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古大变局-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中国有一个李鸿章,“外国使节认为在中国可能作为理智谈判对象的一人也是李鸿章”。因此之故,洋人可以不买清廷的账,却不得不买李鸿章的账。

李鸿章最大的卖国嫌疑,是1896年率使团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时,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据说俄人为获得中国利益,在签约时私下里给过李鸿章一笔“回扣”。有人言之凿凿,有人考证后发表文章认为纯属谣传。收受贿赂一事难以证实,但由他签下的《中俄密约》的确后患无穷,给中国带来了深受的灾难。

中国甲午战败后,俄国出于本国利益,曾联合德、法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割让辽东,后又主动以年息四厘的低息借给清廷一亿两白银作为日本赔款。这两件事情都使得清廷对俄国人充满好感与感激,于是,国内出现了一片联俄制日的呼声。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俄国以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由,诱使李鸿章签订了中国与外国的第一个军事同盟条约《中俄密约》。俄国订约的目的,并非真正与中国携手对付日本,而是单方面在华获得种种权益,特别是修筑中东铁路之权,借此将俄国势力渗入东北三省。

李鸿章签约后高兴异常,以为替中国做了一件大好事,可保中国二十年无事,清廷可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一心一意地大兴洋务,富国强民了。没想到正是这一条约,惹来西方列强的进一步垂涎。并且四年之后,最先攻破北京第一道城门——东便门的正是俄军。当俄人进入旅顺与大连不久,英国以保持均势为由,强行租借山东半岛威海卫,尔后又再度强租九龙。法国不甘落后,强行占据广州湾。俄、法、德、英、日等列强纷纷前来中国强索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短短两年时间便出现了上百块租借地,国家主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半殖民地”与瓜分的危机,深深地笼罩在华夏上空。拒敌的军事同盟,却成了引狼入室的招牌与祸患,最后还成为李鸿章自作自受的一道催命符。

辛丑议和已定,其他各国撤兵以还,唯独俄军赖在中国不走,对李鸿章大肆要挟,要他奏请朝廷,出让东北三省权益。后又提出“道胜银行协定”,威逼李鸿章签字。受到俄国愚弄的李鸿章本来就窝了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于是,他明确告诉俄国公使雷萨尔,可以签订撤兵条款,但拒绝立下所谓的道胜银行协定。

赖着不走的俄人连续不断地对他施加压力。为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早已气病交加,俄人的要挟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1901年10月30日,李鸿章从俄国使馆回到家中,开始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先是碗许,又吐半盂。自咯血开始,李鸿章七天不进饮食。咽气前一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床头逼迫他在条约上签字。临终前问及他对家事有何嘱咐,李鸿章无言;问及国事,顿时老泪纵横,眼睛慢慢闭合。站立一旁的李鸿章助手、直隶布政使周馥大声哭喊道:“我尚有言,公如何气绝?”旁人责怪他多言,不料李鸿章突然瞪大眼睛,真的等他开口说话。周馥只好编出一套话道:“俄国公使说了,相国去位(逝世)后,俄国一定不作难中国的事情,两宫不久也要从西安回京了。”李鸿章听完,这才带着无尽的悲怆与遗憾,头一偏,真正闭上双眼,走完了七十八岁的人生旅程。

尤为可悲的是,李鸿章死后,不仅灵魂,连肉体也无法得到安宁。1958年,位于合肥大兴集的李鸿章墓地被掘,李鸿章惨遭开棺扬尸之祸。

面对历史,一个最起码的常识,便是尊重事实,不能随意臧否,不能跟着起哄,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因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而有意遮蔽、夸大、篡改事实。如果我们认同这一原则,那么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李鸿章,实在一点也不为过。

