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珠宝首饰鉴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化膜工艺

化膜工艺是指金属离子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饰品表面淀积成膜,以改善饰品表面物化性质的方法。

化膜工艺有两种,一是金属离子呈液态沉积在饰品表面成膜,二是金属离子呈气相沉积在饰品表面成膜。

(1)液相成膜。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手段,使金属与某种特定的化学处理液相接触,从而在饰品表面形成一层附着力强,能保护基体金属免受腐蚀影响,或提高有机涂膜的附着性和耐老化性,或赋予饰品表面装饰性能(色彩、着色)的化合物膜层的技术。如铜饰品、不锈钢饰品、钛饰品、铝饰品、银饰品等的表面着色处理。

1)铜饰着色。在铜饰品上着古铜色、蓝色、绿色、褐色、金黄色、红色、黑色等。

2)银饰着色。在银饰品上着古银色、黑色、蓝黑色、绿色、黄褐色等。

3)锌饰着色。在锌饰品上着黑色、红色、深红色、灰色、绿色等。

4)不锈钢饰着色。在不锈钢表面形成氧化着色层,即利用其本身无色透明的氧化膜由光的干涉进行着色,而且色泽经久耐用。

5)铝饰着色。通过阳极氧化处理,在铝表面形成厚而致密的氧化膜层,以显著改变铝合金的耐蚀性,提高硬度、耐磨性和装饰性能。铝氧化膜着色方法主要有电解发色法、化学染色法和电解着色法。

(2)气相成膜。按膜层形成原理可分为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两大类。其主要用于材料表面改性,制备各种特殊性能薄膜和装饰性薄膜。广泛用于贵金属或贱金属饰品表面处理的是PVD法。

PVD,是在真空条件下利用蒸发或溅射等物理方法,使需镀材料气化成原子、分子或使其电离成离子,通过气相过程在工件表面沉积形成膜层的工艺。它可以形成TiN、TiAlCN等有色金属化合物层,通过改变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来改变颜色。物理气相沉积法主要有真空蒸馏、溅射镀膜、离子镀膜等。在白银行业,溅射技术是最被广泛应用的技术。

1)蒸发镀膜(真空镀膜)是在真空条件下,用加热蒸发的方法使镀料转化为气相,然后凝聚在基体表面的方法。加热有电阻加热、电子束加热、高频感应加热和激光蒸镀法。

2)溅射镀膜亦是在真空条件下,利用荷能粒子轰击材料表面,使其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而溅出进入气相,然后在工件表面沉积的过程。溅射方式有二极溅射、三极溅射和四极溅射、射频溅射、磁控溅射、反应溅射等。

PVD膜层的颜色多种多样,有深金黄色、浅金黄色、咖啡色、古铜色、灰色、黑色、灰黑色、七彩色等。通过控制镀膜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可以控制镀出的颜色。

CVD成膜技术,主要应用于银器(首饰、银币等)防暗化。芬兰贝耐克公司研制的nSIL…VERTM技术是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表面控制薄膜沉积技术,该技术可同时在多个三维物体上沉积均匀的透明的无针孔的保护膜。保护性抗暗化薄膜的两个最重要特性是充分的抗暗化保护和不可见薄膜。nSILVERTM正是基于这种高透明和非常薄的(一层厚度小于100nm)氧化物涂层来实现的。nSILVERTM的银器纳米防暗化技术与其他薄膜技术相比较有许多优点(表2…1)。nSILVERTM技术是一种经济的可批量生产的工艺,每批可加工几个甚至几千个白银制品,VER包括首饰、银币及纪念章等。

8。涂层工艺

在首饰表面形成以有机物为主体的涂层,即涂层被覆,这是一种简单而又经济可行的表面处理方法,在工业上通常称为涂装。涂层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提高首饰的耐久性;二是将首饰的表面转变成涂层所具有的色彩、光泽和肌理;三是赋予制品隔热、绝缘、耐水、耐药品和耐腐蚀等性能。

涂层所用的材料是各种涂料,它们由主要成膜物质、颜料和稀料等混合加工而成。主要成膜物质是涂料中的主要组分,大多数为各种合成树脂,其主要作用是使颜料分散,并使涂料附着于被覆盖物的表面上。涂层被覆的形式有热喷涂和烤漆,此外还有以陶瓷为主题的搪瓷和景泰蓝被覆等。

