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学习生涯。天赋就是天赋,比起默北认字来,识谱的能力,那可真是天差地别,林老爷子整天笑呵呵的,又捡到一个宝。
这不刚过完年事情办妥后大诚子就跑来了,把乡下发生的事告诉了方默南他们。整个乡下都高兴的不得了,县里专门拨款统筹安排,买的上好的塑料薄膜,费用县里先行垫付,收获时扣除就行。至于和郝伟贤订的只是草签的合同,履行日期直到蔬菜大量上市时。这样也不用大诚子他们自己费劲儿的弄玉米杆儿,有了大把的时间,闲得慌这不就急忙忙的跑来了。
来的正好,方默南正想着存折上的钱怎么花出去,怎样让利益最大化,又花的有意义。人赚钱难,钱生钱容易。钱放在银行生利息,那简直是惨不忍睹啊
这段时间商店的销售,方默南的存折又鼓了起来,而且以前在农场干过,知道饲料的配方,主料基本上都是,玉米、麦麸皮、豆饼(粕)、棉仁粕、花生饼等等,根据需要配比。她没有选用骨粉,而是用蚯蚓代替。摆弄一个饲料厂应该可以,亲戚还可以搞些副业——养殖业。
方默南把自己完整的计划书又递给了林老爷子,禽、蛋、肉生活的必需品。
林老爷子道:“南南,这菜篮子计划的另一半吧这想法好是好,但这做买卖最不好整的其实就是亲戚之间的合作,七股主事八股当家,没有个稳定的章程。成了最容易遭到这分利不匀的问题,为两毛半钱弄得亲戚不亲戚的。败了也是你怨他、他怨你的,整得好好的亲戚到最后比仇人还不如。如此这般的事情实在是屡见不鲜。”
姥姥本来也很高兴,能让乡下的亲戚致富多好的事,可一听到老爷子的话,也犹豫起来,“亲兄弟明算账,这要弄不好,可真成仇人,还得好好合计一下。”
“大妹子,你多心了,你家南南肯定还有后招。”林老爷子笑着道。
“呵呵……知我者干爷爷。”方默南又拿出股份制,按照参股多少决定在生产经营中的话语权。制定严谨的工资和奖罚制度,就算是参与经营的众人也同样参照同工种就业人员发予月工资、实行奖罚。诸如涉及到店里发展方向之类的重大决议,须有股东代表共同召开会议研讨投票表决……
洋洋洒洒数千字,把想象中要遭遇的难题一一终结在萌芽状态。
“这样的话,南南你太吃亏了,大诚子他们可拿不出这么钱。”林老爷子说道,以现有农村的条件,这钱简直是天文数字。
“这个我还真没想过,不过吃亏就是福。”方默南说道。
“这亏咱也得吃在明处。”林老爷子心中有了计较,正好大诚子来了。
当林老爷子把他们商量过程中的难题抛出来后,“不会,不会,哪能为了一点儿利益就反目成仇了。”大诚子听完计划,本来满心高兴,可惜林老爷子的一盆冷水浇得他透心凉。“上次一起去省城卖菜不是挺好的吗?”
