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也都考虑过,认为你会胜任的。”

………………………………………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荒村40(4)

………………………………………

“这太突然了,我怎么预先一点也不知道啊?”白刚仍然莫名其妙。

“你不知道,我们却是多次考察酝酿很久了。”徐书记说,“这次进省委省政府班子的只有六个人,却是从几百个目标中挑选出来的。省委常委对你们几个已经讨论几次了。消息没透露出去,说明这次保密工作做得好。”

“到省委分管什么工作?”白刚仍然有些惶惑,觉得我到省委能干什么呢?

“还没最后定,初步考虑,让你分管组织。按你的性格,又比较超脱,在省里没有什么拉拉扯扯的关系,和这个派那个派也没任何瓜葛,担任这个工作是合适的。也可以分管办公厅。你回去可以考虑考虑,最后把意见告诉我。”

白刚还想谈谈什么时候上班等等问题,但他看书记看了看表,他也看了看表,已经快12点了,便只好告辞了。为什么省委多次派工作组考察,找人开座谈会,在全所所有干部中进行民意推荐投票,有一次中央组织部还有一个工作组也找白刚谈话,一谈就是半天。从他怎样打成右派,在劳教所在农村改造情况,一直到对他的课题研究的思路都谈了。白刚还以为这些人都是为考察他当所党委书记的事呢!因为他对当不当领导都无所谓,所以毫无顾虑,问到什么都是侃侃而谈,兴致勃勃。因为都是亲身体验,掌握很多资料,所以说得有理有据,生动有趣。就像朋友间聊大天一样,半天主要是他谈了,看来听的人很有兴趣。他对这事没往深里想也就过去了。二十多年不在机关,他也不知道这个党委书记该由哪里考察,只觉得又是中科院又是省委来来回回考察,最后还有中组部,值得费这么大劲吗?

中组部找白刚时,老书记倒是有过怀疑,中科院考察了,中组部怎么还来呢?他猜想准是上边对这样一个人有争议,二十多年不是劳改就是农村劳动,由个副处一下当中科院研究所的一把手,是让人有点担心啊!他哪敢还往高里想啊!所以白刚调省委的事他本人和研究所领导都根本没想到。任所党委书记,都觉得是连升三级,已经是大大破格了,谁又会往省级领导那里想呢?

曾几何时白刚还是个臭不可闻的人,反党集团头目,极右分子,在劳教所改造十多年又押回农村“群众专政”。右派问题平反以后,原单位不要,让县里就地安排,白刚要求在县里当个一般干部或中学教员,县里却因他工资高发不起工资不予收留。原机关无可奈何收留以后,连个办公桌也不给他,想找领导谈谈根本不理睬。

就是这样一个人,四年后却一下进入了省委领导班子,不用说一般人吃惊,成为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就是他自己也十分惊诧,简直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这事是真的吗?只听说不少人削尖了脑袋去钻营,跑官买官,升官儿哪有这么容易的?一个多年劳改和被专政的人,自己预先一点不知道就成了省委领导?这是为把小说写得惊奇瞎编吧!现实生活中哪会有这种事?不,这确是80年代初的实际情况。要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当时的政治情况和1983年的机构改革说起。

8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要进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省市机构改革。改革已成了新时代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机构改革人们现在也听得多了,但是有些机构改革走了过场,穿新鞋走老路,说是要精简,结果是改革不久却越发膨胀。说是用人唯贤,往往是跑关系走后门,吃喝送礼,甚至是行贿买官。所以有些人对有些改革已不以为意。

不过1982年1983年的机构改革,确实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革命。

机构改革的关键就是按“四化”要求改建中央各部及省、地、市、县的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四化”不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有具体杠杠、有硬指标,有明确的衡量尺度。是容不得换汤不换药、蒙混过关或打马虎眼的。

