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关键省委书记周国林现在对于他的工作意见很大,这是最致命的,周国林的身份是南江省的核心,堂堂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话语权在南江省相当有力度,可以说是一言九鼎的。一旦中组部想要调整干部,肯定第一个就会征询他的意见,那可就好看了。
在京都的四合院里,一位精神看起来很不错的老人安静的坐在花架下面喝茶,对面坐着一个年纪在五十多岁的人,熟悉官场的人可能都听说过他的名字,国家财政部部长蒋培德。从大门口的武警岗哨看得出来,老人的级别可是相当高的。实际上在院子里还有警卫人员的,都是国家配置的人员。本来张文华上位已经是定局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网络的力量那么大,随着网民的质疑,张文华的晋升之路也就有些变化了。舆论是现在各级政府必须要正视的,因为网络也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某些时候会对一些事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蒋培德对着这位老人显得很尊敬,虽然老人已经退休了,但是蒋培德能当这个重要的职位,老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蒋培德喝了一口茶,看着老人说道:“刘老,听说李家的那个小子今天去见首长了。”老人的眉头微微一皱,并没有说话,这样的对话里彼此都知道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蒋培德也没有着急说什么,他知道如果有必要的话老人会说话的。等了将近一杯茶的时间,蒋培德申请依旧是那么的自然,没有半点不耐烦的意思。老人看着蒋培德给自己倒茶,这才说道:“李盛华是李家力推的第三代领军人物,这次又要成为京都的市长,自然李家要带他面见天颜,这是对他的一次考验甚至于磨练,作为一个正部级的重要干部,首长会见他也不奇怪。李盛华最厉害的是他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对干部的选拔培训工作,这也是我党经久不变的一项核心工作,我也是很佩服他的一些手段,他可是没有利用李家的权威来达到想要的结果,估计这一点也是他上位的一个优势。”
蒋培德说道:“刘老,京都市的市长可是负责经济建设的,这么大个京都市他是不是有些年轻点了?”老人微微一笑说道:“我党现在的一项重要决策就是大力选拔优秀的青年干部充实到中高层,毕竟以后的工作还要靠他们去做的。人老了经验多,看待问题看得远看得深,忍性是年轻人所不能比的,但是也有劣势,岁月不饶人啊,精力有些不敷使用了。虽然他才三十多岁不到四十,但是人才也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我们要给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和条件,有着李家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才智和眼光,京都市的经济又是平稳发展的,他这个市长不难干。我也知道李家是要在京都市市长的位置上推他进入政治局,然后再外放。”
从中南海出来的李盛华全身都湿透了,第一次以国家干部的身份觐见一号首长,他紧张的几乎要语无伦次,但是从小在红色家族长大的他,毕竟不是寻常干部可以比拟的,再说首长还没有上位的时候也会偶尔见到他,就是这样的条件还成这个样子。他把担任省委副书记以来的思路和实施情况向首长做了汇报,这是实打实的没有掺杂任何水分的汇报。他这时候才发现,比起他的父亲来他还是差得很远,那种从容不迫的神情,清晰的思路和对事务了然于胸的状态是他目前难望其项背。首长对于他的思路和做法还是认可的,并且在和他的父亲谈话中指出,现在党内的许多干部在市场经济中忘却了自己的身份,没有把人民和国家利益放在一位,这是让人警惕的事情,对于党风廉政建设要常抓不懈,这是党的一贯宗旨,在这个方面李盛华还是表现的比较出色的。
