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感的卡萨布兰卡-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西都不应该是罪恶。
我一下子感悟到,世界上两极的地方容易碰撞,比如生之盛宴与死之舞蹈其实是离得最近的;天才与疯子仅仅是半步之遥;还有乐极生悲,由爱生恨之类;但最放浪形骸的民族却同时又是最原始蒙昧的,是我之前未曾料到的。
印度的性文化,一直徘徊在圣俗的领域之间。早在佛教产生之前,已出现过无数的描写女性官能、丰满姿态、与维纳斯美态相同的雕刻,而且成为印度绵延不断的艺术传统。例如卡吉拉赫寺院11世纪数不胜数的交合欢喜像,有人如此形容“表现了肉体丰满的男女抱拥的立姿,有的合唇,有女腕弯绕着男颈,男手紧紧握住女腿,女子有如圆皮球似的Ru房压住男胸,都达到了结合的极点。”其实这是印度古来信奉自然力的宗教观、生命观之表现,即由充满官能性的肉体,甚至把湿婆神的性力灵肉浑成一体的超官能美的肉体,以毫无保留的放纵冶艳姿态及女人的高度性魅惑力,来赞美灵肉一致的欢喜。所以卡吉拉赫艺术的Xing爱场面,在表现性力量方面,毫不卑猥,也反映出古代印度性文化的早熟。
但这样一个充满着性文化、崇拜着性力量的国度,却在闪动着那条如此美丽红绸带的原欲之夜,撕裂了多少颗印度女人破碎的心……
“你们,你们后来做了吗?”我的手托着腮,歪着头问。我急于想知道他与印度少女后来的事。
“没,没有。”他微颤着声音说:“我当时突然想起哈旭姐姐的遭遇,就努力克制住自己的冲动。这么纯真无邪的少女,我怎么能伤害她呢?但,我为此,为此落下了终生的悔恨和遗憾……”
画家的眼圈有些红了,他将目光移向窗外的某一处。
“我真后悔,真后悔!”他抓着自己乱草一样的头发,微闭双目,一副痛苦的神情。
“早晨的时候,当我醒过来,阿莱蒂已经走了,除了满地红色波浪般的绸布和褶皱的床单上仿佛留下她的气味外,全然已无影无踪了。我恍惚着昨晚犹如梦境中的一切,期待着她小鸟般地再次飞来。
但她再也没有来过。
眼看着假期就要结束,我心急如焚。每天一早就出门,方圆几里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她。而黄昏的时候,我必定出现在那苍凉的湖岸——我们邂逅的地方。我的眼睛不停地左探右索,看见有少女走来,就以为会是她,迎面奔向对方。一发现不是,一种沮丧占据了我的全身,我痛恨自己的疏忽,当时怎么竟然没有向她打听她的住所。

()免费电子书下载
最后一天,我一清早就提着那个油画架来到了湖边,想把那张未完成的阿莱蒂肖像画完。当我摆弄好一切,正准备着色的时候,猛一抬头,满眼望去的都是海鸥、鸽子和水鸟,围着阿莱蒂的画像,泊满了整个草坪。我一震,手中的画笔掉落在地上,我被这壮观的景色深深感染了,那些天空中、湖水里的鸟儿们,是那么静谧而肃穆,仿佛对着那幅画在哀凄地敬挽,偶尔有那么几声凄厉的吼叫或悲鸣,我站在那里茫茫然不知所措……
就在那一刻,我的眼里放出了光芒。我看见那个老妇远远地朝这儿走来,就是上两次陪伴阿莱蒂来到湖边的那位老妇。我兴奋地朝她挥手,当我们迎面走近时,我问阿莱蒂也来了吗?谁知她竟用看陌生人一样的眼光看我,随后落寞地摇摇头,我这才发现她的神情非常憔悴苍老。
在我一而再的追问下,老妇把一切都向我倾诉了。她哭着说阿莱蒂已经去了天国,她走了……原来,阿莱蒂出生于一户白印富人家里。父亲是孟买城里棉布业的商人,家境相当不俗。但阿莱蒂的母亲在她5岁的时候得肺病死了。偏偏这位商人最疼爱的小女儿阿莱蒂又在读中学2年级时,被查出患了白血病。于是为了养病。才让她缀学,来乡下静心养病,这位老妇就是来照料她生活的……
我听呆了,像一尊石膏像那样在风中一动不动,最后竟不知那位老妇是什么时候离开的,我又是怎样踉跄地抱着阿莱蒂的画像离开的。但是我记得当我怀抱着那20米长的Chu女红绸带时,我死一般苍白的脸上泪水涟涟……
我为什么让她带着人间的遗憾而去?
