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河南人惹谁了 作者:马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拇秤攀坪芸旆⒄蛊鹄础U庑┑厍姆⒄雇荒芘懦ê幽显谀诘男值苁∈械母髦种С帧�

目前一些人对河南这样经济起步较慢、相对落后的地区的丑化与歧视,还大体局限于街头巷尾的民间层次,但笔者在沿海某省采访时曾听到一位相当级别的官员竟洋洋得意地说:“本省人又精明又肯干,不像北京人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更不像某省人(西北某省,所幸不是河南)是又笨又懒,一块咸菜吃半年。”我对这样一位发达地区领导的言语表示极大的震惊,沿海地区的确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这也是多种因素的作用,并且这样的成果也是与自身和国内其他落后地区相比来说,如果和美国、日本,甚至新加坡、韩国比较,这个省的人均国民产值恐怕是难以启齿的。

令人震惊的不仅仅是盲目的自傲,而是他所表现出的对于落后地区的冷漠与歧视态度,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丑化。先富起来的地方要首先搞清楚自己是如何富起来的,在加快发展自己的同时应该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支援欠发达地区,动物尚且知道反哺,不少企业尚且知道回报社会,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为什么就因为别的地区发展没自己快而去丑化和歧视别人呢?

在体育竞技场上,我们常看到的是胜利者的自豪与欢喜,失败者的坚毅、沮丧或者无奈,很少见到有冠军对于亚军,或者是最后一名的运动员表现出趾高气扬,这也是一种体育道德,人们为什么不能把这种道德广泛地涵盖于今日的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呢?

中国古代讲君子厚德载物。一个人如果没有恢宏的气度,就一定难以承担重任。因为承担大业需要调动许多人的力量,许多方面的力量,一个器小易盈的人是绝对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同样的道理,一个城市,一个集体,一个群体如果没有这种气度,也绝对不能想像会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业。如果一群人连自己的同胞都不能以兄弟之谊平等看待,那肯定不会是成熟的、有前途的人群。

从“五十步笑百步”和“百步笑五十步”的现象可以看出,河南遭受丑化与歧视的内层原因就是河南与他们距离(传统文化、经济方面)近,丑化与歧视者认为,河南人缺点毛病比他们多,经济发展比他们落后。

以“丑陋的河南人”来否定国人,自外于国人——丑化与歧视河南人的深层原因。

中国处于大变革的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信仰都在发生着变化,旧有的观念与信仰在种种冲击下已经破碎,而新的价值观并未被完全建立起来,甚至出现种种不健康的东西,他们只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也知道“再也不能那样过”,而何去何从却是一片茫然,即使得到的所谓西方观念也只是一些只言片语的表象式的东西,却如获至宝,以此为本,与中国传统的东西做着毫无理性的对比。于是他们只能不停地全盘地否定自己,否定过去,对于老祖宗的东西一古脑儿地弃若敝履。

记得上个世纪中期,台湾作家拍杨所写的《丑陋的中国人》曾在不少人中引起很大反响,该文将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个“大酱缸”,从各个方面论中国人的诸如“虚伪”、“自私”等劣根性之所在。当时的舆论曾将该文与鲁迅先生对中国国民性作过比较,普遍认为,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剖析一针见血,但即使对于像阿Q这样的人他仍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胞心态,他对国人仍旧是抱有满腔希望的。而柏杨先生的文章对一些具体的事例论述应该说也是持之有据,但有冷漠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之嫌。

也就是从《丑陋的中国人》流传之始,社会上不少人开始对中国人的品性发生怀疑,“丑陋的中国人”、“劣根性”被无限制地在口语或文章中使用,见到有人随地吐痰,就会不屑地说:“看中国人的劣根性”,谈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的事情,就会很时髦地发出感慨:“真是丑陋的中国人啊!”同时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得要领地钦慕之至,有的人希望恨不得将自己的皮肤换成白色,恨不得将自己置于外国人的统治之下,一句“要是中国经历100年的殖民地统治,早就富裕了”便充分显示出当时某些人的心态。

没想到时过境迁,到了近年这些人的身上又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其一是随着国门的洞开,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西方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进入中国,这些人已自觉不自觉受到较深的影响,崇尚西方已成为流行时尚。但与此同时,这些人也会觉得一个中国人动辄就骂中国人,于人于己都有失厚道,于是终于发现了一个替代物——河南人。

河南人确实有替代中国人的“资格”,河南人与中国人的密切关系本章已有论述,悠久而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便诞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强烈的传统文化氛围塑造出的河南人就是中国人的典型,中国人有的优点他们有,中国人有的缺点他们也有。于是那些将中国文化与品性说得一无是处的人便可以通过对河南人的批判、丑化和歧视来发泄对传统中国人的愤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在骂中国人的时候很难自外于中国人——无法改变自己的血统和移换皮肤,而骂河南人的时候便可以悠哉游哉地置身于河南人之外,“享受”着肆意丑化与歧视的“快感”。

一些人说河南人造假、拐骗、无赖、奸滑、土气,就可以向世人显示出自己是多么的诚信、高贵和洋气,丑化和歧视河南的落后就可显示出自己无论是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以及价值观念是何等的先进和时尚,大有君临天下,傲视苍生之势。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河南人的段子、对河南人的品性表示极大愤慨,可以使听者,也使他自我心灵出现幻觉:我是个上等人,有别于河南人、中国人的上等人。这就是一些人丑化与歧视河南人深层的原因。

第四章 站在丑化与歧视的背后——为什么丑化河南人

 三、歧视者的心理素描

所有对弱者的丑化,都是为了借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显示优越,显示高贵。尽管一个人在歧视、嘲笑别人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动机,但在潜意识中这种欲望一定是存在的。

这是人类天性中丑陋的一面在作祟。这种天性是人类在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是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但却不是天性中高尚的部分,而是原始和野蛮的部分,低劣的部分。

还是先让我们看看吧。在猴群中是没有平等的观念的。猴王对于它的任何一个子民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猴后则常常剥夺其他雌猴与猴王的交配权,发现其他母猴试图引诱或响应猴王,便死命地殴打,甚至弄瞎眼睛。猴王总要作出各种显示自己优越地位的举动,而其他猴子则必须表示臣服。

人,有时真的像猴子。当一个城里人欺侮一个乡下的农民时,当一个小贩恣意呵斥一个收废品的民工时,当一个商人在眉飞色舞地讲一个关于河南人的“段子”时,他其实都在向所有的人宣示:我比他优越。人在没有受到高尚情操感染的前提下,总是很容易表现出动物本能的一面。毕竟,几千万年遗传下来的基因,是很强大的。但人之所以是人,正是因为他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将精神升华到崇高的境界。

当然,世界如此之大,人与人的差别如此之大,歧视河南人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还是让我们分别来看一看吧。

“一览众山小?”——某些大城市居民的心态

每一个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域歧视。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小城市的人,我们在县城里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对农村同胞深深的歧视了。在每一个省会城市和较发达的城市都能够感觉到对其他相对落后的地方的歧视。东部沿海地区不大看得起内陆地区的人,而最大、最发达的城市的居民则看不起所有的外地人,这是地域歧视的规律。尽管这种歧视有时表现得十分显著,有时比较含蓄。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人,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成为地域歧视最严重的地方,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先看看北京吧。北京的段子文化特别发达,关于河南人的段子多数来自北京。常常有一些北京人问河南人:“你们那里是不是很穷啊?”被问的往往是刚刚走进大学的学生,当地穷不穷其实跟这些宰宰学子并没有多大关系,他自己也不知道河南是不是很穷。其实问你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