李家老爷子和刘家老人一样,喜欢在院子里喝茶,安心的坐在一把摇椅上,神情看起来十分的平静。对于一个曾是国家高级领导人的他来说,已经很难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动容了,看到李盛华回来,随手指了指身边的座位,示意李盛华坐下来。李盛华也没有说今天的情节,老人也不提这个事情,能陪着爷爷一起喝杯茶,这是李盛华好久都没有得到的待遇。给祖父的茶碗里添上了茶水,就说道:“爷爷,张哥的事情现在该怎么处理?”李老爷子淡淡的说:“这个位子是刘家在南江省里面唯一的重要职位,自然刘家要全力保住他。老刘进入中枢的时间远远比我和老张短得多,所以他的门生故吏担任要职的也就不多,他退下之后掌控力肯定大大减弱了,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就是蒋培德这个财政部长,所以他这次是动用了一切力量,必须保住罗大志,也是做给下面看的。”
李盛华说道:“这次的网络上搞得沸沸扬扬,我担心这一次要有麻烦的。”李老爷子微笑道:“你是关心则乱,一个省城的市委书记,又加上省委常委的重要位置,这是何等的重要?如果没有完全的把握,我们几个老家伙怎么会做这样的安排,你去看看那个省市没有这样的情况,难道中组部会因为这一点而把张文华的功绩全部抹杀?那么一旦这样,全国都没有几个人是合格的,自然张文华也有督导不严的责任,但不会妨碍他晋升的,现在的问题是出自上层的斗争。”
随着高建彬的工作安排,石桥镇完全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除了一个继续请病假的严兴旺外,所有的人都以高昂的热情投入今年的大建设计划中来了。高建彬对于自己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到县委见左大明,把今年石桥镇的干部调整方案和扩编计划上交党委讨论。左大明看着两份方案他也知道高建彬这是提前准备,免得一旦石桥镇受到市委直接管理的时候,要是再想进个人或者调整干部那就困难了。还好,他担心的问题没有出现,那三个副主任没有在这次调整之列,要是高建彬真的下决心对他们做调整,他还真不能与这小子硬顶起来,那会对于他的晋升产生变数的。
第一百零三章 又倒了一个副县长
左大明看到扩编的人数吓了一跳,这个小子一次居然要扩编这么多的人员。他对高建彬说道:“建彬啊,这次扩编的人数是不是有些过多啊?”高建彬苦笑着说:“左书记,你也知道我不是很愿意人员机构臃肿,那样的办事效率低,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但是现在不扩编不行了,工作量真的太大了,一个人分担着至少三个人来使用,压力太大了啊!”左大明说道:“那也不用从外面交流来这么多的干部,本地的干部就不能发展几个?”高建彬严肃的回答道:“左书记,您也知道我们也什么私心,这几个人我对于他们都是很了解的,绝对可以胜任石桥镇的发展,我也不想石桥镇的大好局面毁在我手里的,您放心好了。”
出于对高建彬一贯的信任,左大明直接就发通知下午召开县委常委会进行讨论,要是别的镇敢这么干,左大明就会毫不犹豫的换掉书记镇长,开玩笑,一次动作这么大,想干什么?由于石桥镇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海州市委市政府倾向于垂直管理的声音越来越高,一旦把石桥镇分离出去,那对于吴江县的打击就太大了,吴江县委也不远看到这块黄金宝地被市委要走,这些时候左大明和郑鹏利用过年的时间分别游说了海州的几位常委,尤其是郑鹏的工作量更大,左大明要是升职,接下来吴江县县委书记的位子按照惯例是由郑鹏担任的,他不想一上来就把石桥镇划走,那样的话吴江县人民会把他骂死的。
这两份计划对于高建彬至关重要,所以他干脆就在左大明的办公室等着,他也知道通过的问题不大,现在市县两级对于石桥镇的事情简直是一路绿灯的。大家都知道市里刮起的风,都想着让高建彬出面,拒绝一下市里的要求,这样的事情谁也不敢和市里对着干,只有高建彬最合适。有石桥镇在吴江县,大家的担子都要轻一点,升起职来也会有政绩。典型的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孙雪丽阴着脸看着面前的方案,心里十分的不高兴,镇长的职务她想给老领导的儿子争取,但是左大明却没有答应,现在高建彬的方案一上来,这件事情就玄乎了。于是她就说道:“我不同意做这样大范围的调整,再说扩编的数量也太多了,这么多的人对于县里的财政也是一个负担,也不符合国家精简机构人员的政策。这么多的干部居然没有通过县委组织部来进行选拔,这不符合组织条例,所以我认为还是请高建彬同志暂缓一下,等到组织部门考察完再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