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黄河!你可曾听见在你的身旁响彻了胜利的凯歌?你可曾看见祖国的铁军在敌人后方布成了地网天罗?他们把守着黄河两岸,不让敌人渡过!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在滚滚的黄河!”
“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替法西斯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PS:这一章清唱思考再三,还是觉得将《黄河大合唱》的词句原样搬过来比较好。否则,韵味总不够。因此而生的体味也不真实。就是占的字数有点多,大家见谅哈……
第一百八十三章 运输线路
在这三个乐章过去后,《黄河大合唱》这部杰作才逐步步入巅峰妙境,其随后的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在此时日本人肆虐的中国,都已经变成流行的抗日歌曲了。
余生最熟悉的《河边对口曲》和《保卫黄河》,在后世学校的音乐课上就会唱。《河边对口曲》,是整部作品中,奠定作品风味的一部。由小人物的视角展开,化用地方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虽然内容上,其他几个乐章略有重叠,但是对于整部作品却如同孜然对于羊肉一般重要。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在何地?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这段音乐,略显诙谐,词句押韵。余生在后台众人目光不及的地方,看到有几个好莱坞的女星在听到这略显诙谐的音乐后,莞尔一笑。这一段,原本就是用来在人精神紧绷之时,加以舒缓调剂的。
《河边对口曲》之后,便是凄厉欲绝的《黄河怨》,悲愤的情绪在此达到巅峰,然后便是毅然决然的反击《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这段音乐在后世的应有极广,不但各种歌咏比赛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各种有关这个时代的纪录片中也经常出现。或者说,只要后世拍抗日战争或者爱国教育的纪录片,这首《保卫黄河》都跑不了要做背景音乐。只要当年学校包场看电影的时候不开溜,基本上都会对这首曲子的耳熟能详。
并且,这段曲子的节奏极快。如同战场上掠过的奔马。最后的几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虽然像是口号,但是大巧不工,如同怒吼!
于是,这部合唱的最终章《怒吼吧,黄河》,便顺理成章的被引出!
“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啊!
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铁蹄下的民众,苦痛受不了!
受不了……”
“但是,新中国已经破晓;四万万五千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你听。你听,你听: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扬子江上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
啊!黄河!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合唱在怒吼中结束。《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美国人的地盘上的演出,也算是圆满成功。余生的慈善晚会就此落幕,台下的好莱坞众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并全体起立。
不得不承认,虽然这场晚会的主题是单调了一些,但是,艺术水平那是相当的高。且不说好莱坞那些素养极深的导演、编剧、音乐和美工,就是不以文化素养取胜的明星们,也能显而易见的体察到作品之中蕴含的力量。
在众人盛大的欢呼和掌声中,全体演员上台谢幕。而余生和青小艺站在对前面。平常毫不失态的余生,此时也有些许激动与不能自已。
“谢谢,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应邀前来参加晚会,也谢谢大家的捐赠。截至晚会结束,中国抗日的人们共收到九百二十三万七千八百美元!我会自己掏钱,凑齐一千万,然后将这笔钱全部换成抗击日本人所需的物资,运回国内!欢迎大家监督!”
余生将收到的钱数一公布,观众席上,便是一阵倒抽凉气的惊呼!这一笔巨款,都能在好莱坞买两个不错的电影公司了!随即,掌声更加热烈起来,人心所向,还是愿见善念。
而好莱坞众明星的聚会,自然会吸引大量的记者和新闻媒体。在这个时代,美国的各种媒体,力量远比中国的新闻媒体大得多。余生和梅耶等人,为了不得罪这些掌握一定话语权的媒体们,也给了他们一部分请柬。
虽然这群人的捐款不多,但是手中的镁光灯,和笔记本却几乎将这场慈善晚会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到了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几乎所有的报纸和广播都把头条留给了余生的这场慈善晚会。虽然报道的重点有所不同,有的报纸头条是《余生筹得千万美元,即将购买物资送回中国》,有的则是《黄河大合唱,震惊美利坚》,更有甚者,居然对小细犬下手《灵犬莱西和余生家的中国格力犬不得不说的故事》……
当然,无论是用什么标题,报道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余生的慈善晚会。虽然美国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对许多军用物资,包括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了军事管制。但是,好在余生用各种方式绕开了这些管制。
即便有些药品什么的,也在禁运范围之内,但是,此时的美国和中国也算是盟友。而且,余生的订单真的很大,许多企业主是不愿意放弃的。联合施压之下。老美也只能半推半就。
毕竟,美国实际上是由各大财团控制的。这些财团想要挣钱,谁也拦不住。余生的订单中,不但有大批量的玉米,救治伤员所需的药品,甚至还包括大批量一九四三年刚刚能批量生产的青霉素。
青霉素这种药物,自一九四零年初步提炼成功后,人们便发现了青霉素对于控制伤口感染的巨大疗效。对于各种炎症,青霉素对于没有抗药性的人简直就是灵丹妙药。而且,在青霉素的研发上。美国和其盟国远远超过德国人和日本人的研发速度。
并且,在一九四三年,当美国人发现了青霉素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方法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了一九四四年,其产量已经可以满足美国军队以及其盟友的需求。所以,到了战争末期,美日之间的战局迅速逆转。
如果在战场上,日本人精英身受重伤。因为炎症的折磨,往往不是因为并发症而死。就是变为残疾。战损率极高。但是,对于美国军人而言,只要不是截肢等重大残疾,又或者受伤太重。几颗青霉素。就可以将一个受伤的军人,从炎症的阴影下解救出来。从而保留下大量的人才,和有战场经验的士兵。
这些人的战斗力,在经历过伤痛。甚至死亡考验后,变得可怕无比。所以,在战争进入一九四四年之后。青霉素的发明,已经能让美国人横扫日本人了。
当然,在此时的中国,青霉素还是个稀罕东西。无论是重庆的老蒋,还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缺医少药都是常态。老蒋还好一些,他的夫人和美国人的关系很是不错,所以,总会弄来一些青霉素。然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就不是那么理想了,有时候,一些经验丰富的战士,为了一些在后世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伤,而变成残疾,甚至被炎症折磨而死的,不在少数。
这一批药品送过去,不知道有多少战士会因此得救,再上战场。而且,从长时间来看,这批药品完全可以让中日双方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