热喷涂是一种表面强化技术,它是利用某种热源(如电弧、等离子弧或燃烧火焰等)将粉末状或丝状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加热到熔融或半熔融状态,然后借助火焰本身或压缩空气以一定速度喷射到预处理过的基体表面沉积而形成具有各种功能的表面涂层的一种技术。

现在流行的烤漆工艺已经在首饰表面工艺中应用,经过烤漆工艺处理的首饰表面,华丽而不失高贵,流光溢彩,风情万种。

9。拉丝工艺

拉丝工艺是指用金刚砂压在饰品表面作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细微的金属条纹的一种工艺。该工艺要求条纹清晰流畅,搭配自然,纹路不得走样变形,美观大方(图2…17)。

图2…17 拉丝工艺

第三节 镶嵌工艺

镶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早在原始社会,雕塑家就使用了镶嵌手法。1983年辽宁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时代神庙遗址中出土了一尊五千年前的女神头像,眼睛是两颗碧玉琢成,灵动逼人,这是中国镶嵌工艺的开端。到了夏代(距今3 900—3 50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铜牌饰显示出镶嵌工艺已相当成熟,标志着镶嵌从其他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青铜镶嵌艺术。夏代镶嵌工艺发展到春秋战国,出现了大量灵巧精致、繁缛富丽的镶嵌器物,它们是夏代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1984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夏王朝最后的都城遗址墓葬中,发掘出土的十余件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是夏代主要流行的青铜器饰品,运用了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平的青铜器制造和绿松石镶嵌技术,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其制作工序可能是先铸好铜片,然后在铜片上凿出凹槽,再行镶嵌宝石而成。它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种铜牌饰,外部轮廓为束腰明显的长条形,上下各有一对可供穿缀的钮。它的正面,有数百颗长方形绿松石片相互衔接,规整排列,铺嵌成图案,历经三千多年不松脱。这些绿松石片,曾被多次用过。二里头遗址出土此类铜牌饰现存3件(多件流散到国外),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饰。

第一件铜牌饰发现于M4墓中,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略偏左处,其凹面附着有麻布纹,上面的兽面纹是青铜器上已知最早的一例。其形象、纹饰与11号墓都很接近,只是略小一点。

第二件铜牌饰(现存于洛阳市博物馆)出土于11号墓,放置在墓主人胸前。该件通高16。5cm,中间呈弧状束腰,宽11cm,最窄处只有8cm宽,近似盾牌形,背面是一整块铜铸件,有4个穿孔钮上下两两对称,绿松石整齐排列并镶嵌于其上,上面的兽面纹双目圆睁,鼻与身脊相通,两角长而上扬,卷曲似尾,眼睛呈现梭形。青铜的青黄色配绿松石的蓝绿色,色彩有反差,非常漂亮。

第三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发掘于M57号墓。它呈圆角梯形,瓦状隆起,以青铜铸成兽面纹框架。出土时绿松石片全部悬空(原来似有依托),也是一猛兽形象,圆头圆眼弯眉直鼻,下颌有数颗利齿,身有鳞状斑纹,所嵌400余块绿松石片多数十分细小,至今无一脱落。这一件与前两件相比有点特殊,前两件是将绿松石镶嵌在一整块铜铸件上,这件是把绿松石片镶嵌在镂空的青铜框架上,背面无依托。绿松石片至今仍不散落,技术之高超,令人惊叹。

出土这3件铜牌饰的墓葬中,随葬品都很丰富,如有铜爵、铜铃,玉器有戚、璧、圭、刀、管状器、柄形器等,还有绿松石管饰和漆盒等。这些铜牌饰可能是夏朝百官用于宫廷舞宴的饰物,象征“百兽率舞,百官信谐”,用于“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礼器。在“群臣相持而唱于庭”时佩戴于宫廷百官胸前,闪烁发光以夸耀舞饰舞具的精工巧做。

今天宝石镶嵌饰品的加工工艺,则依宝石的形状而定,一般可分为琢型镶嵌工艺和随型镶嵌工艺两类。

一、琢型镶嵌

宝石琢型常见的有弧面型、刻面型、珠型及自由型,对不同琢型的宝石,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镶嵌。

1。框角镶(包角镶)

框角镶是指将爪齿放在宝石锐角的顶端,并将每一个角都镶包住,底座按宝石形状而定。

图2…18 框角镶

框角镶嵌工艺,要求爪齿镶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