林老爷子使了个眼色给方默南,‘看看被你画的大饼,给刺激的。’“那钱少,大诚子你要知道,这饲料厂的利润可不是千儿八百,就连我都难以估计它的前景和利润。毕竟财帛动人心啊”
大诚子激动的站起来,搓着手,眼巴巴的看着林老爷子他们。
姥姥说道:“大诚子你还是好好想想。”
大诚子本指望姥姥添话,帮忙,谁知道说了些泄气的话,垂头丧气的。
林老爷子又成了老师,开始给大诚子普及股份制,方默南索性大方点儿,只占了三成股份,余下的大诚子拿回村里分去。
形成了文字协议后,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大诚子也知道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一切尽在不言中。
厂子建在大诚子村里,原料就地取材,不但大诚子的爹被选为新的村支书了,而且村里有一块盐碱地,没法种粮食,也算是村里以盐碱地入股份。没有正经的公司法只能这么先凑合着了。这样不但方默南有钱可赚,还带动了整个村子的发展养殖业。
方默南在饲料厂开业特地嘱咐大诚子要用心经营饲料厂,它未来的前途会比大棚菜和养殖业更好。因为她清楚的知道饲料厂的可持续发展性。
第三十三章 赚钱
第三十三章 赚钱
悄无声息大诚子他们的鸿旺饲料厂就很快开张了,刚刚开始时,方默南让林老爷子把一些简单的管理、记账办法和窍门教授给他们,通过实践他们很快就记住了。
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多数的经营者,抱着混口饭吃,从未想过往大里发展,一方面是信息闭塞、眼界有限,另一方面是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目光就不长远。而林老爷子出面就是扩展他们的眼界和境界。
人们用“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窄,用追求“蝇头小利”比喻境界低微,用翱翔于万里长空之上的雄鹰比喻目光远大、志向高远,所表达的,正是眼界对境界的意义。没有开阔的眼界,就很难拥有崇高的境界。眼界决定境界,眼界是境界的前提。
林老爷子不是一般的人,前半生海外致力于家族事业,回到国内后对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他讲课更多的是故事性强,尤其在管理制度上,他拿晋商举例,从崛起到强盛、再到衰败。研究前人,反思历史,是为了借鉴历史,超越前人。尽管晋商和票号管理制度的有些规定作法,在今天看来已不一定套用,但他们开疆拓土、争占市场的气概,变商业资本为金融资本的远见卓识,诚笃信义的商业道德,敏锐机变的经营策略,选贤荐能的用人之道,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的经营体制等等,使大诚子他们获益良多。
这真的是一个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的黄金年代。八、九十年代风光无限,开大奔用大哥大,吃鲍鱼吃鱼翅,到了二十一世纪,企业破产,负债累累,连吃粗茶淡饭都成问题,甚至还蹲进班房的“先富起来的人”比比皆是,这一些“先富起来的人”是幸运的,但由于自身文化素养所限,导致不能够跟随社会的发展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也算是一批“倒霉”的人。
先富裕起来的人大部分学历不高,凭着一股子闯劲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富裕起来,随着市场的完善和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他们渐渐的被拍死在了沙滩上,方默南为了不让他们遭遇淘汰,尽可能的多提供他们管理方面的书籍,不能一直局限小农意识中,慢慢的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摸索、领悟。
梁子知道后大呼方默南偏心,最后他们也来听课,和自己的实践一琢磨,大有领悟。还从方默南这里顺走了不少的书籍。
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得广而告之。大诚子村子里不用担心,他们会可劲儿的吆喝。
得想个本小利大的广告方式,有了散发小广告,上面不但有饲料厂的名称、地址,还画着Q版小猪的成长史,下面对应着月份儿,五个多月猪就可以出栏上市。最下面是日历1——12个月份儿。本来想印制挂历来着,可惜钱太少,只能偷工减料了。
印刷好后,送到长途汽车站,支付一点儿报酬,让他们带到各地。效果很明显,饲料厂的效益是蹭蹭的往上涨。
梁子他们也帮忙发散小广告,因为他们要去羊城进货,所以就走一路发一路,并且详细的向前来咨询的人他们饲料的好处。
几个月后,由原先因为钱不富裕的刚刚搭建的草台班子,盖起了大厂房,而且还专门从省农大请来了一个养殖饲料专家。
而王县长闻弦歌而知雅意,又看到一个农民增收的法子,养殖业在农村,是家家户户都可以搞的,只要有院子,建个猪圈,鸡舍,就能养起来。养殖业可以遍地开花,搞点面结合,全县所有农村,都可以发动起来。向全县推广‘庭院养殖’,牲畜出栏后,由县里统一收购贩卖。当然和大棚菜一样,三令五申的严肃干部队伍,不许对农民赊账,其实不用赊,来买牲畜的都拿着钞票等着呢
日子转瞬间从初春到了初夏,大诚子或者孙有信,每月专门把账册送来到县里让方默南,查账。
小商店也每个月都有不错的收入,怕招人嫉妒,所以所有这些钱都由梁子出面,替方默南和她的家人开了好几个户头。当年存钱没有实名制一说,银行只认存折和印章。方默南用自己和家人的名字让梁子去替她存钱,然后再把存折收在自己的手上。饲料厂的钱都继续投入生产,以后的分红也会让大诚子按照梁子的办法干。
现在方默南过的日子优哉游哉的,更多的时间用在林老爷子布置的功课上和空间里的修炼和学习。
程世贵服装厂的生意火爆的从他的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