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卷没有想到功夫熊猫这样厉害了,他自己也有点吃惊。
就在大汉要到刘卷身边时,金箍棒突然飞了出去。
外面的雨,更大了,雷霆时而轰轰,有时候会出现刹那的明亮,将人的身影,映照在地上,晃动中又很快散去。
刘卷看到那大汉死在金箍棒下,然后烟消云灭,只剩下一块骨头。刘卷似有了明悟,他不知何时已经不再站着,而是盘膝坐在了一旁,望着那飞舞的金箍棒,听着那喀嚓的声音,这一刻的他,忽然有了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平静。
此刻的刘卷,因这平静的凝望,沉浸在了一种如忘我的状态里,他的眼睛内只有虚无的什么,这时,天地似有了改变。
那种改变,只是瞬间发生,又再次恢复如常,若不仔细看,很难看的清楚。
时间缓缓地流逝着,不知过去了多久,天地深处响起一个霹雳,刘卷整个人心神一震,目中有了清醒,他看到那金角望着一片骨头,将其拿起,似在凝望。
许久,他把那骨头换了一个位置,继续在石板上,摩擦着。
金角神se越加的复杂,许久之后,他长叹一声,站起了身子。
在其起身的一瞬,他的动作停止,他再次拿起了手中的骨头,他看了一眼后,抬起了头,没有去看女人,而是把目光,落在了刘卷的身上。
那是一双平静如水的目,那是一双似蕴含了无穷的智慧,看破了生死,看透了这世间的一切,可以包容万物的目。
那目中,存在了慈祥,存在了安然,存在了平静,存在了一种让金角与其对望后,也随之更为平静的光芒。
金角拿着骨头,默默的退后几步,坐在地上,怔怔的看着手中的骨头,外面的雨哗哗更大,雷霆轰隆隆的不断。
金角闭上了眼,把手中的骨头,放在了嘴边,轻轻地,吹了起来。
他本不会吹奏曲,但这些年来,他走过了很多孤独思家的夜……
在那很多个夜里,他一个人,默默地吹着无声的骨头,耳边缭绕的,是那记忆里的曲。
呜呜的声音,带着一股苍凉,从金角嘴边的骨埙里传出,回dang在这皮帐内,飘散出去,在这天地间,散了开来。
在这一刻,似乎就连外面的雷霆,也都沉默,连那雨水也都轻柔,与这呜咽的曲交融,一起去奏出那思念的声音。
金角吹奏的,既是这骨头发出生命的声音,也是他记忆里的曲,发出声音的,是他口中的气息通过的流动,但同样的,也是他的心,在动。
这种动,是一种岁月的流逝,是一种回忆。
呜呜之声似永远没有其他的声音,唯有从那起伏的简单音调里,透出一股苍凉,蕴含了沧桑,在这安静的夜,在这飘落的雨,在这陌生的天地里,它,存在。
如情人在低声的哭注,如族人在擦着眼泪呼唤,如儿时的伙伴,握住拳头时,愤怒的呜吼……
刘卷闭上了眼,默默地听着耳边的声音,听着那呜呜的声音,他神se的yin沉,此刻也松缓下来。
那女人同样闭上了眼,神se平静。
这是一首很长的生命曲,她或许有名字,可刘卷不知晓,这样的曲子,他的记忆里存在了很多遍,只是直至现在。
曲终。
刘卷睁开了眼,金角不见了,那个女人也不见了。
为什么,这时为什么?