解决机构臃肿除了减少层次、减少党委政府工作部门以外,主要是大大减少领导职数,以前省级书记、常委几十人,现在书记常委加起来大省只有十二三人。比以前的书记还少。年轻化说的是年龄,更是硬碰硬来不得虚假。当然也不是说就完全没有弄虚作假的可能性,提出“四化”以后,不是很快就出现了一些四五十岁的干部学历越来越高,年龄越活越小吗?不过那终究是少数而且也只能混小个一两岁吧,还能缩回去更多吗?所以年龄对许多领导干部来说就是个硬杠杠。

当时规定,省委省政府副省级都是六十岁以下,地市厅局干部还能太大了吗?而且省级班子成员五十岁左右的、四十岁左右的要占到一定比例。地市厅局要求更年轻一些。这些要求现在看来很简单,老了该下就下嘛!还有啥说的?可是那时省地市县三级班子的年龄,几乎是上下一般粗,都是六十岁左右的居多。有些人都快七十了,身体又不好就是不想下。

一位地委书记,上山下山都需要两个人搀扶,一出门还得由专人给提着尿壶,仍然说自己能坚持工作。说我靠边站十几年,刚恢复工作椅子还没坐热就又不让我干了?就是想不通。

当时需要下来的不是少数人,而是一大批。不仅许多老的要下来,还有不少年轻的也要下来。一些造反起家的人,有些直接从工人、农民中提拔到高级领导机关,人也可能不错,但缺乏工作经验,文化较低。还有一些“文革”中有些问题不适合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也要调整工作。各机构都要精简,中央要精简三分之一,下面还不止三分之一。小平同志说就是按四分之一算,也有五百万人。涉及这么多人退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机关,当然是一场大革命。

………………………………………

《从囚徒到省委书记》荒村40(5)

………………………………………

要下的许多人终究还是老党员老干部居多,他们都是出生入死为革命工作多年,讲清了道理,亮明了形势,工作还是可以做下来的。最难的还是知识化、专业化这两化。这两化都涉及文化程度,就是说大学学历的在党政领导班子中必须占一定比例,一般要占三分之一以上。

现在看来这两化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可是那时知识分子多年都处于被打击被排斥的状况。到了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沦为地富反坏右走资派行列的第九位,人称臭老九,多年不被重用,很少有人进入重要领导岗位。80年代初全省知识分子干部四十万人,但担任处级职务的不足两千人,不用说担任更高职务了。

知识分子不仅不予重用,而且历次运动都是打击的重点。50年代只有知识分子干部十几万人,反右运动就打了三万多右派。“文革”中又有三万多知识分子陷入冤假错案。再加上虽没有被卷入冤假错案但因历史问题、家庭问题、社会关系复杂问题而被怀疑被排斥的知识分子就更多了。

由于知识分子多年被排斥被压抑,不仅很难进入领导层,就是担任了中层领导职务的,也是一直被告诫“要夹着尾巴做人”,只能是循规蹈矩,看领导眼色行事,难有作为。当时担任党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就曾说过:从1957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一个又一个莫名其妙的政治运动,坑害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没被坑害的只能装哑巴,甘当“白痴”;因为“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开不如睡”,谈不上还有什么激情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真才实学。那么剩下来的,则多半是些庸才、奴才和鹰犬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不甘于作“白痴”和庸才的人也很难有什么作为。从这里面选拔进入省级领导班子的人便难上加难了。当然那时的风气还比较好,如果像后来有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上任人唯亲,大走后门,像一副对联讽刺的那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那也就没什么难的,领导秘书们和身边的人,大学生还是有的。

但那时的省委班子,是中央不久前调整过的,主要领导不少是被打成反革命、走资派,多年靠边站,复出后急于想干一番事业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邓小平同志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决心推行难度十分大的这场精简机构的大革命。他对困难、阻力是有充分精神准备的。他说现在一些外国人也在议论,我们搞这件事看起来要失败。因为单单是机关就涉及四五百万人的问题,如果加上企业、事业单位,涉及的人就更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