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第二阵营能否扫灭第一阵营?
答案是:同样很困难。一是宦官势力庞大,眼线遍布朝野;二是何太后反对何进这么做;三是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何进与何太后同父异母)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收受宦官贿赂,因此他们从中作梗,多方阻挠;四是何进本身优柔寡断,不是块干大事的料。
那么第三阵营是否有可能干掉第一或第二阵营,甚至将“内朝势'。 '力”一网打尽呢?
答案是:困难相当大,但并非全无机会,只要第一和第二阵营火拼,两败俱伤,第三阵营的机会就来了。
好了,现在我们基本清楚了当时的形势,那么我们就看看接下来事情是如何发展的。
袁绍提出:将宦官斩尽杀绝、一个不留。
何进大喜,便将这一计划报告给何太后,但太后执意不从,何进只好作罢。事后他又琢磨:要不然,只杀掉那些领头的,协从一律不问?
袁绍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提出:不如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何太后进行兵谏,迫使她交出宦官集团。
何进一看这主意不错,就下令召并州牧董卓领军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骑都尉鲍信回家乡募兵。一时间四方兵起,京师震动。
这下子宦官们害怕了,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一起跑去跟何进求情,何进恻隐之心大发,把他们放走了。
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可以说大获全胜,但这显然不是袁绍等人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乱世生存法则:一是自保,二是利益最大化。袁绍等人深谙此点。
于是袁绍冒何进之名,命令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宦官们走投无路,铤而走险,进宫将何进斩杀。
何进部将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张让等人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仓皇外逃。
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尽宦官亲党,后列兵于朱雀阙下,捕杀还没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命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两千余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
袁绍杀光宦官之后(注意,重点就在这里),又对大将军何进的党羽及家人大开杀戒。其中,何进的弟弟何苗是以勾结宦官谋害兄长的罪名被处决的。
至此,这场血腥的政治屠杀以“内朝势力”的完败、“外朝势力”的完胜而宣告落幕。
请大家记住这个人——袁绍。至于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如董卓专权、祸乱朝政、皇帝被废、汉帝国名存实亡等等,则属于另外一个故事。
当然,由此就说袁绍深谙谋略、政治之道,也是不现实的,这要看跟谁比。跟何进这样缺心眼儿的人比,当然很厉害,但跟曹操这样的政治精算师比起来,袁绍显然不够格。
大战前夕
时光再次回到当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来到黄河北岸的黎阳,并派出淳于琼、郭图、颜良三支部队跨河攻打驻扎于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在南岸建立滩头堡。
当时曹操无论兵力还是粮草都尚未备妥,因此一直要等到四月才能发兵救援死守不屈的白马。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在延津渡河北上,实则主力直扑白马。袁军虽然被攻了个冷不防,但将领颜良仍来得及作出反应,率大军主动出击。面对凶悍强大的敌人,曹操派出两位降将张辽跟关羽打头阵。
不可否认,他派降将去当炮灰,这多少显得不厚道,然而结果却大出各方意料之外:关羽匹马独身攻入袁军核心,一刀刺死颜良,袁家诸将完全不能抵挡,关羽割下颜良首级,回营复命。
以上就是《三国志》上有关“关羽斩颜良”的记载,不必靠小说家的修辞或渲染,单单一句“(关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关羽迅捷勇猛的形象已跃然于纸上。
每每读史到此,我都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千古之后,似乎仍能听到那震天的呐喊之声,见到那手起刀落一瞬间的光华,闻到那挥之不去的血腥——何其壮哉耶!
