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难怪这会引起素朴意识的抗议。事实上,真正的关系是这样的:我们直接认识的事物并不只是就我们来说是现象,而。。
且即就其本身而言,也只是现象。而且这些有限事物自己特。。
有的命运、它们存在的根据不是在它们自己本身内,而是在一个普遍神圣的理念里。这种对于事物的看法,同样也是唯心论,但有别于批判哲学那种的主观唯心论,而应称为绝对。。
唯心论。这种绝对唯心论虽说超出了通常现实的意识,但就。。。
其内容实质而论,它不仅只是哲学上的特有财产,而且又构成一切宗教意识的基础,因为宗教也相信我们所看见的当前世界,一切存在的总体,都是出于上帝的创造,受上帝的统治。
46C但单说有理性的对象存在,尚不能令我们满足。求知欲使我们不能不要求去认识这自我同一性或空洞的物自体。所。。。
谓认识不是别的,即是知道一个对象的特定的内容。但特定。。。。
的内容包含多样性的东西结合在它自身内,而且这种结合是。。
建筑在与许多别的对象的联系上的。如今要想规定那无限之
…… 165
431第一部 逻辑学
物或物自体的性质,则理性除了应用它的范畴外,就会没有。。。。。
别的认识工具了。但如果设法应用范畴去把握无限,则理性便成为飞扬的或超越的了。。。
〔说明〕说到这里,就进到康德理性批判的第二方面了,。。。。
这一方面就其本身而论,较之前一部分,尤为重要。批判哲学的第一部分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观点,即认所有范畴都以自我意识的统一性为本源,因此通过这些范畴所得到的知识,事实上不包含任何客观性,即在前面(40和41)所归给范C畴的客观性,也只是主观的了。所以,如单就这点看来,则康德的批判只是一种粗浅的主观唯心论。它并未深入到范畴。。。。。
的内容,只是列举一些主观性的抽象形式,而且甚至片面地。。
停留在主观方面,认主观性为最后的绝对肯定的规定。但到了批判哲学的第二部分,康德考察他所谓范畴的应用,即理性应用范畴以求得到关于对象的知识时,他至少曾略略提到范畴的内容。或至少他曾给了一个可以讨论范畴的内容的机会。我们有特殊兴趣去看康德讨论范畴如何应用于无条件的。。。。。。。。。
对象,亦即如何批判形而上学。对于他进行的方法,我们在。。
这里将略加叙述和批判。
47C(a)
康德所考察的第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就是灵魂〔参看。。。。。。。。。
上面(34)
〕。他指出,在我的意识里,我总是发现:(1)我C是一个能规定的主体;(2)我是单一的东西或抽象地简单的。。。。。。。
东西;(3)在我的一切杂多的意识经验中,我意识着就是同。
一的、一而不二的;(4)我是能思维的,我是与一切外在于。。。。。。。。。
…… 166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531
我的事物有区别的。。。。。。。。。
康德很正确地指出,旧形而上学在于将上面这些经验的。。。
规定,用思维规定或相应的范畴去代替,于是产生了下面四。。。。。。。。
个新的命题:(1)灵魂是一实体;(2)灵魂是一简单的实体;。。。。。。
(3)灵魂在它不同时间的特定存在里,数目上是同一的;。。。。。。。
(4)灵魂和空间有关系。。。
由前面经验的说法过渡到后面这些形而上学的说法,其缺点显而易见,即是将两种不同范围的规定,将经验中的规定和逻辑上的范畴,弄得互相混淆了,这就陷于一种背理的。。。
论证(推到思想的。。Para-logismus)。康德认为由经验的规定。。
范畴,用思维范畴以代替经验的规定,我们是没有权利那样做的。
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批判所表明的只不过是重述上面39所说的休谟的观点,即认为思维的范畴总是具有普遍性C与必然性的,是不能在感觉之内遇见的,并认为经验的事实,无论就内容或形式而言,都是与思想的范畴不同的。
〔说明〕如果把经验的事实认作构成思想之所以为思想的证件,那末无疑地就必须能在知觉中去准确地指出思想的本源。——为了说明灵魂不能认作是实体,有单纯性,自我同一性,且与物质世界接触仍能保持其独立性起见,康德于批判形而上学的心理学时,特别指出我们在经验中所意识着的。。
灵魂的各种规定与思维的活动所产生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
但根据上面的陈述,康德认为一切知识,甚至一切经验,都。。。。
是经过思想的知觉所构成。换言之,他将原来属于知觉的规。。
定,转变成思维的范畴。。。
…… 167
631第一部 逻辑学
康德的批判有一很好的后果值得注意,即是他把对于精。
神的哲学研究从灵魂是实物,从思想的范畴,因而从关于灵。
魂的单纯性、复合性、物质性等问题里解放出来。这种种形。。。。。。。。。
式之所以不能容许,甚至一般人的常识也都知道,真的看法。。。。
不是因为这些形式不是思想,而是因为这种思想的本身并不包含真理。
如果思想与现象彼此不完全相符合,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自由选择,究竟是两者中的哪一个有了缺陷。在康德的唯心哲学里,就涉及理性的世界而论,他把这种缺陷归之于思想。
他说思想有了缺点不能符合现象,因为思想〔的范畴〕不适合于把握知觉或把握限于知觉范围的意识,而且在知觉里也寻不着思想的痕迹。但对于思想内容的本身,他却并没有提到。
附释:背理的论证一般说来是一种谬误的推理,细究起。。。。。
来,其错误在于将两个前提中同一的名词加以不同的意义的应用。据康德的看法,旧形而上学家的理性心理学所采取的方法,就是基于这种背理的论证,因为他们把仅仅具有经验规定的灵魂认作灵魂的本质。无疑地康德是很对的,他说简。
单性、不变性等谓词是不能应用在灵魂上面的。但所以如此。。。。。
的道理,却不是象康德所提示的,理性超出了特定的范围那个理由所能解释。真正的原因,乃在于这些抽象的知性范畴本身太拙劣,不能表达灵魂的性质,而灵魂的内容远较那只是简单性、不变性等等所指谓的更为丰富。
所以,譬如说,一方面自须承认灵魂是简单的自我同一性,但同时另一方面也可说灵魂是能动的,自己区别自己的。凡属“只是”的,或
…… 168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731
抽象地简单的,可以说即是死的东西。康德在攻击旧形而上学时,把这些抽象的谓词从灵魂或精神中扫除净尽,可以看作一个大的成就。至于他所陈述的理由,却是错的。
48C(b)第二个无条件的对象就是世界(参看35)。理性在。。。。。C试图认识世界时,便陷于矛盾〔。。Antinomie二律背反〕。这就是说,对于同一对象持两个相反的命题,甚至必须认为这两。。。。
个相反的命题中的每一个命题都有同样的必然性。世界既有这种矛盾的规定,由此可见世界的内容不能是自在的实在,只。。
能是现象。康德所提出的解答认为这矛盾并不是对象自己本。。。。
身所固有,而仅是属于认识这对象的理性。
〔说明〕因此他便提出引起矛盾的是内容自身或范畴本身的说法。康德这种思想认为知性的范畴所引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乃是本质的,并且是必然的,这必须认为是近代哲学。。。。。。
界一个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一种进步。但康德的见解是如此的深远,而他的解答又是如此的琐碎;它只出于对世界事物的一种温情主义。他似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应具有矛盾的污点的,只好把矛盾归于思维着的理性,或心灵的本质。恐。。。。。
怕没有人能够否认现象界会呈现许多矛盾于观察的意识之。。。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