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世古玩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二喜能出人意料的坐上这个位置,肯定与深厚的家族背景脱不了干系。

斗宝大会的海选正式开始。海选的现场共设在天津市区四个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为了分散人流,几千人同时在一个地方献宝,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围观者,很容易发生意外。于是组委会别出心裁,把海选的现场分别设在市区的四个比较大的广场上。伍子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公园的广场,有人工湖、有草坪、有绿树,环境清爽宜人。

伍子所在的第九小组和另外三个小组被分配在这个广场,几张桌子并排,然后蒙上青色的帆布。伍子这个小组的四个评委并排坐在桌子后面,然后参加斗宝的人一个挨一个把宝物拿上来鉴定。四个小组分散在广场的四个不同的角落,参加鉴宝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一个小组鉴定。

伍子放眼看看,广场上聚集了足有几千人,参加斗宝的能有千余,剩下的都是看热闹的人群。四个鉴定小组都被围得水泄不通,等待鉴宝的人都挺有素质,自觉排起了一字长蛇阵,一个挨一个上去鉴定。这些人手上的宝物可谓五花八门,有大大小小的瓷器,有各式各样的玉器,有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和各种佛像,还有五花八门的木器和竹雕,连针织刺绣老旧的衣衫也不乏其中……有些东西甚至伍子这种古玩专业户也没有见过,比如一位老者手里拎着一顶龙冠和一套龙袍,声称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穿戴过的。这老者也不急于去评委那里鉴定,在公园的一个平坦的空地上夸夸其谈,讲述他这副龙袍龙冠惊心动魄的来历和不凡的历史传承。有不少人被老者生动的讲述吸引过去,里里外外围了不少人。听到老者的介绍,伍子直翻白眼,如此蹩脚的故事竟然也有人相信,赵匡胤穿戴的龙袍要流传到现在,那还不得是国宝之中的国宝。可惜这在理论上几乎为零,清代以前的龙袍在全国的博物馆收藏的非常少,有明确出处的也就那么几件而已。

伍子这个小组鉴定的第一个宝物是一件青花瓷碗,底款标有大清雍正年制的字样,好嘛第一次鉴定就碰上清三代的瓷器,伍子以及其他三个评委都有些兴奋,毕竟这年头儿清早期的青花瓷越来越少见了。不过东西是真是假还有待进一步鉴定。四个评委依次把这件青花瓷碗仔细观察一遍:碗上绘画的是花草纹,花纹绘画简单留有大量空白,符合清三代的特征,而且胎质细密、釉面滋润、画工精湛、青花发色也好,堪称雍正瓷器的参考标本。

第一次鉴宝就发现如此大开门的东西,伍子有些兴奋,看来这次斗宝大会果然是高手云集。他征求了一下另外三位评委的意见,四个人一致通过,这件瓷碗可以进入下一轮。于是给这位瓷碗的主人签了一张四个评委签名的小票,凭借这张小票便可以进入下一轮。

第二个前来鉴宝的是一个农民,手里搬着一件青铜鼎,鼎身略成长方形,跟举世无双的司母戊鼎有些相似。这位农民自称在地里干农活挖出来的。伍子近距离看看这只鼎,铸造粗糙,纹饰混乱,丝毫没有商周时期的青铜鼎的美感,而且鼎的四条腿上下一样粗,这在商周时期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因为这样太不容易脱模(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其铸造工艺都是采用的陶范法铸造,失蜡法在唐代以后才开始出现,所以我们看到的上周时期的青铜鼎,鼎腿都是上粗下细的)。伍子认定这是一件仿品,其他三位也是这么认为,这件铜鼎自然被淘汰出去。

第三件鉴定的宝物是一面铜镜,这面铜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方形的,方形镜在中国的铜镜史上一直不是主流,不过隋唐时期方形镜也比较常见。这面铜镜背面刻画的是类似于战马的图案,伍子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打马球画像。不过图案刻画的不是很到位,打马球那种骏马飞驰的场面根本没有刻画出来。仅此一点就可认定这是一件拙劣的仿品。而且镜子背面的铜锈过于浅浮,没有那种锈色深入铜镜里面的感觉,用手轻轻敲击,声音清脆,明显这是近几年的产物。无疑这面铜镜也遭到淘汰。

第127章:斗宝大会之鉴宝(二)

