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灵通漫游未来》印刷了一百五十多万册。后来改编成连环画,又印刷了一百五十万册。这个印量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中国科幻文学史之最。当时,《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家长给子女必买的流行图书,新一代科幻迷的启蒙读物。对于如今许多三十到四十岁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他们共同的回忆。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曾经计划将它搬上银幕,由时任该厂青年编剧,后来成长为主流文学作家的梁晓声执笔创作了改编剧本,在《电影创作》上发表。后因故未能投入拍摄。

虽然十分畅销,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受到忽视,长期以来仅仅被视为一本科普读物和儿童读物。在这部作品以前,新中国科幻小说基本是以“当代”为背景,没有明确的未来意识。除《共产主义畅想曲》外,几乎从未使用过未来背景。与晚清科幻小说大量描写未来相比,是个极大的退步。当然,这也是当时出版审查制度的问题,而不能只归结于作者视野狭窄。而其它门类的文学作品当然更不可能创设未来背景。

《小灵通漫游未来》第一次明确地将“未来”当成故事背景,并且产生极大影响,堪称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举。小说全方位构造了一个“未来市”。书中不仅出现了一项项眼花缭乱的新奇技术,更有对“未来市”社会体制、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描写。作者笔下的“未来市人”充满乐观精神,视野开阔,学习多门外语,并且经常出国旅行、学习。对于一部完稿于六十年代初,出版于七十年代末的作品来说,这是相当超前的思想。特别是小说的结尾,作者以一本没有写完的书进行比喻,说明“未来”存在于今人的建设中,这种鲜明的“未来意识”正是科幻文学的基本价值观。

以后,叶永烈又创作了续篇《小灵通再游未来》,1986年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2001年该社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由于时代变化,读者兴趣发生很大转移,两部续篇的影响力远不及前著。

1998年一月,一种新颖的无线市话技术由当时的中国电信在浙江余杭开通。他们曾经征求过叶永烈的意见,将“小灵通”作为品牌。如今,全国小灵通用户已达数千万。而由于电信服务商品牌意识不强,导致许多企业以“小灵通”为品牌进行抢注,先后多达五十一个!“小灵通”三个字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品的顶级品牌之一。或许,它已经是汉语原创文艺作品里,自“孙悟空”、“三毛”以后价值最高的品牌形象。

1979年,在主持科学工作的方毅副总理亲自关心下,叶永烈被从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调到上海市科协,实际上是解除了他繁重工作的压力,从事专业创作。叶永烈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惟一一位专业科幻作家。由于时间精力均有保证,叶永烈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科幻小说,成为当时产量最高的几位作者之一。

1980年,叶永烈作为记者,深入罗布泊追踪采访轰动一时的彭加木失踪事件。科学家的传奇事迹和茫茫大漠带给他创作灵感,返回上海后,除新闻报导外,还以沙漠为背景,创作了中篇科幻小说《腐蚀》。该篇发表于1981年11期《人民文学》上,成为叶永烈创作水平的又一高峰,以及当时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十几年后,曾任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和美国科幻研究会主席的詹姆斯冈恩(James Gunn)编写大型科幻史丛书《科幻之路》,《腐蚀》和郑文光的《地球镜像》被选为中国科幻的代表,编入该文集第六卷中。

《腐蚀》是一篇拥有双重主题的科幻小说。其科幻方面的主题是从外太空被偶然带到沙漠深处的“烈性腐蚀菌”,而人文方面的主题是科学界某些人的名利思想。两个主题在调查腐蚀菌真相的惊险过程中统一起来。

叶永烈不仅从事科幻小说创作,也是中国科幻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早在1979年,他就出版了《论科学文艺》(科普出版社出版)一书,其中以大量篇幅分析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叶永烈还是中国科幻文学史研究的拓荒者,他耐心钩沉,找到了许多沉睡在文献堆里的近代科幻小说。将中国科幻的起始年限逐渐上推,直到发现了《月球殖民地小说》。这些成就后来集中于他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幻回眸》里。

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科普创作协会领导,叶永烈发起创办了《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并自任主编。该内刊共发行四期,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是研究那个时期中国科幻状态的珍贵资料。叶永烈还是中国科幻界与世界交流的大力推动者,曾任世界科幻协会中国秘书。并与日本科幻组织定期交流作品。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五章:辉煌的早春时代(2…2)

从五十年代起步的郑文光,也成为这个时期的科幻主将之一。1978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它是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故事框架,描写继思、继来、亚兵三少年随着一艘失事的亚光速飞船飞向人马座。他们在孤立无援的太空中刻苦学习,逐渐学会控制飞船,经历数年终于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返回地球。其场面之宏大,情节之紧张,人物性格刻画之出色,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学水平。

除此之外,郑文光在这段时间里还创作有中短篇科幻小说《太平洋人》、《仙鹤和人》、《泅渡东海》、《星星营》,以及长篇科幻小说《大洋深处》、《神翼》、《战神的后裔》等等。当时,郑文光曾经入选著名白领刊物《读书》的编委会。他的艺术水准在同时代科幻作家里出类拔粹,本人对文学技巧的掌握和提高也有相当的自觉性。于是,其创作既有质量也有数量。读者和评论家高度赞赏他的作品。1981年5月号的美国刊物《Asia2000》上以“中国科幻之父”为题目,发表了对他的采访文章。后来,“中国科幻之父”就成了他的敬称。

以笔者所见,虽然《飞向人马座》是郑文光到目前为止最有名的作品,但《战神的后裔》才是他科幻文学水平的顶峰之作。这部十几万字的长篇初版于1982年,是他早期作品《火星建设者》的扩写版。其中主人公于文和薛印青在《火星建设者》中已经出现了。“战神”(Mars)是西方人对火星的称谓。这部作品全面设想了火星环境改造工程,几乎算得上火星改造构想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科学工作者在这一宏大工程中的表现。作品不仅在科学设想上非常深入,而且文笔采用了极端的现实主义风格。小说开端甚至会使人误以为是一部描写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现实主义作品。

郑文光有他自己的创作理念,他自己概括成八个字:“洋为中用、幻为实用”。这个“幻为实用”极好地体现在这部作品里。需要指出的是,与郑文光、叶永烈相似,那一代科幻主力作家都是三四十岁的盛年。他们社会阅历丰富,人生几经起落。多采用科幻与现实高度结合的手法。那种认为当时科幻小说想象力不够大胆的说法,似乎并不客观。后期中国科幻在反映现实,影响现实这一方向上,始终没有达到当时的高度。这也是当今科幻作品始终不受社会关注的重要原因。

可惜,恰逢郑文光处在创作水平的上升期时,1983年4月不幸中风,他不仅失去了写作能力,甚至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2003年6月17日,卧病二十载的郑文光悄然逝世,又引起了许多媒体对在寂寞潜行的中国科幻文学的关注。新浪网曾经以“中国科幻之父在落寞中死去”为题制作了大型纪念报导,重新召唤世人对科幻文学的重要。这也算是前辈为中国科幻尽的最后一份心力。

1978年,《人民文学》发表了童恩正的短篇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引起轰动。该作品获得当年的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科幻小说在国内获得的最高文学奖项。童恩正因此永留在中国科幻史册中。

受当时冷战格局的影响,《珊瑚岛上的死光》以超级大国间谍为反面角色,描写了他们与科学家之间争夺“原子电池”和“激光掘进机”的惊险故事。其中,专注科学、不理世事以至受人利用的“马太博士”这个形象,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科幻电影,于1980年上演。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部科幻电影之一。

后来,童恩正又发表了《雪山魔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