李鸿章外交的最大失误,就在“以夷制夷”之策。在与太平军、捻军作战时,他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略,取得了极大成功,于是,就想故伎重演,利用列强之间的勾心斗角,将矛盾外引,减轻中国压力,寻求一种平衡术。也不能说此策全然无用,但在关键时刻,列强绝对不会为了中国损害本国利益而与他国摊牌,乃至爆发战争。要想在国际关系中获得尊严,求得主动,唯有“实力”二字。满清腐朽不堪,中国积贫积弱,哪来实力可言?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之外交,总是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地。

李鸿章一辈子汲汲于事业功名,孜孜以求,勤勉不懈,就连与他政见相左的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也佩服不已:“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可无论从哪方面而言,李鸿章的个人努力换来的都是失败:兴洋务,受制于封建官僚体制,虎头蛇尾难收大功;改革军事,因甲午一战败于日本,二十多年苦心经营付诸东流;办外交,屡遭欺凌,谤满天下;开创近代教育,也因多方受阻而中途夭折……李鸿章可谓地地道道的历史悲剧性人物,然而,他的悲剧并非个人悲剧,而是国家悲剧、民族悲剧、时代悲剧的缩影。对此,梁启超相当中肯地评价道:“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也说他是“水浅而舟大也”。

也不能说他一辈子事功彻底失败,纵观李鸿章一生,应该说是成功与失败交织、喜剧与悲剧掺和的一生。在他的倡导,或者说引导下,满清帝国总算是挣脱了几千年的传统束缚,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迈着艰难而蹒跚的步履缓缓前行。其实,李鸿章在中国工业化、军事西方化、教育近代化等诸多方面,只要某一方面获得全面成功,近代中国,乃至今日之中国,都会发生扭转乾坤的巨变。举例言之,如果甲午战争清廷获胜,那么就不是日本,而是中国跃居世界军事强国行列,此后绝对不会出现海权丧失殆尽、列强频频入侵的局面。影响所及,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当代中国海防,也不至于寒碜到连一艘航空母舰都没有的尴尬地步。

当然,这是一种不可能成立的假设,近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会只有某项单方面的成功。欲达全面革新,必须有长远的规划,有配套的政治改革如君主立宪等。以异族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绝对不会虚君放权,李鸿章也没有什么长远的改革大计与建设蓝图,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学一步,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改革,深层次的制度、法律、政体、文化等方面基本没有触及。不唯李鸿章,这也是近代整个洋务运动的一大盲点。比如清廷派遣严复等十二人作为第一批欧洲留学生专门学习海军技术,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则向英国输送了一百来名留学生,学习科目多为法律、政治,很少有人专攻军事。

李鸿章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性格优点,曾国藩说他“才大心细,劲气内敛”,他身上的确有着一股子难得的韧性与忍劲。他有一幅广为人知的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别人骂他,他从不为自己辩诬,显得十分超脱,并将女儿嫁给曾经骂他骂得最凶的清流派领袖之一张佩纶。面对各种政敌及反对势力,李鸿章从不退缩。虽饱受骂名,四方树敌,但事情还是要做,与列强周旋不已,力挽狂澜,为救清廷于绝境,不惜搭上老命一条。

李鸿章受人诟病最甚之一,便是积有大量财产,说他“富甲天下”。时人作有一副对联,将他与翁同龢一同讥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李鸿章籍贯合肥,身为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翁同龢为江苏常熟人,担任的户部尚书一职,常被人称作大司农;此联嵌官名地名于其中,一语相关,构思相当精妙。而梁启超对李鸿章“富甲天下”说则持怀疑态度,认为他有“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但世人竞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入信”。李鸿章聚财敛财的确不假,但他能够做到公私分明。他的资产,多为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等处的股份及上海等地当铺、银号的利润所得。而朝廷公款,并未贪污占用,在离任直隶总督时,李鸿章曾将长期“截流”、积存的八百多万两白银全部移交给继任者王文韶。据说这笔经费后来落入袁世凯之手,成为他交结王侯、内外联络的特别经费。

尽管拥有大量资产,李鸿章生活却相当简朴,饮食简单,习性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