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束语(1)
——你可以为孩子选择学校,孩子却无法选择家长。
我长期以来密切关注的孩子都是11岁~18岁的初、高中学生,这些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眼里或优秀,或平庸,或顽劣。对于多年来和这些孩子密切接触的我,对他们已经形成了几点认识:一、孩子自身在天资、智力方面本无很大的差异,有的只是习惯、品德、气质、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后天差异。二、孩子的后天差异源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熏陶和学校教育。我之所以这样排序,是因为我认为,家庭影响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比学校教育更重要。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教育得当就有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但这一阶段的教育又有很强的时效性,当他们到了十###岁,世界观逐步确立后,再进行教育可就难了,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注意到现在有很多教育方面的有识之士,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提出了许多理论、观念或建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天才是管出来的”……等等,意在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理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怎样帮助孩子成才。专家们谈得很细,指导得很具体,对于初为人父母者可以说开卷有益。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性和随意性,与社会进步和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拉开了太大的差距。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只有边学习教育边实施教育,才不至于在若干年后哀叹自己教育的失败,所以向研究教育的专业人士或者专家学者学习请教,不但有必要简直就是至关重要。可是对于十二三岁、十五六岁甚至十七八岁,正在青春期当口的孩子们来说,和上一辈人的代沟已经形成,他们从小没有接受多少科学的、理性的教育,现在你再跟他说“孩子,你真棒”,他会在心里说“你真虚伪”。用家长的话说:“这孩子怎么油盐不进,软硬不吃。”于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家长们只能着手解决外围问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孩子选学校挑老师,不惜重金让孩子上私立学校、民办学校,而孩子一到学校家长就把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我校一位年轻教师曾经十分委屈地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初一小男孩,从小娇生惯养,不爱学习,妈妈溺爱,爸爸不管,连每天起码的家庭作业都不能完成,学习成绩极差。老师不甘心看着他越差越多,越落越远,于是利用自己下班以后的业余时间给他辅导数学。考虑到家长不放心,这位老师就给该学生父亲打了个电话,告诉他孩子在他这儿,晚回去一会儿。老师想得周到,做得细致,家长应该心存感激才在情理之中。不久他妈妈赶来,进办公室不用说问候老师或说句感谢的话(老师本也没有这种奢求),连看都不看老师一眼,冲着孩子就说:“你怎么了?”老师赶忙解释说在给孩子补课。家长如释重负:“他爸爸打电话就说去看看你儿子(据说这位父亲经常用“你儿子”三个字)吧,”然后又转过头对着孩子说:“你完事没有?”完全是一付立即把孩子接回家的架式。老师只好无奈地草草结束,自己的一番好意家长似乎根本不理会,也完全没有配合老师怎么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进步的表示,老师说:“我真的很寒心。”你能说这位妈妈不关心孩子吗?她毕竟为孩子选择的是一所高收费的民办学校,离家不算近,每天还要接送孩子上下学,用心也算良苦。但可叹的是家长自身修养不高,不懂教育,甚至不了解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可惜的是她只知道为孩子选择学校,而她的孩子却不能选择一位引导自己健康成长的妈妈。这难道不是孩子的悲哀吗?
说到选择学校,我真的有太多太多的感触和看法。因为自2001年我进入一所民办学校任教以来,接触了许多望子成龙心切却又不得教育要领的家长们。他们深知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关口,要迈一个比较大的台阶,因此给予极大的重视。家长们认为他们所能做的无非是选择一所理想的中学。于是他们绞尽脑汁,各显神通,托关系找门路,让他们能上公办的好学校当然最为理想,再者现在民办学校、私立学校可供选择的也不少,不就是花上几万元钱嘛,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在所不惜。经过四处咨询,反复斟酌,左右权衡,精挑细选后,家长们就像二传手一样把孩子传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让学校和老师肩负了太多太重的责任,家长居高临下地要求和指挥着学校,结果还不见得令家长满意。
作为在教育一线打拼了多年的我,目睹和感受了家长们的惆怅后,对家长们的同情只有20%,而把80%的同情给了孩子们。哈药六厂在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广告语是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们可以花钱为孩子选择学校、选择老师,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们却是无法选择的。尤其是已经做了十余年不合格的家长,又赶上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两代人之间的碰撞加剧之时,家长们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和苛求老师,而是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思路及教育方法,也许只有您的转变才是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的调和剂。
结束语(2)
最后,我摘录中央电视台《实说实话》节目嘉宾,教育工作者皇甫军伟老师的一段话,供家长们思考:
“河北一对农民夫妇培养了六个大学生。他们两个几乎不识字,道理也讲不出来,但是他们的每一点行动都能让孩子去理解。我称这种交流是伟大的交流,是第一流的交流;第二个层次的交流是家长说一句孩子能够听一句,这是优秀的家长;第三个层次的交流就是家长说三句,孩子能记住,但不一定立马就按照他说的去做;第四个就是基本介于合格和不合格边缘(之间),家长说三句,孩子一句也不听,一句也没记住;最糟糕的一种是家长说三句,孩子都记住了,但是反着做。”
“每一个家长都可以成为解救孩子的老师。”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1)
“这是一个残酷的调查,记者在发放试卷的时候没有预料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这样: 6成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朋友,9成以上的人不愿意把心里话跟父母说——我们很愿意我们的抽样出了问题。”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也为此发愁,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大人说话?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新京报《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
“理解万岁”是前几年风靡了一阵子的一句时尚语。在这四个字的启发和影响下,中小学生们,年轻的孩子们时不时发出“老师、家长请理解我们”的呼声;而老师们则在抱怨:“老要求我们理解学生,谁理解我们呀?”父母们更是无奈地叹息:“这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们对他的一片苦心呢?”看看,两代人为了求得对方的理解快打起来了。其实要我说谁都不容易,谁都渴望理解,谁都需要理解。就说学生吧,他们过的是孩子们该过的日子吗?就拿我现在的学生来说,住得离学校最近的每天也得6点半起床,7点半以前必须到校,上午5节课,中午连吃饭带休息应该将近两个小时。但按照不成文的规定,学生们都要提前50分钟回教室,下午再上2至3节课,课后主科统练,最早4点半放学,晚上连作业带复习,让学生很少在晚上11点以前能睡觉(初三毕业班学生基本都在12点以后上床)。周六、周日不是家教就是补课班、提高班,仅存的那点儿“玩儿”的天性使得他们偷着摸着玩会儿电脑,抢点儿时间打会儿篮球,踢会儿足球,趁父母没下班看会儿电视……但哪样也没玩踏实过,因为一旦让老师或家长发现了,就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我的一个学生就曾在他的一篇作文中把他“偷看”电视时的情境和心态作了活灵活现的描述:“眼睛盯着电视画面,手里拿着遥控器,手指虚放在开关按钮上,耳朵听着楼道的脚步声,心中十分忐忑不安。听到门前似乎有动静了,赶快关掉电视机,迅速坐到书桌前,唉!一场虚惊,脚步声是往楼上去的。”孩子们的种种表现可恼?可气?可恨?我看是可怜!可是没办法,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他们不这么“拼搏”,就有可能偏离目前中国“成才”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