第四件是一本书扎,藏家宣称是吴佩孚的书札,的确书札的封面写着吴佩孚的名字。伍子和其他三位评委一见到这书札,噗嗤一声乐了。弄得藏家莫名其妙,心说我的藏品你们还没有打开看,突然乐什么呀。伍子对这种书札太了解了,全国几乎每个古玩市场上都有这种书札的存在,以近现代的名人居多,什么吴佩孚书札、蔡锷书札、刘墉书札、纪晓岚书札等等,甚至还有张作霖书札,这些所谓的名人书札,顶着名人的旗号,其实一文不值,实实在在的赝品。不说别的,最起码纸张的年代就不够,有的甚至还是现代机器生产的纸张。

“这位先生,您这本书札自己拿回家看着玩吧,这种货色全国的古玩市场到处都是,忽悠刚入行的藏家还可以,稍微有些经验的人恐怕都不会上当。”伍子旁边的一个评委对献宝的藏友说道。这位评委说的话可能有些直白,不过却是大实话。

从相互交谈中伍子得知旁边这位评委姓魏,姑且称为老魏,其他二位分别姓楚和姓孙,姑且称为老楚和老孙。这三位跟伍子一样,也是在天津的古玩界混饭的,老魏和老楚都有自己的古玩店,并且规模比伍子的店铺要大不少。老孙在北京一家大型典当行做艺术品的鉴定,还兼着典当行副总的职务。

第五个上来要求鉴定的是一件景泰蓝的观音像,伍子仔细观察这尊观音像,发现这上面的铜丝有问题,真正的掐丝珐琅器铜丝是掐出来的,而这个则是浇筑出来的。再看看器物里边,有呈蜡泪状的波纹,仅凭这一点就能认定这是一件大开门的仿品。而且真正的珐琅料子应该是各种各样的硅酸盐,而这件珐琅器用料都是现代的化学代替品。在古玩这个行当里,一提到“化学”两个字,基本上都是赝品,这两个字也是玩古玩的人最不想听到的文字之一。自然这件景泰蓝的观音像也是赝品了。

第六个藏友拿上来的是一个算盘,这把算盘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圆形的,一般的算盘都是长方形,圆形的算盘在中国这个算盘的国度还是非常少见的。算盘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至今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东汉、南北朝;有人说是元朝中叶;有的则认为始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因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有一家药铺,柜台上就挂着一把算盘,可见算盘在宋代已经非常流行。

伍子仔细观察这把算盘,这把算盘呈中规中矩的正圆形,冷眼一看好像小一号的木质车轱辘。圆形的算盘他还从未见过,今天算是开了眼。这把算盘做工还算精细,每一个挡上都刻有花纹,梁和边框则刻着繁琐的几何图案,算盘的用料应该是老酸枝木,还算上乘。算盘分一四珠和二五珠,今天这个属于二五珠,从做工上看属于民国的做工。

这把算盘为什么是圆形的呢?用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或者说这把算盘本身就是观赏用的,什么什么实用价值。伍子把心里的疑问告诉旁边的老魏,老魏是古玩店的大老板,但是他的长项是书画,对杂项类的东西不是很了解。老魏摇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四个人当中只有老孙是专搞杂项的,伍子又把疑问告诉老孙。老孙说圆算盘也不难解释,把算盘放在桌子中间,可以三个人或者两个人同时使用,一般情况下规模大一点的店铺里在晚上总账的时候可能用得上。伍子点点头,这种解释合情合理,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竟然能想出这么绝的法子,一把算盘两个人同时使用。

算盘的做工不错,用料也不错,创意也新颖,不过年代不是太老,也就是民国的中期左右。东西虽然是真的,不过离进入复赛还有一定差距。杂项专家老孙委婉拒绝了这件作品的晋级。

第七个藏友拿上来的是一个五彩的花罐,主人自称是明代的瓷罐。伍子第一眼看见这件瓷器就认定它是仿品,不要说明代,连民国都够不了。既然是五彩花罐,上面的颜色肯定丰富多彩,这件瓷罐蓝的颜色有一种飘忽的,红的颜色像油漆,没有一点古拙的气息,也属于开门假。所谓的开门假就是说假的一塌糊涂,没有一点真的痕迹。

伍子和另外三位评委对视一眼,一致认定这是赝品,直接淘汰出局。献宝者满怀希望而来,又不得不接受现实,悻悻离去。

这位藏友悻悻离去,马上下面一位又满怀希望来鉴宝……

整个上午伍子这个小组一共鉴定了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