特尔的弗雷德。 威斯特夫妇为纪念他们的儿子于1910年设定的关于永生、人类行为和人类命运讲座。——译 注
…… 24
人 是 谁1
第一章
从人出发来思考人
提出一个问题(question)是一种理智的活动;而面对一个难题(problem)则是涉及整个人身的一种处境。 一个问题是渴求知识的产物;而一个难题则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恼的状态。 一个问题寻求的是答案,一个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没有哪一个真正的难题是从纯粹的寻根究底中产生的。难题是处境的产物。 它是在处境艰难、理智困窘的时刻产生的,是在经历到不安、矛盾、冲突时产生的。要理解难题的意义,要领会它的迫切性,我们就应该在我们的反思中牢记难题得以产生的充满压力和紧张的处境,牢记充满创世与降生的痛苦,牢记动机、困惑的表情、形形色色对困惑的体验以及面对困惑并全身心地对付它的必要性。为了阐明、研究并交流难题,我们必须用语言来表达它,因为如果不把瞬间的惊异(themomentsofwondering)
①通过
①人在处于困窘的时刻便感到惊讶、骇怪。 用语言表述人的难题,就是将惊讶的时刻付诸语言形式。 根据作者的观点,人的生存由无数特殊的瞬间构成(而不是平铺直叙的过程)
,如“洞察的瞬间”等。 ——译 注
…… 25
2人 是 谁
逻辑的术语表达出来,就不可能对在这些瞬间中所思考的问题的超越主观的有效性(transubjectivevalidity)加以检验,也不可能有主体间的交流(intersubjectivecomunica-tion)。
然而,这种言语化(verbalization)的过程,是把难题从其得以产生的处境中抽取出来。 因此,语言所表述的问题绝不等于我们实际面临的难题。 在把处境加以概念化(concepItua-lization)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把这些瞬间的惊异加以歪曲甚至遗漏的危险。 思辨常常会成为对糟糕的通讯线路传递过来的声音作远距离分析。我们在阐述和讨论问题的同时,却忘记和离开了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的经验或洞察。当代很多哲学之所以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概念化过程远远离开了那导致哲学得以产生的处境,以致他们的结论同最初的难题似乎毫无关系。 归根到底,哲学是为人创造出来的,而人却不是为哲学创造出来的。一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知道得太少而极欲知道得更多;一个难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知道得太多,而各种知识却相互矛盾冲突。 问题是好奇心的产物,难题则反映了知识的困境。对人的人性(humanity)加以思考的动力来自良心,也来自理智上的好奇。 它被焦虑所推动,而不仅仅是渴望增加一些关于哺乳类动物中之一员的知识。我们关心人的难题,因为他是一个被矛盾和困惑折磨的存在,因为他不完全是他周围环境的一部分。 一匹好马只要得到适当照料,它就会作为马厩的一部分而活着,就不会为难题所困扰。人则截然相反,他本来就是并且总是一个难题。
…… 26
人 是 谁3
成为人就是成为一个难题,这个难题表现在苦恼,表现在人的精神痛苦中。 人性应当是什么样子,人的本性应该怎样发挥作用,对此,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个模糊的观念、形象或梦想。 人的难题产生于我们意识到了存在与期望之间的冲突或矛盾,即人是什么与人应当是什么之间的冲突或矛盾。 正是在苦恼中,人对自己成了一个难题。 长期被他忽视的东西突然涌现在痛苦的意识中。在我们的反思中,我们要考虑,人对他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同时也要考虑人对其同伴意味着什么。 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人的动物性。 在我们试图搞清人的人性是什么意。。思时,我们便产生了困惑。我们的目的不是把一个词当作语义学问题来分析,我们的目的是研究现实或处境。 做人不只是与头脑中的概念有关的一个术语,而是人这一特殊存在方式的一种处境,一系列条件、感觉能力或必要前提。只要我们从人出发来思考人,即更人性一些(。。 。 。 。 morehu-mano)
,避免使用在低等生命的研究中产生的范畴,我们就能充分认识人。 例如,人类的生存竞争就不同于动物的生存竞争。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亚瑟。 凯斯男爵(sir。
Arthurkei-th)在1931年对他的阿伯丁①的学生说:“通过剪修,大自然使她的人类这一果园欣欣向荣。 战争就是她的修剪镰刀。”
②
按照一位德国将军的说法,“战争是生物头等重要的必需品,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经常性因素。 ……然而它不仅是生物
①阿伯丁:英国一城市。 ——译 注②《纽约时报》,1955年1月8日讣告栏。 ——原注
…… 27
4人 是 谁
规律,而且是道德义务,并且确实是文明不可缺少的因素“。
①
特雷奇克(Treitchke)
②说:“上帝让战争总是作为人类的烈性药品而发生。”
③
我们关心的是人的整个存在(existence)
④,而不仅仅是或者主要是它的某些方面。 大量的科学活动致力于探索人类生活的不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