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列为祭祀供品中的“五果”。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如安邑的大枣,燕、秦的栗子、真定的梨,岭南的荔枝,蜀、汉、江陵的蜜橘,都像现在全国各地的著名果品产区一样。许多人都靠种植果树而致富,《史记》上也说了:“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感觉那时候的千户侯地位真不咋地,随便种上大片韭菜或是种上千棵果树,就过上侯爷的日子了……)
六、说说茉量最感兴趣的饮料;这一时期的饮料除了白开水以外,主要就是浆、乳、酒、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饮料之一就是浆,《史记》上也说了:“浆千甔……此亦比千乘之家。”(史记上倒是记了不少发家致富的法子!)既然有人是靠卖浆而发家致富,可见社会需要量很大,才有人进行专业性经营。‘浆’是用米汁制成带酸性的饮料。此外还有添加各种原料的浆:柘浆就是以甘蔗汁为饮料,可以“析朝酲”,也就是在饮酒之后喝,用来解酒,在那时已成为一种饮食习惯。另外,还有添加酸梅汁之类的浆、掺有花椒之类原料的带辣味的浆和添加桂花带有香味的米浆。七、烹调方法;到了周代,“公输班作石岂”——石磨出现了,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据《周礼》记载:“牛夜鸣则臭;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臊;鸟苎色而沙鸣,狸(腐臭);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意思是说这种外在表现的动物的肉是不能吃的。那么,大周朝的人认为什么样的畜禽适宜宰割入食呢?《礼记》上记载:“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鬃,豚曰循肥,羊曰rou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由此可见,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礼记》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看来那时候的权贵还不如现在的老百姓,只要有钱,想吃什么吃什么。)
周代的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其中,炸、炒是周代青铜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后所出现的崭新烹饪方法。釜主要用于煮谷物或蔬菜,鼎则用于煮肉,因为鼎在周代,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已成为一种礼器,是各级贵族的专用,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广大平民则不能使用铜鼎。鬲,一般用来煮粥,它产生于殷代,成发达于周中期,衰落于周末,绝迹于汉代。贵族盛馔用鼎,常饪则用鬲。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liao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虽然内容在不断更新,但名称却历代相沿,说明周代〃八珍〃在我国饮食史上占有不可抹灭的地位。春秋战国时代的普通居民,一般以吃卤制品为主,即将大块大块的肉直接放入到水中,加上卤料煮熟,然后在其质地比较硬的时候将其捞出,放凉,最后切成片吃。孔子他老人家就说了:“肉不方正则不食。”他的意思是,如果肉切得既不方也不正,这是不符合礼制的,他不能食用。这种煮肉的汤,春秋战国居民通常是不喝的,都认为那是一种料汤。这种汤料也不会扔掉,找一个罐子将其盛好,以备下一次再用(我们现代还保持着老汤卤肉的习惯)。这个时期居民食肉的另外一种最常见的方法是炖肉。是将肉放在水里煮,多数是放入凉水,但只放少许的调料,肉熟的标准和卤肉不同,这种肉要煮得要烂一些,煮好连汤带肉一块服用。第三种制作肉类的方法是炙肉,即将肉切成方正、大小相同的块,再将其串在一起,然后放在火上烤,这就是我们现今所谓的烤肉。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数百年来一直就是强国吞并小国的历史,各个诸侯的互相吞并,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在北方,古齐鲁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其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在南方,楚人称雄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在中原文化上影响最为广阔深远,中原没有任何一国的文化比楚人更多姿多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楚人吞并了几十个国家和部族,透过通婚把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楚国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接联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不过此时期在各个诸侯眼中,秦国不在中原,属于蛮荒之地。关于吃喝的问题就说到这里,茉量今晚不想写剧情,纵容自己码点轻松的内容。
西王母、二十八星宿的那些花边新闻先说说西王母的传说,茉量这不是在凑字数;青鸟族公主和西王母当年的一段孽缘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到以后会说明的。据说西王母的小名叫瑶琼(注!是‘瑶琼’,不是琼瑶阿姨的‘琼瑶’),居住在昆仑之丘、瑶池之滨;她是天上极阴之气凝聚成的灵神,并不是《宝莲灯》里面描述的那个有更年期症状的玉皇大帝的老婆。最早有关于西王母外表描述的是上古奇书《山海经》,上面写道:‘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三只青鸟为伴。也就是说她长得像人形,但是长有豹子样的尾巴和老虎那样尖利的牙齿,常发出尖利的啸声,而且披散的头发上还装饰着玉饰。这样的描述有没有依据,茉量是不敢乱说一气的,后来有文人说《山海经》描述的这种怪物不是西王母本尊,而是西王母的守护神兽,因为一般人哪能上得到昆仑玉珠峰,得以见到西王母真容?这种解释茉量是喜欢的,不然后来周穆王西征扩疆时,得以到昆仑与西王母相会,结下一段仙凡奇缘;要是西王母真是半人半兽的形状,周穆王怎么可能对她一见钟情?
周穆王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他有八匹举世闻名的好马,据说能日行万里;分别是‘赤骥、愈辉、盗丽、白义、山子、绿耳、骅骝和渠黄’,青鸟公主骑的小白马就是愈辉的后代:愈辉在太阳下疾驰的时候,遍身的白毛能泛出一道银光。姬满应该是早就听说过西王母的美名了吧,不然他怎会提前准备好礼物——白色的圭、黑色的璧,据说还有绸缎什么的;说实话昆仑美玉冠绝天下,西王母未必稀罕周穆王拿来的这点东西,但是她还是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西王母在昆仑玉珠峰的瑶池上设下酒宴,并和周穆王一起畅饮;酒果然是一种考验定力的东西!据说(据说!),西王母对姬满唱了一支情歌:“天上飘着悠悠白云,道路啊漫长得无穷无尽。无数的高山大河把我们阻隔,从此一别将难通音信。如果以后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