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我的千岁寒 王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谈电视。它的力量真就那么大吗?这么多”大腕“作家成 为嘉宾?这些人真的需要用出镜来证明自己吗?而且还是那么烂的栏目?不太知名的作 家出镜我还多少能理解,他们的名声比你和王蒙小多了,严格地讲,他们不属于公众人 物,没多少人知道,出出镜扩大知名度也不算太丢人。而你和王蒙就不一样了,在北京 或其他大城市,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你们的名声也不太过分,普及率非常广。有了这种知 名度,为什么还去那么个栏目?从根上讲,一个真正的作家,压根就不应该也不会想去 那种电视栏目。 王朔:我的印象里,那次采访是在英达那家公司做的。好像那个时候,就是朋友之 间的事。当然我那时也觉得电视是个非常好的传播媒体。那时候我也不写东西,闲着没 事儿,有时候就去上一些乱七八糟的电视节目。我当时也确实有这种想法:电视是一种 保持名声的东西,出名也不是什么坏事,想出名的欲望没有底儿,欲壑难填呀!出名对 人确实有腐蚀力,决不次于钱或权力。喜欢出名,愿意出名,觉得上电视对自己的名声 有利。当然,这种想法被拍摄过程中的难受抵消了。拍的时候化妆师要给你化妆,拍完 后电视台要给你剪,弄得你面目全非。拍电视其实挺有意思的,电视给观众的都是加工 过的,不是原来的东西。电视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广告,告诉你有这么一个人,有这么一 个东西。后来电视对我的吸引力也不大了,找觉得不那么有意思了。反正当时闲着没事, 有一种招摇的念头,到处招摇。我记得当时上电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朋友,推托不了, 心里觉得是帮人忙了,当然也对自己有利了。再一种就是觉得某个栏目收视率高啊。但 是我好像还对自己有要求,那就是综艺节目坚决不去,像《正大综艺》这种,绝对不去, 找过我两次我都没去。那种节目太危险了,简单的问题,答不上来就成了一个傻子坐在 那儿。当时搞电视剧,与电视这一行接触比较多,就有了很多栏目上的联系。 老侠:就是说,还有比你更耐不住的。人们见过先锋戏剧也就是小剧场戏剧的导演 牟森的大秃头出现在《正大综艺》的嘉宾席上。大伙当时有点儿糊涂了,这是哪儿跟哪 儿呀!《正大综艺》居然去找牟森,牟森居然去了?大众文化太有力量了,中国的所谓 艺术家太柔弱了。 王朔:其实,选择什么栏目上电视,不过是半斤八两,没有根本区别,都挺寒碜的。 老侠:一些作家上电视,给人有两种感觉:一是不理解,王朔王蒙还要借助《今晚 我们相识》来给自己做广告吗?让人觉得太下贱,做人都没底线了,更不要说当作家了。 二是觉得这些人的智商怎么低到这种程度,怎么能让这种烂节目去提高知名度。你想拍 我,又要在拍摄中摆弄我。不管怎样,你是个作家,不是戏子、歌星,进电视里当个人 家的道具,让人家当个玩具耍,给你摆在那儿哼哼两句,逗大家乐。稍有智商的人,要 出名,即便不讲做人的底线,也得讲点儿策略!这么出镜除了下作不讲人格之外,只有 不讲策略的作家才会去《今晚我们相识》或《正大综艺》、《综艺大观》这种栏目。 王朔:确实是。我也发现不加选择地出镜,失比得要大。 不光你这么想,可能好多人都会这么想,王朔这小子没事怎么跑这儿来了?这类栏 目的话题其实是没什么意思的。所以电视这种大众工具,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拉平了, 把方方面面的人都拉来了。其实,比如像婚恋节目,没有必要找作家,它可以找其他专 家,如婚恋专家。心理专家等等,甚至可以找恋爱着的当事人都行。这里头可以讲些婚 恋问题。其实电视节目也像小孩一样,有个泛文化的问题,太滥了怎么办?好像不仅仅 如此,得显得更注重精神似的,其实无非是大家神侃一通。 老侠:经常看到些知名人物出镜,其实他的名声本来不用靠这个东西来提高或扩大。 最后只能往恶里想,这些人利欲熏心又浅薄。像你这样的都是北京人里头的人精了,也 是作家中的聪明人,居然还满脑子是水地做这种节目。