曹操随即表给关羽“汉寿亭侯”的爵位,使关羽成为自夏侯惇以降第二位封亭侯的曹营将领。
而袁绍,并没有像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得知颜良的死讯后痛哭流涕,非要杀了刘备报仇不可。当时袁绍势力庞大、兵多将广,死一两个大将压根儿不伤筋动骨,没什么大不了的。
至于刘备,当时应该仍在邺城休整。流散在四处的残众也逐渐往河北集结,这其中,除了糜家兄弟各自弃官跑来归附以外,最令刘备开心的莫过于赵云的归来。
此时赵云终于处理完兄长的丧事,听闻刘备身在邺城,特地前来效力。刘备二话不说,把赵云拉上床先睡几晚(叙旧而已,别想歪了),然后命他秘密招募人马,征得一支数百人的部队。
当时赵云还没有什么知名度,刘备也不给他任何编制内的头衔,只让他和这支秘密部队自称是刘左将军部曲。如此一来,这支部队便不在袁绍的军队编制之内,得以避过袁绍的耳目,不受其指挥。
却说关羽那风情万种的一刀,虽然暂时解了白马之围,但袁强曹弱的事实并未逆转。曹操无法支持那么长的战线,于是押着白马一带的居民向西南方的延津撤退。
袁绍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由骁将文丑带领一队骑兵进行第一波的追击。同时袁绍还将在大后方吃闲饭的刘备紧急招来,安排他紧跟在文丑之后进军。二人的军队合计约五千余骑,循着曹军撤退的轨迹掩杀而来。
然而曹操裹挟白马一带居民撤退并非仿效刘备爱惜百姓的美德,而是他耍的一个阴谋诡计。他故意将从白马征收来的辎重留在大路上,引诱文丑分兵去劫夺,然后趁其部队变换队形时下令冲锋,结果袁军大败,文丑阵亡。
至于刘备,他率领第二波追击军,象征性地追赶了一阵,并未与曹操真正交手便撤了回去,好像他这次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追击曹操,而是专门帮文丑收尸似的。
曹操虽然在延津又赢一场,但仍然抵挡不住袁绍的滔天兵势,他持续退兵,回到大本营官渡固守。袁绍则率军来到一河之隔的阳武,双方展开艰苦的阵地战。这时大约是建安五年的夏天。
刘备并没有参与接下来的阵地混战,他担负起一个全新的任务——前往汝南组织黄巾军地下游击队。
关羽归来
汝南黄巾余军算得上是各地黄巾军的元老了,当年汝南黄巾军猖獗,中央政府靠皇甫嵩与朱儁两名主将联手才能稍微平定。
然而汝南黄巾诸帅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仍然各具实力,随后依附于袁术、孙坚的势力之下,与曹操对抗。曹操于建安元年进军汝南,击斩何仪、刘辟,并降服黄邵等部,大致稳定住局势。
如今袁绍大军压境,声势浩大,汝南黄巾军见风转舵也在情理之中。他们转而联袁叛曹,袁绍于是便让刘备率领一支部队进入汝南,和黄巾军联手骚扰曹操的大后方。
根据《三国志》记载,与刘备在汝南合作的黄巾军豪帅,是早在三四年前就被曹操砍头的刘辟。这就说不通了,难道是笔者眼花了?或是史籍记载有误?
都不是。其实这种变民领袖死而复生的记载,在《三国志》上并不少见,杨奉、韩暹,以及巢湖大盗郑宝等都有类似的情形。
这无外乎有两种可能:一、史家传抄错误;二、变民集团故意沿用知名领袖的名号——毕竟要培养出一名豪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笔者较倾向于第二种可能。
因为当时汉朝大多数老百姓有姓无名,基本上就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之流,而那些有名有姓的变民领袖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他们死了之后,继任者便继续沿用上一任的名字,虽然晦气,却便于操控老百姓。
说白了,他们的名字已经成为某种精神符号或者封号,大家可以理解为:刘辟二世、杨奉三世、郑宝四世。
以上是些题外话。
却说刘备,他领着袁家的部队来到汝南,进驻坚固的刘辟(二世)堡垒,干起了骚扰敌后的勾当。
对于刘备来说,在这短短一两个月中,最重要的事件并不是军事胜利,而是他的好兄弟关羽归来,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极为著名的“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以及“古城聚义”三个精彩段落。
依据历史记载,前者为真,后两者为假,但仅以真实的部分来看,也是相当感人的故事。
话说关羽在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