我让她就这样带着天使般圣洁的女儿身飞去天国,岂不是给了她完整的翅膀?
……
从此,那位印度少女的画像和我珍藏着的这条Chu女红绸带成了我的永远的精神寄托。”
“有机会能让我看看吗?那条少女的红绸带。”我好奇地请求道。
“那当然。”他说着,眼睛又一次远望窗外黑夜中的天穹。
我也起身走到阳台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暮云遮蔽的巴黎夜空上,远远地划过一条宽阔的亮光带,是一颗流星发出来的。流星在空旷的苍穹中燃成灰烬,但它发散出的光辉却把那广漠的天空变得雪亮,犹如一盏巨灯的圆顶。它就像白昼一般清晰地勾勒出街上的一景一色,但似乎也平添了那种由不寻常、透亮的光线照到熟悉的物体上所产生的森冷印象。那些附有突出的楼层和古怪的角顶的钟楼;那台阶和门槛,以及周围早早破土而出的青草;那些覆着新翻出的黑土的园圃——这一切全都清晰可见,不过都露出一种独特的模样,似是给这些世上的事物一种前所未有的另一种道义上的诠释。
就在那儿,站着面容丑陋的画家,还有泛着天使般圣光的我,我们两人站在亮如白昼的奇妙而肃穆的光辉里,似乎正是那光辉要揭示一切隐秘,而那白昼则要将所有相属的灵魂结合在一起。  
 贝拉《伤感的卡萨布兰卡》
 感伤的9·11和上海的女儿
文/张颐武
“9·11”毫无疑问是当代全球历史的大事件,它的震撼和后果直到今天仍然在全球弥漫。暴力引来了更多的暴力;偏执的反抗却给了反恐的“绝对正义”一个机会。在震撼过去的今天,世界的未来虽然已经逐渐清晰,但这个未来究竟是如齐泽克(Slavoj Zizek)所说的“来到真实的废墟”还是来到了一个幻想的“美丽的新世界”,的确还是一个无底的谜。无论乔姆斯基或者张艺谋,都对“9·11”发表了见解,都对这一震撼作出了反应。但在“9·11”带来的种种反应中,贝拉的《“9·11”生死婚礼》才是一个最奇特的事件。它从一个中国女性的传奇式的经历出发,探讨了跨国的感情经验,而“9·11”则不可思议地成了小说故事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9·11”是叙述者“我”的结婚日,由于一个偶然,这位中国女性的未婚夫在世贸大厦遭遇不测。这部小说就由此引出了女主人公的各种感情的经历,其中充满了难言的感伤的表述和浪漫的情怀。“9·11”是这些感情的一个终点,却又是新的人生的起点。有了“9·11”,这部有关个人感情的浪漫小说突然被赋予了某种另外的意义。“9·11”似乎也第一次脱离了世界政治的宏大的戏剧,变成了一出人生罗曼史的关节。当一个“公共”的事件被一个来自中国的女性变成一个“私人”的隐密的历史的关节时,我们意外地可以看到大历史的寓言性突然和个人发生了不可分的联系。
“9·11”终结了过去的漂泊,意外地使女主人公回归了自己的故乡——有着复杂现代历史记忆,而今天已经变为全球都市的上海。这位“上海的女儿”的故事当然是一个中国女性的个人的经验,但这似乎也是中国的历程的象征。15年前“我”离开时的刚刚开始变化的社会主义的工业中心,已经变成了全球资本主义的资本和消费的新的中心。过去在社会主义的教育中面临困扰,嫁给高干家庭而倍感矛盾和压抑的“丑小鸭”,今天已经变成了全球化时代里能够跨越各种边界的富有而成功的中产阶级“公主”。那个做大生意的未婚夫格兰姆虽然已经死去,但新的IBM的员工John又来到了身边。如醉如痴,如诗如梦的迷恋和感情在散发着神秘气息的过去的西方征服者创造的混杂的殖民空间,今天同样混杂,却已经跨出了民族国家的界限的全球性的资本和消费的天堂般的新空间的“外滩”发生。“9·11”的惨痛的失落的记忆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背景,却也是新的人生的开端。从纽约到上海,返乡并不是被旧的身份所限制,其实连上海本身都有了一个脱胎换骨后的新的身份。返乡的路无非是一次新的奇遇的开始。
这当然是一个中国的传奇和梦想。一个原来感到压抑和悲哀的个人跨越边界,变成世界的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新的形象。一个从革命的记忆中脱出的“后革命”的上海的女儿,已经在全球的移动和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