像《麦田守望者》的作者赛林格, 他就用另一种方法保持自己的名声。一本书成名之后,他就躲起来,那么多年没在媒体 上曝光。大家都在猜,这人干吗去了?后来他唯—一次接受的采访,是一个十六岁的女 高中生做的。他这样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做作,但他的这种做作,作为保持名声的策略起 码比到《今晚我们相识》去当嘉宾的感觉要好一点。后者给人的感觉不仅是你这个人的 个性被抹平了,而且智力也被抹平了。在文化圈中混,远离媒体,确有种守身如玉的大 收获。看着别人在电视中出洋相,倒是另一种难得的教训。大众传媒不是个东西,把挺 优秀的人弄成了猪脑子或小丑。 王朔:不光是电视,一些流行杂志也大量登这类东西,炒得人人都有个臭名,闻起 来恶臭扑鼻。 老侠:姜文在这方面的自我把握还比较好。照实说,他是干演员干导演的,出镜率 应该更高,但很少见他在其他演员导演们常出镜的节目中露面。那次《北京人在纽约》 获了奖,电视台做了一台节目,姜文理应去。那天我们在一块,说今天不去领那个奖, 结果就真没去。拍个煽情的臭电视剧,本身就是跌分儿的事,再去领什么奖就更让明眼 人瞧不起。但这种涮大众文化炒作的行为,要在大众中付出代价,那件事后,姜文也受 到许多指责。 王朔:姜文他作为一个演员,确实有身不由己的问题。人家身不由己都尽量少凑热 闹,相比之下,我这样的作家反而去下做栏目凑热门,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姜文他有 这么一个观点,就是他做演员的不能天天上电视,虽然名演员有很多机会上电视,但大 家如果天天在电视上见到你,太熟了,你再演什么,大家就不信了,知道这是你,不是 电影中的那个角色。他可能是有意回避上电视,特别是一些与电影无关的节目。像我呢, 我明白这是一件丢人的事,可还是去,其实不是想避也避不开,不得不去,还是自己俗 气的一面不能克服。媒体越发达,大家对传媒的依赖就越大。现在你很容易把一个消息 散出去。可是传媒过分发达,你又要不断强化这个声音,就感觉到对大众传媒依赖大了。 发《看上去很美》的时候,我曾经想就是不见传媒,你要采访,书面把问题提过来,我 书面回答,这样自己有些把握。因为我正写新东西,不能者见记者,要不然脑子就乱了, 没法写下去了。后来我发现绷不住,已经沸沸扬扬了。书也卖得很好了。传媒找不到你, 就更变本加厉地炒这件事。这种时候你就要见传媒,以正视听,大众传媒的时代就是这 样。一件事大伙儿不知道便不知道了,一旦知道了就要变本加厉。你答应了这个就要答 应那个,都是朋友,你还是要做的。其实,就同一件事做几个采访,彼此之间有什么区 别?没有。对于一个小说你只有一个想法,无非是跟这个朋友说漏了几句,和那个朋友 多说了几句。实际上是车轱辘话,来来回回地说。其实我当时是有这个信心的,我一句 话不说,这书也能卖,传媒也还是要炒,但最终我绷不住,还是做了。 老侠:你老提到朋友,好像接受采访是出于朋友的面子,这种人情债也需要用如此 代价去还吗?中国的许多事说不透就是因为人情,碍于人情面子,不喜欢的东西要装出 喜欢,不想做的事要硬着头皮去做。人情到底是个什么,能让人如此屈尊就驾,愣用个 人的时间和尊严去迁就人情。文化圈中的相互捧臭脚大多出于所谓人情。但一涉及到实 质性利益,中国人是最人讲人情的。我倒觉得,你说的人情是一种借口和托辞。一个人 哪会有那么多朋友? 王朔:混了个脸熟就算是朋友了。其实传媒的记者与公众人物之间的所谓友情,不 能说绝对没有朋友的关系,但大多数是相互利用。可能你说得对,还是自己先绷不住了, 才会接受一些不三不四的传媒。 老侠:那你觉得你这种公众角色,到处炒作,沸沸扬扬,人管你有没有看到听到, 和你作为一个作家的个人,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判别?实质性的东西是什么?公众中的 形象与你本身是合二而一。还是完全不同,抑或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王朔:实质性的东西也不敢说。我觉得写小说和写电影、电视剧的时候不一样,现 在写小说和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