当刘卷走出的一瞬间,他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气,当初他站在山上,遥望外面的天地,那种血腥苍凉的感觉,再次的浮现于心头。
这片大地,是陌生的,这片大地,存在了一股无法被磨灭的仇恨,这仇恨久久不散,渐渐的在这里形成了让任何一个人刚刚踏入此地后,都会感受到的压抑与沉重。
这压抑,会让人呼吸急促,似有些喘不过气来,仿佛随时可以窒息一般,且这感觉随着刘卷在那天空上,以一种张狂的姿态呼啸前行时,越来越强烈了。
越走向前,这感觉就越浓郁无比,到了最后,刘卷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心在加速的剧烈的怦怦跳动。
475子母河的来源
475
刘卷找到伊冰水的时候,才知道她喝了子母河的水。
子母河在现实中是在新疆若羌县米兰镇。
子母河在《西游记》中曾提到过,西游记中提到西凉女国没有男子,女子成年后就可以去取子母河水吃,吃过即可怀孕,唐僧和八戒不知就里,误吃了子母河水,最后还是悟空去解阳山,取了落胎泉水,才度过此难。
若羌文字改革以前写作“女若羌”,带个女字旁,和传说中的女儿国有关系。史料记载,女若羌是以“女若”为首领的一个羌族人的部落,一个女人当政的部落,他们的居住地就是今天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羌族人历史上是一个很不幸的民族,从造字中似乎就暗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新疆的历史记载大概从西王母统治西域开始。那是一个漫长的母系时代,因此产生过一些女儿国。
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写到:“有苏伐刺瞿口旦罗国,唐言金氏……即东女国也,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东接吐蕃国,北接于阗国。”公元7世纪,这个女儿国被入侵的吐蕃国所灭,一部分人逃到**昌都,仍称东女国。
《隋书西域传》记载:“女国在葱岭以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20年,女王之夫曰“金聚”,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
若羌文字改革以前写作“婼羌”,带个女字旁,应该和传说中的女儿国有关系。《汉书西域传》中说:“按为部落之名,羌以示种族。”也就是说,婼羌是以“婼”为首领的一个羌族人的部落,一个女人当政的部落。
羌族人历史上是一个很不幸的民族,从造字中似乎就暗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甲骨文金文小篆到今天的楷书,都可以看出“羌”上面是一个“羊”,下面是一个侧面“人”,是显著的“人饰羊首”的图腾标识。
《说文解字》曰:“羌,西戎牧羊人也。”这些都说明羌族是西北一个崇拜羊的游牧民族。
羊性格温顺和善,食草而不与人争食,更不会伤害人,肉可食皮可衣。所以,古人祭祀时供桌上总要摆上羊,供桌(象形字为“示”)示+羊=祥,杀羊上供就是“吉祥”。
爱屋及乌,杀羊到人,崇拜羊的羌族人便彻底倒霉。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羌”字,都是将羌人当祭祀品砍杀、焚烧、活埋的记载,其中最多的一次有1000个羌人被同时杀戮当供品。
甲骨文金文中还有一些画着绳索的“羌”字,楷书写作“”,表示的应该是被俘虏的羌人。
既然有了专门表示羌人俘虏的文字,可以推断应该还有许多关押羌人的集中营。
羊被驯化在中国已经有6000多年历史,羊肉是先民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火烧整羊今天叫烤全羊,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甲骨文“羔”字就是最好的见证:上面一只羊,下面四点火,正好一个烤全羊的白描。
先民生活离不开羊,他们以羊为富,以羊为美,只要粘上羊的边儿,心里就会美滋滋的,所以羊+大=美。
古人喜欢羊,离不开羊,吃完了羊肉常常将羊骨头作为饰品,甚至将羊角戴在头上。
然而,美丽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受伤,“羌”的异体字“姜”命运更惨。《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是说“姜”、“羌”本是一字,当姓氏时称之“姜”,为族名时称之“羌”。
还可以这样说,“姜”是女羌,“羌”是男羌,在母系氏族时代女姜比男羌地位更高。但是文字改革之后,“姜”的意义不再代表女羌,只代表人的姓氏“姜”姓。
“若羌”顾名思义是羌族人居住的地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秦汉时期,这里的主要居民为罗布人,羌族人被赶到了南部山区的古婼羌国。
从隋唐开始,若羌境内的羌族人神秘消失,回鹘逐渐成为若羌的主要民族,罗布人和吐蕃人、突厥人等逐渐被回鹘人所融合。
元明以后又有回、藏等民族迁入,如今的若羌县截止2005年底统计,汉族人占59。47%,维吾尔族人占36。89%,还有回、蒙、满、东乡等民族,就是找不到羌族人的影子。若羌无羌,如“姜”的命运一样徒有虚名。
若羌的羌族人悄然失踪,他们到哪里去了?没有人能够明确回答。通过dna研究,今天的汉族、藏族、羌族、苗族均和羌族人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